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妻过了头,长孙皇后无福消受,她的早逝或源于李世民无尽的爱

  公元636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下葬于昭陵,李世民在宫中建起高台,每天眺望远处,如同每天可以看到她,以解自己的相思之苦。

  唐代历史中,有一位皇后在世得到皇帝宠爱,去世数十年依然被自己的丈夫怀念,这个人就是唐太宗的发妻,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青梅竹马,门当户对,两家的祖辈交好。长孙皇后的伯伯长孙炽,一直想与李家结亲,他认为李世民母亲窦氏品德高尚,教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好的,最终促成了李世民和自己侄女订婚。

  

  少年夫妻,经历了各种考验,唐太宗登基之后,愈发宠爱自己的妻子,致使文德皇后在盛年早逝,不少后人认为正是李世民过于炙热的爱让她无福消受,最终早逝。

  长孙皇后,李世民最挚爱的妻子

  长孙氏所作的《春游曲》,春日里可爱、娇俏妻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上苑杏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氏,出生于公元601年,父亲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长孙家族是北魏皇族宗室,从北魏到隋人才辈出,地位显赫。

  官宦家庭的教育自然是出色的,她自小接受了正统的教育,通晓文学、历史,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隋唐开放,女子那时拥有独立的人格的,不像宋代以后禁锢了女性,让她们成为男性附庸。

  8岁那年父亲去世,她遭遇了人生第一个苦难,好在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们,让兄妹俩没有流离失所,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

  

  高士廉与李渊关系甚密,两家经常聚会,长孙无忌与李世民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高士廉对李世民这个少年的印象非常好。李世民与长孙氏自幼就有婚约,舅舅自然要考察李世民的人品、才学。

  公元614年,13岁的长孙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两位少年一起读书,谈古论今,长孙氏孝敬长辈。

  616年,李渊成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李世民与妻子一起去了太原,此时婆婆已经去世,长孙氏在唐国公府作当家主妇一职,管理着上上下下所有的事情。

  隋末天下大乱,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一直在外跟随父兄在外作战,家中的所有事情全部落在了长孙的头上。

  618年李渊建立大唐,李世民成为秦王,长孙氏也成为了秦王妃,第二年他们的长子李承乾出生了。

  

  此后数十年,秦王一直四处打天下,建立了无数的功勋,秦王妃在家孝敬长辈,抚养子女,她为李世民一共诞育了3子4女。

  长孙皇后,李世民事业上的帮手

  长孙氏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只会管理内宅,她时刻关心丈夫的事业和安危。

  秦王和太子之间矛盾日益白热化,秦王被皇上、太子、齐王忌惮,被后宫妃嫔都厌恶的情况下,秦王妃照样去皇宫中给高祖请安。

  她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强大,在众人给她甩脸子的情况下,把高祖还能哄好,夸她孝顺。

  不得不说她谋略出色,为秦王出谋划策,绝对是不可忽视的智囊与高级参谋。

  《旧唐书·房玄龄传》“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玄武门事件中,她即使知道自己和仨孩子有可能性命不保了,还能走上玄武门勉励将士。

  《旧唐书·长孙皇后传》: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最终李世民成功了,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尊李渊为太皇,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氏还保持着一贯的亲和,对内提倡简朴,谦逊,对外施行仁政,母仪天下堪称天下的典范。

  李世民和她一起叙话,会谈到朝中的一些大事以及对臣子的看法,长孙皇后会劝解李世民要广开言路,她也经常引经据典,讲述历史上的贤君如何体恤额百姓,但她从不为自己家族争取什么,也不干政。

  

  她管理后宫,抚育儿女,侍奉太皇以及夫君,为李唐王朝的兴旺耗尽了心血,636年,操劳过度的长孙皇后去世了。

  长孙皇后为何早逝

  长孙皇后为何这么年轻就去世了,她到底得了什么疾病?

