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邓小平视察工厂,认出一妇女后问:这5年你隐姓埋名过得如何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尤其是科学技术这一方面,可谓是一片空白。但是当时出现了一批愿意为国家发展放弃所有的科学家,他们隐姓埋名只为我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赢得话语权。

  在甘肃兰州有一个504厂,这是一座铀浓缩厂,1964年4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了此处视察,就在他巡视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人群中站着一个妇女。

  

  这个妇女站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然而邓小平看见之后主动伸手同这位妇女握手并问道:“原来你在这里啊,这五年你隐姓埋名过的如何?”

  在这个厂里有不少资历很深的学者,科学家,为何邓小平同志会主动同这位妇女握手呢?

  同邓小平同志握手的这个女工叫王承书。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之一,早年在美国提出并创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也参与了我国原子弹的研究。

  

  1912年6月王承书在上海出生,祖籍湖北武昌,由于家境不错,王承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王承书从小就对理科有着极大的兴趣。

  1930年,王承书进入燕京大学学习,燕京大学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国内顶尖大学,非常难考,在这个班的13个入学新生里,她是唯一的女性。

  在校期间王承书努力学习,有时连饭也忘了吃,有人说:“你一个女生,为什么非要选物理学这么难的学科?”。王承书并未回答,因为她知道中国曾经饱受战乱,许多人民失去了生命,所以现在的我们极度需要科学支撑,科学研究进步了,这些东西以后就会变成坚实的后盾,也会变成我们手中强有力的武器。

  

  一个女孩子能有这样的见解与理想,实在是令人敬佩,可以说王承书就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王承书在大学期间学习刻苦努力,并且还获得了金钥匙奖,在1936年她获得了燕京大学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学校任教。

  也就是这个时候,王承书遇见了她的伴侣——张文裕。

  然而张文裕的家庭条件与王承书家相比实在是差的太多,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许多人对他们的感情并不看好。但是这对于两个拥有崇高理想的人来说并不重要。

  

  就在两人确定关系后不久,张文裕收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信,这对张文裕来说是一个提升自己、实现理想的好机会,但是王承书却要留在国内。

  在爱情和理想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在张文裕去英国之前,他向王承书求婚了,并且将婚期约定了张文裕从英国回来之后。

  1939年王承书张文裕结婚,同时王承书开始申请留学,终于在1941年王承书前往美国。

  

  到了美国的王承书用实力证明了自己,1944年,王承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在之后和他的导师乌伦贝克教授合作提出并创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便震惊了整个学术界,直到今天,它还在科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当时她的导师还有别的西方科学家表示,王承书只要在美国继续研究下去或许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得知消息的王承书夫妇内心十分激动,于是他们决定要回去建设新中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回国之路困难重重,美方多番阻拦,王承书夫妇更是美方的重点监视对象,为了让他们两个留在这里,美国的很多科学家都来劝说她,美方政府更是开出了丰厚的条件,甚至派出了特务监视王承书夫妇。

  王承书一次次的申请回国,但收到的消息却是一次次失败,王承书夫妇心急如焚。虽然现在回国的希望渺茫,但是王承书夫妇知道不能坐以待毙,所以他们将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都寄到了祖国,这些东西,对于建设中的中国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宝贵。

  1956年,王承书终于回归祖国。回国之后的她在北京大学教书,为祖国培养先进人才。

  

  1958年,王承书接到一个秘密任务,国家研制原子弹,不仅缺少热核聚变这样的技术更缺乏人才,钱三强在经过仔细思量之后找到了王承书,他表示,国家现在正在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员希望王承书可以担任。

  我国当时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并且当时王承书的研究已经定型,现在转型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王承书丝毫没有犹豫,她说:“我愿意!”

