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陶“中古集珍”专场直播拍即将举槌,明清瓷器精品一览

  

  Lot 21 清乾隆 青花粉彩人物故事纹镶嵌观音瓶

  H:31cm

  乾隆瓷器的设计和制作工艺,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乾隆瓷器装饰饰技法除了继承前朝康熙、雍正瓷器的长处之外,还创新了把色釉、彩绘、缕孔,堆贴等装饰技法荟萃一炉的特色。乾隆制瓷工艺水平极高,具有了精湛、精美、繁缛、雅致等特点。古代中国瓷器通过贸易、外交等途径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根据消费地的审美风尚、生活需求,在当地被重新装饰和加以改造。这种现象在欧洲十分流行,且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欧洲对中国外销瓷进行“再加工”,最常见的手段有三种:加彩装饰,再刻划,金属附件镶嵌。

  

  “金属镶嵌”并不是仅针对东方瓷器的装饰技法。从欧洲的工艺传统来看,金属镶嵌原本是对珍贵礼物或异宝珍奇的附丽。14世纪以后,中国瓷器以零星数量辗转传入欧洲,被视为稀世珍宝。此时对中国瓷器进行的金属镶嵌,主要是以贵金属衬托瓷器本身的珍贵,基本不改变器物原本的造型。现存最早的器物是从文艺复兴早期留存下来的。著名的丰山瓶被认为是目前所知传入欧洲最早,且流转记录明晰的中国瓷器,现存于爱尔兰国家博物馆。可惜的是,这件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玉壶春瓶上镶嵌的金属附件已不复存在,但从1713年前后绘制的丰山瓶水彩画上,可以看到玉壶春瓶被镶嵌成了带盖执壶。

  

  与此同时,早期镶嵌附件上往往都有印刻和标记,传达出诸多器物之外的信息。除具体的器物信息,镶嵌行为以及附件上的各类铭文标记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东方瓷器在当时欧洲的地位和角色——是子孙永保的宝物,也是王室贵族相互馈赠的最佳礼物!几个世纪来中国瓷器在欧洲的这种角色变化也反应在具体的镶嵌思路上,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思路:一是基于保护易碎和珍贵材质的目的。二是为迎合当地的使用习惯。第三种思路是加强附件本身的装饰性,使之与欧洲室内装饰风尚相呼应。

  

  从18世纪40年代开始,镶嵌附件出现了手柄、底足之外加在瓷器部件上更加成熟的装饰元素。这些愈发华丽的金属附件诠释了那个时代流行的装饰语汇——洛可可及之后的新古典主义。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变身”,并不只是一场视觉上的改造游戏,更重要的是,这种“变身”背后所包含的文化结构性的既定观念——任何“形态改造”也必然是一种“观念改造”。

  

  这些被改装和重塑的瓷器,不仅仅是中国瓷器与欧洲金属附件的组合,更是观察和讨论“跨文化交流”的典型样本:我们可以将中国瓷器作为主体,将镶嵌瓷视作改装后的产物;也可以站在西方整体装饰的脉络下,将中国瓷器视为一种被镶嵌的介质,以此阐发东方物品进入西方文化的可能途径。作为一种异域元素,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重新改造,与当时欧洲社会风尚、装饰风格和东方想象密切相关。这些被改造的中国瓷器,为我们理解中国产品适应欧洲文化提供了一种讨论的路径。

  

  Lot 22 清晚期 五彩四妃十六图棒槌瓶

  H:44cm

  这是一件典型的小康作品,但画工极其细腻,颜色直追康熙。四妃十六子图,又名庭院婴戏图,它是明清时期瓷器人物画常见的题材之一,也见于年画、瓷塑、竹木雕等艺术门类。清朝初年,战争使国家人口锐减,到了顺治末年到康熙时期,尤其是康熙中期以来,境内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社会趋于稳定,百业待兴,人口增值的需求渐渐受到重视。

  

