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顺民|漫话评剧及其他

  漫话评剧及其他

  作者 于顺民

  本文当中戏曲的史料或论述,全都毫无“戏说”成分。倘与实际不符,那只能因为本人记忆有误或依据不真,诚望文友及读者们包涵並给予指正!

  首先要议一议“评剧”。评剧又叫评戏,在我国河北唐山一带广为流传。据说最初曾经名为“蹦蹦儿戏”,有解释说,所谓“蹦蹦儿”者,实际是由“半半儿”字音转化而来。

  因为早期的评剧只有小生、小旦、小丑这三种行当,俗话称为“三小戏”。别的行当即使有,也是只有过渡情节的作用,常常没有唱腔。相较于别的许多剧种另外还有老生、老旦、花脸……等行当,评剧往往只能算一半儿的行当,以此人们把评剧称为“半半儿戏”。

  

  我们看许多评剧剧目,以《花为媒》为例。剧中以双小生、双小旦、媒婆(丑行)为几乎全部行当,就可以约略窥见端倪,而知吾言非虚!

  倘然有需要其他行当(如花脸)的剧目演出时(这是常见的事),比如演出包公戏,怎么办呢?

  早期评剧艺术家们釆取了颇为粗糙的艺术手法:轮到包公开口唱时,就釆用京剧中包公的唱腔,而前述那些“三小”角色开口唱时,就用评剧中的固有唱腔。这自然会使演员和观众们感到十分别扭,但也只得如此!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都没有多大改善。曾有著名演员马泰在1968年前后出演《箭杆河边(?)》时担纲创唱花脸唱腔,情况才有了好转。至今评剧中的行当算是比较齐全了的!

  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剧目、演员和风味,也有各自的观众群体。

  例如我们知道:百戏之祖——昆曲,文字典雅美丽、意味隽永,主要的伴奏是笛子,曲调没有过门。演员一开口,不管唱腔多长,皆无停顿,中间全靠演员与伴奏员自己偷气。著名的剧目有《牡丹亭》等,著名的演员俞振飞。梅兰芳大师也参演过昆曲。

  又如我们的国剧——京剧,戏曲雅俗共赏,主要的伴奏分为文场、武场。文场为京胡、京二胡、三弦、大阮等,武场为锣、鼓(还有俗语所谓“皮锣”,发出脆亮的“叭、叭”声响)、钹、镲以及板等。

  京剧釆用虚拟表演方式。一桌二椅可以表示桌椅、窑门、山岗……等,一根直杆就是马鞭,手持马鞭表示骑马,冠插雉尾身为大将。三两步日行千里,四八人万马千军。尤为显明的是以大块油彩涂绘成脸谱,红表忠勇、黑表忠直、白表奸诈、黄表刚猛、鼻子上豆腐块表地位低下、或人品猥琐、或忠诚老实、或穷困潦倒等。胡须制成道具戴在脸上。而其他剧种胡须多是粘在嘴巴上!

  

  著名的演员则灿若繁星,四大须生有谭派谭鑫培、富英、元寿等,马派马连良、富禄、长礼、徒辈朱强,言派言菊朋、少朋等,杨派杨宝森、李少春、徒辈于魁智。另外还有麒派麒麟童周信芳、徒辈陈少云等。著名的盖派武生盖叫天,俗名张英杰,在戏曲舞台上人称“活武松”。叶派武小生叶盛兰,人称“活周瑜”。还有叶少兰、叶金援等。著名花脸裘派裘盛戎、方荣翔、孟广禄…、金派金少山、袁世海…,著名丑角肖长华是他们的父兄辈分。京剧界丑行的地位是高于其他行当的,这可能与唐明皇李隆基曾在梨园推广、教授京剧且自任丑角的历史有关。以丑行任团长身份的朱世慧,也是其中佼佼者!

  京剧四大名旦:梅派梅兰芳、梅葆玖,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还有张派张君秋,人称其为四小名旦之首。

  著名的剧目不胜枚举。隨手点几例(八旬翁记忆衰退,掛一漏万):战长沙、四进士、群英会、锁麟囊、红娘、望江亭、穆桂英挂帅……等。

  豫剧排名第二,分为豫东派、豫西派、祥符派与XX派(遗忘)。代表人物常香玉、李树建、牛得草…等。当年在戏曲大家讨论国剧的问题时,梅兰芳提议尊豫剧为国剧,多名豫剧大师力辞。这鲜明地说明豫剧在我国地方戏剧中的尊贵地位。

  其他如越剧、粤剧、闽剧、湘剧、滇剧、晋剧、吕剧、秦腔、陇剧……限于篇幅,不能全介绍。我国一省的戏曲、曲艺数量恐较世界各国之和还多!

  我自己热爱戏曲,故给诸位絮叨了这么多。区区芹意,望乞哂纳!

  注:

  芹意:美意的谦称。古有喜食芹菜者,认为此物虽不算贵,他人亦会喜食,故殷殷相赠。

  哂:笑。

  (写于2023.4.7)

  

  作者简介:于顺民,男,l944年9月出生。曾读于山东大学62级数学系,毕业后入伍。曾荣获科技成果三等奖,获聘高级工程师。历任技师、专业组长、室主任、训练处处长等职务。1990年转业到地方某单位任处长等职务,2004年退休。喜爱读书写作,偶有作品发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