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我参与了五部志书的修纂

  口述人:王德龙 访谈地点:十师北屯市一八七团机关家属院王德龙寓所 访谈时间:2013年元月12日 访谈、整理人:王云鹏

  采访感言:

  一八七团位于新疆北屯市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南岸二级阶地上,于1965年4月组建成立。1965年3月,时年24岁的沈阳军区16军32师退役战士王德龙转业来到了这片戈壁深处的荒原,开始了他一生的驻守与屯垦,他亲历了团场从无到有,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从一名普通的军垦战士到上士、到代司务长、助理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再到连长、指导员,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1993年他任职团场史志办主任,到2013年,这20年间,他主持、参与编纂了五部团场志书,他既是团场初建亲历者,又是记录编纂团场发展史的人。

  采访中,已72岁高龄的王德龙老人说:“我很幸运,作为一名军垦战士,亲历了团场这几十年的风云变化,同时,还记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我很值。古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修纂志书就是立言,能为团场修志我很欣慰。”的确,团场历年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们的光辉事迹激励着后人奋力前行,此为立德、立功,王德龙老人与团场同命运、共成长,他不愿意将战友们的点滴遗落在历史的角落里,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殚精竭虑完成五部志书的编纂,为团场各项事业发展立言,将团场的诞生、发展、进步用沉甸甸的百万言铅字留给团场后人。

  我是1965年3月来到当时的三十三团,就是现在的一八三团,才十几天的时间,我就被调走了,因为我在1961年就入党了,在部队先后当过文书、上士,所以组织调配精兵强将时,我就到了8连,也就是以8连为基础组建成立的一八七团,所以我很幸运,我是亲历组建一八七团为数不多的人,从1965年起,我在基层单位一干就是28年,我亲历了团场的历史发展,1993年,我52岁了,组织上全面考核,把我调到了团机关,组建团场史志办,我想着,我一个快退休的人了,不可能完成修纂志书这项光荣的工作,没想到,我这一写,就是二十年,看到自己亲自编纂的志书出版、发行,我觉得,我没有辜负团场的父老乡亲,我对得起我生活了48年的团场。

  一个人的历史是怎样的,与他所处的环境是离不开的,我个人的历史同团场的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现在都爱说关键词,我这一生的关键词大约就是组建二字,组建伴随了我走过了团场的48年岁月。

  话还得从团场初建说起,一八七团的组建是先从引水开始的,第一步从额尔齐斯河龙口开挖干渠开始,我参加了有着团场条田命脉之称的二干渠的开挖,组织上经过考察,随后,又派出30人小分队组成突击队,我是其中之一,在二级台地戈壁滩上修建第一个连队居民点,这就是8连的所在地,选址就在一块高包地上,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挖地窝子是第一步,我们就露天睡在戈壁滩上,1965年的4月10号,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先挖好一个60平方的伙房,接着,两人一组,挖宿舍地窝子,那时候都是打擂台,基本上都是一组一天挖好盖好一个地窝子,时间不等人,团场已经成立了,连个固定的住所也没有,也是我们年轻,几天下来,居民点就建好了,因为,我在部队当过给养员,组织上说,伙房这一摊子就交给你了,让我当上士,组建伙食班。

  当我把8连的伙房办的正红火的时候,组织上又找到我说,马上要成立工程连,你带一个班的战士在5连西边去组建工程连,我带上8连一个班20多个人,加上11连的一个班,一个礼拜就组建了工程连,还是挖地窝子,一个礼拜后,组织上又任命我当上了代司务长,组织职工洗砂子、筛石头,制作水泥预制板。

