抗战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经营状况

  玉屏箫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便是宫廷贡品。县政协为深入挖掘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平箫玉笛慰乡愁》文史专辑。微玉屏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凤箫声动壮行色

  ——抗战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经营状况

  张进贤

  我出生于1951年,是土生土长的玉屏人。我从小就对玉屏箫笛的历史特别关注,常听父辈们说起很多有关箫笛的往事,引起我很大兴趣,也把这段往事铭记于心。

  我家原住城东街(现解放路),1936年湘黔公路修通后就搬迁到北街(现中山路)来。在东街时,我家经营的是药业,“立生堂”药铺是玉屏开设最早的。到北街后,因我家店面大,有连六间铺面、两楼一底并带院落,遂又经营箫笛业及桐油业。

  父亲张绍勋经常同我说起抗战时期玉屏箫笛业的往事,当时为理顺整个箫笛业的发展,玉屏还成立了箫笛业公会,由我的父亲张绍勋任理事,负责协调业界的各种事务。姚治清、杨辉师傅在解放前及解放后一段时间,都在我家帮忙,主要负责刻字工作。

  当时,我家的箫笛店铺号是张仑山,下方紧靠我家的是刘崑山号,再往下是洪平山号,往上紧靠我家的是罗云山、郑芝山两家商号。因我家以前没有人会做箫笛,经营箫笛业主要是请人帮忙,再向天堂购买半成品和成品补充,但我家因店面很大、位置较好,所以在玉屏箫笛业界算是最大的商号之一。

  在我工作以后,聂凤鸣、刘文忠两位老师傅也多次同我说起那段时期的玉屏箫笛业的情况。我的父亲张绍勋在解放后,由于长期从事玉屏几家公会的协调管理工作,经县政府推荐,代表玉屏工商业界出席贵州省第一届工商业代表大会。正因我家与玉屏箫笛渊源很深,我当知青回城后就在玉屏箫笛厂工作,当上厂长后还为工匠工艺师傅们服务了15年之久,所以对玉屏箫笛的感情尤深。

  清末民初,玉屏为湘黔古驿道上黔省东出口的重要驿站,滇黔人士出湘乃至华中、华东各地,玉屏为必经之地。玉屏箫笛虽产自玉屏这一边远闭塞小城,但自20世纪初两次获国际大奖后,就蜚声海内外,使得一些过往客商及人士慕名购买,这是玉屏箫笛作为地方驰名产品的早期经营形式。当时,玉屏的箫笛从业人员及商号不多,主要有老牌的郑芝山商号及刘金荣开的刘崑山商号,后又增加张宝六、齐麻子、杨二林、伍将和、杨青斋、郑连城等6家,这6人原先均在郑芝山商号学过徒。

  在湘黔公路未修通之前,玉屏的对外交往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交通形式,陆路是以湖南晃县沿湘黔古驿道,入黔经大龙、三角碑、校场坝入城进入城东街,解放后城东街改为解放路,货物运输主要靠脚力挑夫。水路就是靠?阳河航运,沿洪江、芷江、晃县到达玉屏馆驿码头。日渐增多的商旅交往,给玉屏箫笛的对外销售带来许多商机,几家箫笛铺的经营由于商旅发展求购者增多,经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了扩大经营,郑家决定招收学徒,当时一次就招收了10多人,他们是陈新友、郑辉荣、吴春山、张宝山、杨福贵、王金山、唐兴有等人。这些学徒出师后,都在抗战时自己开店经营。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个中国社会动乱,人口大量西迁,一时玉屏箫笛销售激增,供不应求。

  看到玉屏箫笛这诱人的商机后,城内很多商家纷纷转营箫笛,一时间,玉屏城内除了原有老字号郑芝山、刘崑山、张宝山、齐麻子等几家外,新开了郑兹山、郑松山、郑岐山、张宝山、张仑山、王金山、王全山、王银山、吴春山、吴云山、彭仲山、彭松山、彭忠山、田明山、田仲山、杨春山、杨明山、黄仲山、黄云山、洪平山、罗云山、谢嵩山、李凤山、陈明山、聂凤鸣、松竹斋等30多家箫笛商号。箫笛店铺由沿着县城北街(后改为中山路)入城处,一直绵延至四眼塘尽头,形成了玉屏县当时最大的工商业聚集群,景象蔚为壮观。玉屏箫笛销售量的猛增,也促使了玉屏箫笛的生产及工艺扩散,带动了城郊塔坡、近邻湖南宋寨、天堂等地的箫笛生产。

  据还健在的顾国富师傅及已过世的刘文忠、聂凤鸣两位前辈多次同我说起,尤其是聂凤鸣师傅,我在他手下当学徒的时候,他同我说起很多有关玉屏箫笛的往事。他们都说:玉屏箫笛工艺的扩散,不得不说王金山、姚祖勋二人。