  《新唐书》中记载:长孙皇后死于气竭之症,就是今天所说的气血两亏,长期操劳得不到休息,导致女性元气大伤,最后血枯气竭而亡。

  长孙皇后一生中,幼年失轱寄人篱下,好在有一段完满的婚姻。她13岁与李世民结婚,此后的几十年,她如同一个陀螺不停的再转,没有休息的时间。

  男主外,女主内,李世民一直征战忙着国家大事,家中的大小事务全部落在妻子身上,长孙氏周围也没有帮衬之人。

  武德年间,秦王锋芒毕露,招致皇帝、太子以及后宫嫔妃的厌恶,在这样尴尬的境遇下,长孙氏依然经常入宫向公公李渊进孝道,讨好后宫的那些宠妃,替丈夫争取一些缓冲的空间。

  

  入主秦王府之后,频繁的生育让她不得停歇。最厉害的时候,4年生了3个孩子,这简直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孩子多,家务事就多,教育抚育孩子,管理秦王府大小的家务事,会让一个女人心血耗尽。

  长孙皇后还是一位书法家,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儿子李泰、李治、公主李明达都擅长书法,尤其李治擅长飞白体。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皇后管理后宫,她不是一个简单顺从的女子,她经常要劝解太宗,要体恤额百姓。

  长孙皇后生前写了《女则》是总结古代女子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一共十卷。

  李世民看完后表示,“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

  

  长孙皇后身居高位谨慎,她一直以“牝鸡司晨”的理由拒绝谈论朝政,其实皇后觉得李世民可以处理好,希望给他思考的空间,她也是担心皇帝对她的猜忌,皇家之人是每走一步都要谨慎。

  家事、国事都要操心,每件事都要命的,整日的忙碌让盛年的长孙皇后元气大伤、身心疲惫,也在情理之中。

  无穷无尽的爱导致皇后早逝

  长孙皇后温柔娴熟,得体大方,做事公正,使得李世民对其钟情,尊重有加。

  危难之际,俩人生死相依,李世民不仅将妻子视作灵魂伴侣,更是知己、盟友。

  其实长孙皇后确实可以用这四个字去概括:“良佐”“嘉偶”。

  李世民给予了长孙皇后至高的地位,给她的儿子太子之位,还将长孙家族的亲眷加官进爵。

  

  这一切荣耀都显示着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爱,但是她却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贞观十六年 ,因病不治而亡。

  唐太宗也许没有想过,长孙皇后的早逝,有一部分责任在于这个丈夫过度的宠爱。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无论后宫有多少佳丽,李世民始终宠幸着发妻长孙氏,这份爱是常人无能企及的。

  长孙皇后每隔一年半载就会怀孕,634年,在她去世前两年,还生下了小女儿新城公主。

  过多的怀孕让女人气血大亏,来不及好好调理,就又怀孕了。长此以往元气大伤,人逐渐的就亏了,气血消耗殆尽。

  

  长孙皇后思虑过度,心神耗尽。她是贤内助,要考虑皇权,外戚之间的关系,长孙家族一直得到皇帝的提拔封赏,对她而言,好比坐在火山口,担心外戚势力过大带来的灾祸。

  长孙皇后对自己的哥哥非常了解,身前一直不让他位居高位,是为了避免家族的灾祸,不得不说她目光如炬。

  怀孕的皇后听到长孙家族被封赏,她就更加紧张,害怕长孙家族被别人嫉妒,会给家族带来灾祸,这样的折腾怎么能不短命。

  长孙氏对李世民的帮助主要是规谏,对他有益,大家都知道长孙氏去世后李世民为其上谥号“文德”,罕见地为皇后以复谥来表彰其贤德。

  长孙皇后不得不说是操心过多,精神长时间的紧张,身体又一直在生育中,让她在盛年就早逝。

  

  身处帝王家,爱是一种滋润,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让人不得不多思多想。

  636年,长孙皇后病入膏肓,对李世民说:“自从跟随陛下,我总是带着毒药,就害怕你会先走我一步,我发过誓!”

  这番表白让李世民感激涕零,他最好的依靠就是妻子。

  对于长眠之地长孙皇后说“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她将这一生所有的爱都给了丈夫,对自己关心的太少。

  长孙皇后的一生,确实是做到了儒家对于士大夫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李世民终身无法忘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