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银光:“青苗”扎根一线,逐梦国防“深海”

  工人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王安怡 记者 康劲 每年春季,就到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最美的时候。鸟语花香,逐绿前行,俨然一座“园林工厂”。在这“青山”之中,有这样一片“青年林”,经由一代代银光青年栽种、浇灌,也见证了这些年轻人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过程。

  去年以来,银光公司面对安全生产、产品保供、项目建设三大重点任务,强化打造“家庭、军队、学校”三者合一的创新型团队的力度,同步开展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让每一位青年员工在银光这个“大家庭”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树苗一样扎根、成长成才。

  2022年11月7日,百吨级改性硅油研发项目总师、“90后”科研人员何爱晓用手机拍下了百吨级改性硅油项目产出首批优等品时的喜悦瞬间。这一瞬间,标志着企业打破了该产品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实现军、民领域高端原材料国产化;

  一个月后的化工四厂,“95后”技术员邓聪和同事们经过了为期一年的日夜攻关,完成了硝化APC先控投料程序优化项目,成功将某产品得率提高了2.36%,在满足国家保军需求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原料液配制能不能实现无人化、生产时产出的废水怎样实现循环利用……银光的年轻人们用时间和耐心写下了一份份答案。在近两年银光公司青年创新创效评比中,提交了100项成果,节创价值达到上亿元。

  作为与青年员工直接打交道的银光公司团委,制定了“青苗计划”,号召广大青年员工成为能把自身工作“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做明白”的骨干,专门搭建了成果发布、团支书述职等展示舞台。重点项目生产线团支部书记魏国斌是同事们眼中“少言寡语”的年轻人,但当他站在述职演讲台上,讲述和同事们如何实现以机械化生产替换人工作业,取得了多项创新时,这位上班才两年多的小伙子满脸写着“获得感”。

  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银光公司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突击队、十佳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创效、青年思想政治研究课题七大“青字号品牌”才会历久弥新、越擦越亮。

  无论是从“0到1”的自主创新,还是为了国防建设的夙兴夜寐,抑或是抗击疫情时的带头担当,“银光青年们的身上有种不知足、不服输、不懈怠的拼劲儿,”银光公司团委书记王娟娟说道。

  “要为一片海就肯翻越万山”。这些银光的年轻人们为了探索各自领域的“深海”,不以山海为远,乘风破浪。

  化工二厂“学而时习之”小课堂,是该单位青年员工们的“充电桩”。从现场到教室,从实践到理论,资深技术员兼导师张奇才在授课之余,都会细心解答员工疑问,课后布置的作业,他也会认真批阅。有同事粗略算过,他一年为大家解答的问题能有四五百条。

  和张奇才一样,银光公司共有500余名骨干担任了导师,他们与青年员工签订带徒“合同”,导师们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帮助这些青年员工解决了不少工作与生活中面临的“成长的烦恼”。

  聚银公司青年骨干王建峰在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刘从建的带领下,完成了“多参与项目、多参加培训、多跟班作业”的“三多任务”,参加工作仅一年的时间,就以负责人的身份荣获了聚银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面对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员工,如何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银光公司在思考中探索着。

  2022年加入银光公司的山东大学毕业生党清华拎包入住了自己的“新家”——大学生公寓,接踵而至的入职“第一课”“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团组织文娱慰问活动迅速拉近了她和企业的距离,也让她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值“拉满”。

  丰富理论知识的“青年讲师团送团课”“青年大学习”,锻炼实践能力的“一月一主题”活动、“我为创新献计策”,再到提升福利待遇的“我为青年办实事”、人才津贴及各类补助,大学生班组长徐文韬说:“企业给了我们越来越多展示才华、成就梦想的机会”。

  “让基层一线成为青春起跑线”。从解决医、食、住、行等“急难愁盼”问题,到提供学习培训、职业规划、素养提升的“入厂一条龙”服务,银光公司党委副书记姜能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加入这个‘大家庭’,成为投身于国防建设和兵器事业发展的‘青苗’”。

  目前,银光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由“十二五”末22.7%增长到31.6%,2023年招聘7名博士研究生,2023年招聘了7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实现了该公司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招聘“零”的突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