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现现代化的“老路”?

  原标题:什么是实现现代化的“老路”?

  提问:崔德路 山东省济宁老年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请说明一下这条“老路”的具体内涵?

  解读:韩爱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长期探索,我们踏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么,这条老路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其“老”又在何处?

  (一)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历史地看,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性尝试,但也正是这些国家走上了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这些国家走上这条道路有历史的偶然,但内在逻辑还是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扩张的驱使。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欧人对货币的记忆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新唤醒,黄金热开始盛行。但是欧洲天然地缺乏充当货币的金银,反倒是非洲和美洲大陆的黄金资源极为丰富,这吸引着大批西欧的商人和冒险家前往。正如恩格斯所言,黄金是驱使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这种索取的方式便是“殖民”。殖民者在宗主国的支持下,通过武力征服建立殖民地,然后疯狂掠夺当地黄金,开发当地的金银矿。

  之所以采取殖民的方式,不仅在于殖民者拥有相对先进的武器、具备武力征服的力量优势,更重要的还在于掠夺财富的成本因为可以转嫁到殖民地和被征服者身上而极为低廉。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殖民入侵后,非洲和美洲的人口锐减,金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失。此外,殖民者在所占领的大量土地上建立众多种植园,实行盗人制度和黑奴贸易,迫使黑奴劳动,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被殖民者无偿占有。换言之,殖民者只要打赢了征服战争,就等于打通了获取巨额财富的通道。同时,由于武力征服建立的“宗主国—殖民地”互动模式具有稳定性,也使得殖民者可以稳定地获取大量财富。事实也的确如此。仅在巴西的殖民统治,300年间葡萄牙就运走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战争—殖民—掠夺”就此成为这些国家发展的经验和信条。

  在这一信念驱使下,凭借着先进武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殖民掠夺为早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促使工场手工业迅速向以机器为核心的现代大工业转变,最终促成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财富转化为资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逻辑就此呈现:如果说之前这些国家发动战争、进行殖民是受到掠夺财富的外力驱使,此时进入工业社会的这些国家发动战争、进行殖民则完全出于资本逻辑的内在驱使。资本的本性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最大利润的另一面就是成本最小化。建立殖民地完美地契合了资本逐利的这两条标准。事实上,殖民地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具有双重重要性:不仅提供各种工业原料,还是各种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这些国家也由此完成了对殖民地的双重剥削,结果殖民地越来越穷困,宗主国越来越富有。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殖民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地理空间总是有限。后来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19世纪后期实现国家统一的意大利和德国、远离欧洲但发展迅速的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在资本驱使下也想获取殖民地时,该怎么办?答案依然是战争,但此时的战争已不再是宗主国武力征服殖民地的“殖民战争”,而成为宗主国之间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帝国战争”。这一转变彰显出资本垄断带来的国际影响:在国内,资本垄断带来寡头统治;在国际上,资本垄断的结果是权力向少数大国集中,帝国出现了。

  尽管战争的形态变了,但在资本逻辑驱使下一些国家选择的“战争—殖民—掠夺”的发展路径并没有改变。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一路径选择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列宁在一战后深刻地指出,所谓“西方民主国家”的凡尔赛条约是比德国容克和德皇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更加野蛮、更加卑劣地强加于弱国的暴力。

  随着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坍塌。但“战争—殖民—掠夺”的路径并没有就此消失,只不过形式和方式发生改变。战争的手段不再只是武力,而倾向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国际规则等软手段,当然必要时也要诉诸武力;殖民地也随之由空间概念向规则体系、制度性权力转变;但不变的依然是“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掠夺本质。粗糙的殖民主义就此蜕变成精巧的殖民主义。

  (二)

  从更长的历史时段看,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老路之所以称之为“老”,并非仅仅指它产生的时间久远,也在于这条老路无论如何完善都难以解决自身的问题,致使问题经久存在而成为老问题、老痼疾。

  一是人被异化的现代化。现代化缘起工业革命,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但西方国家追求的是一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增值和扩张的逻辑。在资本逻辑下,人被异化。一方面,整个社会充斥着“物贵人贱”的价值法则,资本增值而非人的价值成为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遵循。另一方面,人被资本工具化,成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载体。可以看出,这条老路缺乏必要的人文情怀,也抛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是社会撕裂的现代化。马克思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我们讲,两极分化内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根源就在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这是因为,资本运行不仅要集中财富,更要集中穷人,这样才能创造更多财富。同时,资本创造财富并不像劳动那样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结果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托马斯·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揭露:1980年以来,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几乎占了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近60%,而底层的90%人群的收入却以每年低于0.5%的速度增长。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带来社会阶层的板结化,压缩个人的上升空间,促使了社会的分化。这些最终表现为政治极化,不同群体只有利己考虑,而毫无利他意愿,为反对而反对的否决政治开始盛行。由此我们看到,这条老路缺乏全面性,只能实现一部分人的富裕,更要命的是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撕裂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国家越是发展社会越是分裂。

  三是不可持续的现代化。世人皆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加限制地争夺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但不应忽视的是,这条老路还是成本高昂的现代化,因而注定只能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到今天,西方的现代化只让不到10亿人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已经很大。有人测算,全世界如果按照美国人当前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4个地球的资源才能维持人类需求。那世界剩余的那70亿人如何过上美好的现代生活?这其实表明,现代化是一个体系,但这条老路缺乏协调性,没有办法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冲突问题。

  四是“文明落差”的现代化。很多人看来,这条老路给一些西方国家貌似带来更高形态的文明,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表现出一副文明进步的样子。但在国际舞台上,某些西方国家展现出的却是一副嗜好战争、血腥殖民、疯狂掠夺的野蛮形象。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集中了“战争资本主义”的特征,它并非自由劳动的产物,而是野蛮掠夺和奴隶制的结果,借助战争而非工厂得以繁荣。即便是今天,西方国家对战争的偏好依然如故,21世纪以来发生的10次战争中,欧美参与了5次。这种内外“文明落差”表明,这条老路缺乏和平性,难以实现国家间的和谐共处;缺乏包容性,习惯以“世界中心”和“文明优越”自居,难以接受他人发展。

  现在看,这条老路从根本上重塑了一个具有多重两面性的西方世界。它带给西方世界卓越的权势资源,但又在国家内部植下社会分裂的种子;它重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但又忽视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它带给一些西方国家自由主义的世界抱负,却只赋予它们现实主义的手段。这表明,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仍然拥有权势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扮演关键角色,但已无法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