  那个时候,连队都还在图纸上,团场就是一大片望不到边的戈壁滩,工程连刚开始运转,组织上又命令我在南戈壁组建6连,我和基建股的测绘员,在南戈壁找到一处高包地,堆上戈壁石当坐标,以此给即将诞生的6连定点,接着,我成为负责整个连队组建的副指导员,当时,没有连长,也没有指导员,我就是党支部书记,到了1966年的10月,6连就完成了12栋干打垒平房,冬天,职工还要户外作业,冒着严寒,开挖斗渠,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准备,那年的12月,出现-42.6℃的超低温,全团冻死3个人,我也在挖渠现场,我一看,职工冻得脸都发僵了,就叫人吹哨,下班,我们6连没有一个冻伤的,以后,任务再紧,气温低至-35℃以上,我都是组织职工在室内学习。

  1967年,我又奉命组建了9连,这时候,我已经是连队指导员了,1968年的夏收现场会就是在9连开的,70年、71年、72年,9连连续当选四好连队。

  从1965年到1967年,我从一名普通的转业军人,很快就当上了正连级,在那个年代还是不多见的。一直到1993年,我一直在团场各个连队任职,我熟悉连队的政治及行政工作。

  也正是基于此,1993年,我52岁了,组织上又派我组建团场史志办,这一干,就是20年,真的成了团场人说的,我是退休不退岗。

  1993年的史志办要啥没啥,就是一间土块房子办公室,刚开始,就我一个人,连个像样的办公桌也没有,连一本专业书籍也没有,就连历史资料也没有,我就跑各科室要材料,去档案室借材料,自学史志编纂学,半年过去了,一点起色也没有,最主要的是资料缺失与断档,怎么办?我只有走访团场发展的知情人,一句一句的问,一段一段的记录,去北屯,下连队,从知情人嘴里掏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修纂志书,就是这样,一字一句的修正,力求达到还历史原貌的地步。当时,编纂理论也不精通,没少走弯路,很多篇目都是重写了好几回。1996年、1997年,我先后参加了十师和兵团组织的史志培训班,和同行学习、交流,修志这才逐步走上了正规。

  我修纂的第一部志书就是《一八七团场志》,时间从1965年团场组建写起,一直写到1998年。这本志书记载了团场33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是倾注我心血最多的一部志书,一直到这部志书出版发行,我没睡过一个好觉。值得骄傲的是,这本志书连连获奖,这是我最欣慰的。

  2001年,我退休后,青河独立营党委通过十师史志办,找到我,邀请我去独立营组建史志办,编纂志书,家里人都说,独立营,地处中蒙边境,环境恶劣,你都退休了,就在家里享清福吧,我说,我身体好,闲不住,我主编的志书很成功,我不想让兄弟单位犯难,我毅然决然只身奔赴独立营,经过10个月的日夜编纂、修订,洋洋二十万字的《青河独立营志》得以完稿。也是大家高看我,我一个退休的人了,再一次当上了主编。

  2005年,一八七团要编纂团场简史,找到了我,我二话没说,又干了一年多,虽然这本简史因为字数不够,没有出版,但是2012年6月,修简史的项目再次启动,我担任两部简史的副主编,一部是《一八七团场简史》,一部是《一八九团简史》,这两部简史都在最近开过了评审会,2013年就可以和团场的父老乡亲见面了。

  别人一直说我退而不休,退休后,我参与编纂团场志书外,我还经常受邀给团场新来的大学生讲团情、讲团史,每年还去学校、社区给团场的第二代、第三代讲讲当年我们挖地窝子、开渠、修路的军垦故事。我的乐趣就在于,传播团场历史,让团场后人铭记团场一步步的艰辛历程,好珍惜大好时光,建设团场,发展团场。

  由我主编的《一八七团场志》先后获得兵团团场志第一名,自治区第二名以及国家级优秀奖,2011年还获得自治区图书装帧第一名,我个人于1995年、1996年连续获十师先进个人,1998年和1999年获兵团史志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对我一个人成绩的肯定,这是对为团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军垦战士的肯定,我用100万字来记录千千万万个军垦战士的无私奉献,历史通过我的记录而流传下来,这才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作者:王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