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林海雪原》这样在黑龙江诞生

  《林海雪原》故事的创作地、发生地都在黑龙江。作者曲波1945年到黑龙江参加剿匪,他曾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深山密林进行了艰难的剿匪战斗。1955年,时任齐齐哈尔市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的曲波,为缅怀战友开启了长达一年半的《林海雪原》创作历程。在创作过程中,他几易其稿,曾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的光辉事迹,一次又一次被忆起,以至每写到动情处,他都不禁潸然泪下。一次,他对已写完的十多万字的初稿不甚满意,不惜付之一炬,重新来过,最终他凭借着对革命的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写完了40万字的书稿。

  小说初名为《林海雪原荡匪记》,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选载了小说部分章节。7个月后,由作家出版社(当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正式出版,并更名为《林海雪原》,引发强烈反响,两年内印数就超过了百万册,并成为话剧、影视剧改编的宠儿,收获了更加庞大的受众群体。

  在小说出版半年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其改编为四幕九场的话剧,上海京剧院集体又将其改编为京剧。这些二次创作提炼了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增删了其他故事情节,最终将其命名为《智取威虎山》。这次改编意义重大,奠定了此后多种语言的海外翻译和电影、舞台剧、连环画、插画、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上的改编基础。原著里人物众多,改编过程中却力推配角杨子荣超越少剑波,一跃成为男一号,这当然与他的“战功显赫”有关。在小说中,他只身前往地势险恶、易守难攻的威虎山,击杀东北虎,活捉三代惯匪座山雕,舌战小炉匠,大破八大金刚及其他小匪百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现实中的情况则是,1947年1月,杨子荣与五名侦察员乔装成土匪吴山虎的残部,找到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声称要投靠“三爷”。狡猾的“座山雕”多次试探,杨子荣都未露出破绽,终于打入匪巢内部。此后,杨子荣审时度势,假称要改投国军,请“座山雕”送自己一程,便与五名侦察员挟持二十几名土匪一同下山,走进我军驻地,最终将这股土匪全部擒获。据悉,杨子荣原名杨宗贵,为山东牟平人,于抗战末期参军,在成功剿匪之后的又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由于故事极富传奇性,《林海雪原》屡次被搬上大荧幕,被大众熟知的电影版本有三版,分别是1960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林海雪原》,1970年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改编的同名彩色戏曲电影以及2014年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除此之外,《林海雪原》在海外的影响也很广泛,曾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

  时至今日,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早已刻印在几代读者和观众的记忆中,其中激荡的革命理想和英雄主义精神,是曲波在黑龙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人们永恒的红色记忆,彰显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