  从美国回来的那一刻起,王承书就已经决定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她那些身为科学家的朋友们才知道,王承书的这个决定是多么不容易。她放弃了最擅长的物理领域,也就表示放弃了未来最有可能取得成就的方向。

  

  但是王承书毫无怨言,在带领团队奔赴苏联学习的时候也孜孜不倦的学习,在火车上翻译资料,之后隐姓埋名,刻苦钻研。终于两年后她和她的团队取得了重要成就,弥补了我国在热核聚变方面的缺失,然而就在她准备深入研究的时候,新的任务又来了。

  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当时在我国支援的原子弹专家全部被召回国,一些重要的研究资料全被带走,用于建设的重要设备还有各种精密零件也都停止供应,

  我国原子弹研究陷入停滞状态。于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决定自主研制。

  

  钱三强这时又找到了王承书。他表情凝重的对王承书说:“国家有一个关键的任务要交给你,并且这个任务需要你再次转行,并且你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你的丈夫,你的孩子,或许会隐姓埋名一辈子”。

  王承书略微思考了一下之后说:“我愿意!”

  1960年,王承书告别家人,前往了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自此隐姓埋名,销声匿迹,整整四年时间王承书都在不停的做着研究。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在此期间张爱萍曾经到504工厂做过一次调研,张爱萍问:“有没有把握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家心里都很忐忑,然而王承书目光坚定地回答道:“可以!”

  张爱萍看着王承书又问道:“你有何依据?”王承书回答道:“我们经过理论计算和试验证明,可以保证按时生产出合格产品”

  王承书是个一言九鼎的人,她做出的承诺一定会做到,然而有一件事她做不到,那就是对孩子们的承诺。为了科研,王承书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孩子来到504工厂,只为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听到王承书这么说,张爱萍肯定的点了点头表示:“你们都是好样的!能有你们这样的科学家,是国家的幸运,我知道现在条件困难,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要发挥不服输的精神,一定要实现从无到有!”

  张爱萍的话深深地激励的在场的每一位科学家,在今后的研究中他们更加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朝着胜利的曙光前进。

  1964年1月14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王承书和他的团队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和上级领导称赞他们了不起,然而王承书却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1964年的4月,邓小平来到504厂视察,在人群中邓小平发现了王承书的身影,她就站在人群中,衣着朴素,邓小平上前握着她的手说:“原来你在这啊,你隐姓埋名,甚至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不知道你去了哪儿,这几年你过的怎么样?”。

  生产出了合格的浓缩铀,原子弹的燃料也有了保证,终于在1964年的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发射成功。这个消息震惊世界,从此,我们的手中也有了强有力的武器。

  

  虽然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但是王承书并未停下研究的脚步,之后钱三强又找到了王承书,向她再一次发出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我愿意”。

  王承书的一生,是隐姓埋名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当时王承书的工资大概是280多元,但是她会从里面拿出来200元交党费,然后再从剩下的钱里面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人员。

  

  当时有工作人员劝她说:“王先生,您得留一点自己生活用呀”。对此王承书表示自己用不了这么多钱,我既然入了党那就要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之后她的丈夫张文裕去世后,她将丈夫的10万元积蓄捐给了“希望工程”。

  常年的伏案工作,王承书患上了白内障,医生建议她打针,当时一针药是600元,要打10针,她听了之后说:“我老了,眼睛花了很正常,你看我这眼还值6000元吗?”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回顾王承书的一生,从早期的学生时代她就有一颗为国奉献,为科研事业奉献的心,之后前往美国留学,面对美方的万般阻挠,以及各种优渥条件,王承书夫妇依旧坚定自己的信念。

  当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夫妇归心似箭,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搞建设,做科研,为的就是我国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几十年隐姓埋名,多次转专业,但是她毫无怨言,国家需要她,她就去做。

  

  王承书可谓是将自己的全部所学奉献给了我国的科研事业,其实像王承书这样的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都有高尚的品格,为了祖国,隐姓埋名,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去了哪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应该向王承书先生学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无私奉献,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努力报效祖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