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亿斯光年影业论影视中摄影师的不可或缺

  

  一、摄影师是翻译者

  影视拍摄的每一天、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都要讲究调和——既是剧组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也是现实与想象的动态平衡,亦是技术与艺术的交相辉映。

  电影是一个综合体,电影的语言永远要贴合剧作。从剧本到影像的过程可以叫做“翻译”,一个好的摄影师是一个很好的翻译者。拿到了什么样的剧本,就要找到它的文本精髓,把握它要表达的东西,然后把剧本转换成影介绍像的语言讲述出来。

  《苏州河》的摄影师王昱曾叙述过,《苏州河》是通过第一人称主观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拍摄时,自然就是由摄影师来扮演这个“我”(DV青年)。其实摄影师也是一个演员,是用“影像”进行表演。银幕是摄影师的脸,用整张银幕进行表演。那么相应的各种的光线、反差、色彩等都是银幕的妆容。摄影师通过光线演绎电影,光线也是一种表演的态度。只是在电影术语里面,摄影师的表演叫做“影像”,叫做“画面”。但其实,摄影师工作时的心态、内心的感受、处理的方式,和演员表演是很接近的。

  摄影师在最初拿到了剧本,首先就是要细读文本,还要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周边的资料(事关影片的人物各种传记,人物的自述,故事的大背景,记者的报道…)。通过这些资料,在脑海中建构出画面,把想象立体化起来。因为读了足够多的文字、看了足够多的影像资料,人物逐渐变得生动鲜活,画面慢慢就生长出来了。再配合剧组合作者们的群策能力,再通过实际的看景,更加接近那个时期的建筑环境、适宜的人文氛围,然后还有Casting选演员,逐渐把整个视觉画面确定下来。

  这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通过大量的资料,慢慢丰富、慢慢生长,一直到场景和演员确定,美术和造型完成,进入到拍摄现场,灯光一打、演员一坐在那里,摄影师这时候就会发现——心中所想的东西,逐一都被呈现出来了。画面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摄影师要做的也是去促成最后这一瞬间,心中所想的和实际看到的达成了一致。这是一个逐渐把“所想”落实成“所见”的过程。细读剧本之后,第一步是想象,要先有想象力。同时摄影师需要大量查阅相关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和创作者们大量沟通,持续完善对于画面的想象,一步一步,把想象促成最终的影像。所以说影像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

  二、摄影与演员共舞

  摄影师要会用摄影的焦距、景别、推拉摇移和演员共舞。除了空镜头,画面里面通常都有演员,那么摄影师如何用画面来表演?——就是要和演员共舞,共同演绎。拍摄时一切都是协调配合,摄影要和演员配合,把它叫做“共舞”。“共舞”强调一种完全的默契,摄影师和演员之间需要有相同的节奏,才能更好地用画面来演电影。当然,根据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导演,对于表演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导演喜欢比较安静、稳重,但也有的导演希望更加自由、灵活。导演是促成共舞的人,促成画面和演员共舞。

  然而“共舞”也是即兴的,快一点、慢一点,需要根据不同的音乐和节奏进行发挥,也许是探戈、也许是贴面舞。同样的,不同的戏(故事内容),也有不同的即兴发挥,这就是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美术提供了一个现场的环境,比如是在舞厅里面跳舞,还是在沙滩上面跳舞。剧本内容和导演设定就类似音乐,提供了一些节拍、节奏的鼓点和约定。然后再加上灯光、造型等各部门的辅助,大家一起努力推动“共舞”的完成。在“共舞”完成的那一瞬间,也可以说是摄影和演员在这个瞬间把这个画面呈现了出来。在这个画面的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准备、很多部门的协力,共同促成这一瞬间的出现。

  电影摄影指导的前期创作内容

  1.剧本分析:电影摄影师需要认真阅读电影剧本,并对其中的场景、情节、人物等元素进行分析和理解。需要根据剧本的要求,确定拍摄的场景、角度和镜头运动等细节内容。

  2.视觉设计:电影摄影师需要与导演、美术设计师等人员共同讨论并确定电影的视觉风格和色调。他们需要根据电影的主题、情感和气氛等因素,确定拍摄的光线和色彩效果,为电影打造独特的视觉形象。

  3.场地勘查:电影摄影师需要在拍摄前对拍摄场地进行勘查,了解场地的光线、环境、限制因素等情况。他们需要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拍摄的设备和拍摄方案,并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4.拍摄计划:电影摄影师需要制定拍摄计划,包括拍摄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等。他们需要根据剧本、场地和拍摄要求等因素,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并与其他制作人员共同协调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