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原本是贫弱“戎狄”如何一跃成为大秦帝国一统天下?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在各诸侯国争相变法日益强大之时,弱秦已经成为了各强国虎视眈眈的一块嘴边肉。国难当头,这个苦寒之地的民族本就贫弱不堪,很多百姓以树皮野菜为生,更是北有匈奴的侵扰,东有魏国的觊觎,这个蜷缩在西北边陲的小国,时刻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在所有的危险中,外患强魏最是咄咄逼人。在魏文侯时期,秦魏两国战争不断,弱秦不断丧师失地,只剩下了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老秦土地越发狭小,丧国危机空前严重。

  本以为,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小民族就此被判了死刑,谁知他竟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且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代霸主。那么秦原是如此贫弱之“戎狄”小国的它是如何快速崛起,一跃成为大秦帝国。其实,这一切早已“注定”,弱秦成为天下霸主是大势所趋,天时地利人和皆助它一统天下。

  

  天时:巧则巧矣

  正所谓,大乱之后方可大治。

  到了西周,天下已经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周王室日渐衰微,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的势力都迅速增长,不安分的各国为了谋取更大利益,长期处于利益的的争夺混战中,山河生灵涂炭,老百姓民不聊生。到了末年,周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各诸侯国如发狂的狮子,所到之处皆鲜血淋漓,天下亟需一位霸主来一统天下,实现社会的统一安定。

  这个指针不偏不倚地指向了秦国,也必须是秦国。因为它在诸侯国中最不起眼,最弱,弱得连喘口气都有可能丧命,弱得没有分毫退路,进退维谷。

  正因为此时的秦国太贫弱了,没有丝毫生存的退路,只能孤舟一踯,拼死一搏。既然反正都是死路,那就用同仇敌忾的决心和意志看能否拼出一条活路,结果神奇的是,他们成功了,老秦人尝试了,他们成功了。《孙子兵法》有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这话用来形容此时的秦国再合适不过了。

  置之死地而后重生的秦国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的强大,更是抓住了一切发展的机会。他们要不辱老秦人的遗命,赢回自己的土地,保护好自己的子民。

  只要有升起黑色大旗的地方,总会听到秦人深入灵魂的阵阵歌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一代代的秦国将士沆瀣一气,一步一步夺回了失地,争取了更多的主权,更是赢得了虎狼之师的尊严。

  历史是多数人创造的,却是由少数精英主导的。乱世之中,人才市场环境优良,人才自由流动,秦国经历了变法后富庶强大,加之秦历代统治者不拘一格的爱才之心,秦国自然成为了人才们的心怡之地。有了人才,何愁赳赳秦国做不到荡平天下。

  

  地利:利则利兮

  说起秦国的地理环境,除了苦寒之外,它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它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军事要塞函谷关,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更是很好的军事战斗屏障,东进可直入中原腹地,争雄争霸,退则也能留守于此,抵御住猛烈的外敌进攻。

  除此之外,在征战中,肥沃之地蜀国四川成为了它的囊中之物。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出兵灭蜀,顺顺当当地拿下了“天府之国”四川,这一地很重要,它可是各国都看中的产粮大平原。它的存在,为秦国解决了大半的粮食问题,为军事出征提供强有力的物资之撑,让秦国出师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蜀国的水道和楚国相通,得到蜀国后,秦师顺着水道乘大船向东攻楚,楚国唾手可得。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命白起率军攻打楚国。白起领兵数万长驱深楚境后,直逼鄢城,在城西筑堤凿渠,引水灌城,乘势攻占鄢、邓、西陵等城。经过此战,秦国又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地盘。四川之利势在此战中尽收眼底,楚国之地到手,便利了与别诸侯国的军事往来联络。得到蜀地可谓是一石三鸟。

  秦地之第三利,便要数韩国的三川了。秦武王即位后欲一窥周室而拔宜阳,也夺得三川之地。为什么说三川如此重要呢?