  在农业时代,人口就是财富。明末清初,战乱频仍,人口急剧衰减,作为刚刚入主中原的清王朝,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口问题。清代统治者处心积虑的是要增添人口,康熙皇帝出台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取消了再生人口的“人头税”,到了雍正时,直接将“人头税”取消掉,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了田赋征收。于是,在政府提倡的大背景下,百姓没有了税收的后顾之忧,就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人口增长高峰期。此时瓷器画面上象征着喜庆吉祥的寓意纹饰屡见不鲜,诸如仕女婴戏方面的题材也就成为当时所崇尚的风格,此瓶极具收藏价值。

  

  Lot 23 民国 粉彩无双谱观音瓶一对

  H:43.5cm

  这是一对典型海外回流的粉彩无双谱对瓶,高43.5公分,画工精细,人物线条流畅,极其传神。画面有三国人物江东孙郎、董贤、东方曼倩、人物旁边均配有诗文。用彩极为丰富,十分难得。《无双谱》是清初浙派版画的力作,其画风受陈老莲影响,造型生动传神,刻工精美,每帧所配的乐府诗也是朗朗可诵。奇龄在序中称:“是谱名无双,而实具三绝,有书有画又有诗也。”

  

  《无双谱》刻成以来,流传翻刻甚众,民间的瓷器工艺品图案中也经常搬用《无双谱》中的形象。每个历史人物旁有墨书题记介绍人物的姓名及小传。自康熙朝起,无双谱人物便成为瓷器上常见纹饰,道光到同治朝一直盛行,瓷器无双谱画通常图文并茂,深受瓷器收藏者喜爱。

  

  Lot 24 清中期 青花秞里红鸠杖寿星图兽耳衔环尊

  H:31.5cm

  青花釉里红瓷,釉下彩瓷的一种。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著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器,被视为古瓷珍品。该拍品器型浑厚饱满,形制敦实。釉里红色直追明洪武颜色,发色偏暗稳隐约可见,更加神秘有感染力。整个画面青花采用线描的方式,人物造型生动自然,线条流畅,十分难得。足墙和口沿绘云纹,瓶腹绘腾云驾雾的寿星与鸠鸟图,飘飘欲仙。肩部铺双兽面耳,贴合紧密。

  

  在古代,寿星的形象十分讨人喜欢:额头又高又圆,像个肉球,耳垂长大,鹤发童颜,眉毛也很长,手捧大寿桃,柱着弯拐杖,一副笑容可掬的可爱模样。《三国演义》中说,在楚汉相争时,有次刘邦被项羽杀败,仓促中慌不择路,逃到了今洛阳与荥阳间的一片草丛中,项羽大军追来时,见到草丛中有只鸠鸟在欢快地跳舞歌唱,于是以为那儿决不会有人藏于其间,于是转向别处追去……后来刘邦称帝后,感念鸠鸟救命之恩,专门做了一些带有“鸠鸟”形象的拐杖赐于高寿者。久而久之,寿星手中的拐杖也称“鸠杖”了。

  

  《集说诠真》中说:“今俗敬寿星者,莫不供一白发老翁像,称之曰老寿星,焚香燃烛,顶礼叩拜,求赐延寿。”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曰:“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该拍品为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合二为一的杰作。

  

  Lot 25 民国 粉彩婴戏图壮罐一对

  H:22.5cm

  罐直口,短颈,筒形腹,圈足,附盖。罐内壁与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粉彩婴戏图为主题装饰,边饰松石地粉彩仰覆如意云头纹,小短肩施黄地淡紫夔龙纹。图中共有七个婴孩在园景中,一位主图孩童扛钓鱼杆、手拿双鱼,骑三组孩童观看并指指点点的在议论,其中一孩童双手抱观音瓶回头张望,还有一组两个孩童一个手拿如意,一个手拿发簪,人物造型生动,衣褶勾勒细致入微,仿佛是在宣纸上作画,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春意盎然的场面。

  

  整个场景就是一幅极致的中国国画,山石、柳树、桥梁、嫩竹,工笔细腻,皴法自然,色泽鲜艳而柔软。让人见其画就有沐浴春风的强烈气息。外底署红彩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红寄托款。壮罐的盖子上绘有三多图案。源出“华封三祝多福、多寿、多子。传统纹样一般多以佛手、桃子和石榴组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