  王金山早年由四川逃难入黔后流落到玉屏,为了生计便投靠到郑芝山家当学徒,王金山有天资,且勤劳、刻苦,对箫笛生产的各道技艺掌握很快。在旧社会,有一条不成文的从师学艺的时限规定,当时王金山学徒期未满,便自行弃师出来开店经营,此举一下把郑家惹怒,带人上门捣毁店铺。王金山无奈,身为一外地人,在玉屏又没有依靠之处,只得跑到湖南省新晃县天堂乡熟人处栖身。当时天堂乡竹坪村一带水竹很多,历来就向城内的箫笛业主提供箫笛用材,为了生活,王金山也就在竹坪就地取材生产箫笛半成品卖给城内的商号。为表达自己在竹坪能得栖身安顿的感激,王金山还教会了附近一些青年箫笛制作技艺,他们之中有钟德汉、钟盛湘、姚茂英、姚建庭等人,后来通过师徒相传,坚持不懈,最终天堂乡竹坪村、宋寨村等地竟形成了数十人的箫笛制作群体,他们这一部分人在抗战时期为玉屏箫笛提供了极大的产品供给。他们之中的钟盛湘、姚茂英等人在解放后还参加了玉屏箫笛厂工作,成为生产骨干。王金山本人也于抗战后进城在老汽车站旁开店自营,自产自销,生意十分兴隆。

  姚祖勋,字永斋,为城郊塔坡人。早先仿制玉屏箫笛并获成功,之后就在塔坡带动一些人自制工具大量仿制箫笛,制成箫笛坯子(已成型的产品)或者半成品(已雕刻好的产品)后卖给城内的箫笛业主。塔坡以前也有很多水竹,这对箫笛的扩散生产提供了条件,塔坡的箫笛制作艺人除姚祖勋外,还有姚本堂、姚本白、姚本德等几人,后又扩大至数十人之多。在抗战时玉屏箫笛处于鼎盛时期,塔坡及天堂乡竹坪、宋寨形成了为城内众多箫笛业主提供毛坯、半成品、部分成品的三处主要生产及供应点,为玉屏箫笛满足市场销售提供有力的支撑。塔坡的许多年轻人在解放后均参加了玉屏箫笛厂工作,他们之中有姚治清、姚本林、姚本安、姚源发、姚源长、姚源亮等。

  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玉屏箫笛产业界还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这一事件很多前辈都同我说起过,如郑辉蒸、刘文忠、黄忠、罗立祥等。当时,国民党西南战区在玉屏设有一个战区后方医院,专门收治国民党军前线的战伤人员,这些伤员治愈后留驻玉屏,他们自恃抗战有功,经常成群结伙在市面上强买强卖,巧取豪夺,无任何纪律约束。当时玉屏箫笛业因经营销售良好、效益可观,就成了这些伤兵无理敲诈的对象,随时上门敲诈勒索。而当时玉屏城内的治安警察根本管不了这些伤兵。无奈之下,由箫笛业主张仑山号的张绍勋牵头,刘崑山号的刘文忠、罗云山号的罗立祥、谢嵩山号的谢玉堂、彭寿山号的彭茂实、黄仲山号的黄权、黄云山号的黄忠等8人为联合抵御这些伤兵的无理干扰,便盟誓结拜、齐心抗争,谁家出事,全部出动,盟誓结拜地点在张仑山商号店铺大堂。盟誓自保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伤兵们再也不敢随意上门闹事了,这些伤兵后来许多人在玉屏当地娶妻安家了。

  在抗战期间,箫笛商号经营也存在差异,整个北街上行左侧商号王金山、田仲山、刘崑山、洪平山、张仑山、郑芝山、罗云山、郑紫山等的生意,就比上行右侧的彭寿山、张宝山、李凤山、谢嵩山、吴春山、黄仲山、黄云山等字号要好。生意最好的要数王金山家,其次是洪平山、刘崑山、张仑山几家,这几家因位置及店面好一些,所以生意要相对强一些。王金山因经营箫笛而发家,其具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店面位置最好,进城第一家;二是自产的产品工艺水平在当时所有商号中算是比较好的。在抗战后期,王金山通过箫笛经营积攒了不少钱财,他不仅重建了店面及住宅,还在城内的蒋家田、城外的洪家湾购置了近百来挑谷子的田亩,在当时可位列乡绅之流了。

  玉屏箫笛业在当时玉屏地方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布业、盐业、桐油业、药业等。

  抗战结束后,原西迁人群纷纷流回原籍,对玉屏箫笛在全国传播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由于商旅客流量减少,玉屏箫笛的经营销售量骤减,玉屏箫笛业又重回抗战爆发前的那种状况。玉屏即将解放时,城内仅剩郑芝山、王金山、刘崑山、张仑山、洪平山、聂凤鸣、姚永斋等10余家勉力维持,真可谓是昙花一现的繁华之景。

  (作者系玉屏箫笛厂第三任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