  战国时三川以为河、洛、伊为三川。是韩国的领地。它位于秦楚之间,东接东西二周。因此,秦武王拿下了此地,意味着秦国东进中原,再无阻挠。此地不止意味着一份丰厚的战利品到手,而是秦国更长远的霸主实力的证明,这张通行证到手意味着它可以浩浩荡荡地挥师问鼎中原了。

  如此,秦国已是天时地利皆已具备,只欠“人和”这股东风了。若秦国人和美气,上下一心,同心同德,那秦国雄起诸侯,荡平天下便指日可待了。

  

  人和:美则美矣

  俗话说得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昼。但这个长昼注定要被打破的,即使不是仲尼,一个同样的人也一定会逢时而生,就像经历过风起云涌的战乱纷飞后注定是要统一安定一样,即使不是秦国,也可能是地大物博的楚国,(《战国策》载:“横则秦地,纵则楚王”。)但巧就巧在,秦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也许是上天对秦国过于眷顾,秦国历任国君很是雄心壮志,同心所向。自秦献公起,没有一位是糊涂蛋,之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皆是些有雄心壮志的王者,他们欲把天下作为囊中之物。他们有野心,他们懂得知人、用人,因此人才也源源不断地涌来。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刚即位,就一道《招贤令》招来了商鞅,招来了秦国希望的曙光。

  商鞅本是卫人,学识渊博,曾为魏国宰相公孙座的门客,公孙座在重病时曾向魏王举荐他,叮嘱或重用或杀之。奈何魏王对丞相此小小门客没当回事,既没用也没杀。要不然,或许一统天下就没有弱小秦国什么事了。

  商鞅还真是上天派给秦国的救星,这位全身散发着光芒的大师,经过长久郁郁不得志的折磨,被受以重任,更是责无旁贷,不辱使命,便夜以继日地开始他的作法。

  

  他经过了轰轰烈烈的两次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军事制度、法律法规,社会风俗乃至道德价值标准和人生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秦国长期野蛮落后的状态,增加了秦国的国民凝聚力。

  第一次变法进行了小改,对个人和“小家”的激励和要求,其结果是“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使得秦国走向了富强。第二次变法,从“大家”出发,从国家出发,使得国家更加有序,走向了中央集权的道路,秦国逐步强大。这两次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让秦国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他大刀阔虎的改革,给大秦帝国的辉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说他是大秦帝国的缔造者也毫不为过。

  秦惠文王知人用人之手段,更为智慧毒辣。他上位后虽然车裂了这位大秦帝国的缔造者商鞅,但留用了他的变法之术。他任用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等大才之士,在政治大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进一步加固了秦国实力。

  秦昭襄王时,一代战神白起横空出世,此位上将军出师,百战百胜。后来,他又大胆用提出“远交近攻”策略范雎为相。这一政策加快了秦的前进步伐。

  “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此政策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因为秦国的环境艰险,秦国是一个非常崇尚武力的民族,将士们英勇无比。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军更是勇猛异常,忠诚无比,秦军战斗力已经睥睨天下。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

  在秦昭襄王时期,周天子虽然已经衰微,但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秦昭襄王灭了东周,无疑是对王权最大的挑衅。也证明了秦国的实力。

  到此时,秦统一天下的前景可见一斑。在此时,秦昭襄王完全可以称为新的周天子,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想要天子之位,但他更有得天下之心。他知道,六国不灭,要此虚名无用,他知道一统天下的一定会是秦,而且那一刻等不了多久。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死了,但历史没有停止前进的车轮,他的子孙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祖上的使命。最终嬴政一统天下。

  

  一个伟大帝国的崛起,在经历了几代老秦人的共同努力,天时地利人和越来越接近完美的合力,大秦帝国企业崛然而起,这是一个很成功的“麻雀”逆袭案例。如今,大秦帝国虽然早已沦为笑谈,湮灭在了历史的角落里,但它对我们的影响依旧历久弥新,漫长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