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沈醉与“冤家”丁玲相遇,欲化敌为友深深鞠躬:怕您不原谅我

  1983年秋季,在北京太平桥大街全国政协礼堂的会议室中,丁玲与曾想要加害他的沈醉相遇。此时的沈醉已经改造成功,主动向丁玲求得原谅,深深鞠躬:怕您不原谅我。那么,丁玲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两人是否相逢一笑泯恩仇?

  1936年10月30日,丁玲在上海失踪三年之后在延安出现。为了迎接丁玲的到来,中宣部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晚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前来欢迎。

  丁玲也是湖南人,与毛主席是老乡,毛主席一见面就握着她的手说道:“我读过你的几篇作品,很欣赏你的文笔,特别是你那篇《不是情书》写得很好哇……”

  

  丁玲

  毛主席操着一口湖南口音,听起来让丁玲格外亲切。两人坐在一起如同家人一样。后来,当丁玲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道:

  “这是我有生以来,也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我讲了在南京被鉴定的一段生活,就像从远方回到家里的一个孩子,在向父亲、母亲那么亲昵地喋喋不休地饶舌。”

  几天后,毛主席专门来到丁玲的住所来看望她。

  上一次的交谈两人意犹未尽,这一次两人继续交谈了起来,毛主席坐在炕上,背靠在墙上,一只脚跨在炕沿上,不断地吸着香烟,两人谈天说地好不愉快。

  他们谈到了过去的友人,牺牲的同伴以及出卖了党的叛徒,也谈到了家乡。两人在一起交谈的情景,像是父女一样,毛泽东看起来像是丁玲的父亲,丁玲也像是他的一个女儿一样。

  

  丁玲

  对于丁玲来到延安,毛主席是寄予厚望的。因为丁玲在文坛上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在几次谈话中,他希望丁玲能为延安做一些工作。因此,当丁玲提出建立文艺俱乐部以组织苏区文艺运动的基本队伍时,毛主席不仅立即同意,还建议成立正式的文艺团体。

  在成立大会上,毛主席给予了全力的支持。第二天,文协举行了第一次干事会,丁玲当选为主任,全面负责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的工作。

  在那个时候,陕北苏区的文协作家们大多担负着一定的实际工作。原本中央打算安排她在宣传部写作,但她本人并不同意,毛主席询问她打算做什么,丁玲干脆地回答道,要去当红军。

  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毛主席的指示,丁玲开心地就要跳起来了,她期盼着去上前线,当红军,去打最后一个仗。

  

  丁玲

  不久之后,丁玲的愿望得以实现,1936年11月23日,丁玲走上了前线,在行军的路程中她都是欢喜的,在这里她也接触了许多红军战士和红军将领。在军旅生活中,她也没有停笔,写出了不少战地散文,一经发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毛主席看后也非常高兴,给她寄来了一首赞词《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7年1月,丁玲配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到了延安。毛主席很高兴,亲自向她宣布了任职命令:任命丁玲为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

  

  毛泽东

  初到延安的这段日子,遇到任何问题,丁玲都会向毛主席当面请教。毛主席也会兴致勃勃地探讨问题。

  后来,丁玲组建“西战团”开赴抗日前线,毛主席亲自为他们送行。“西战团”在丁玲的带领下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到山西,途经16个省市县及60多个村庄,6个月辗转3000多里。之后她又带着“西战团”取道山西各地进行宣传演出,一共活动了四个半月。

  “西战团”的故事为人所知,丁玲的名字也开始声名大噪,国内文化人接连为丁玲著文,就连外国记者也都纷纷抓住丁玲进行采访,记录了不少关于丁玲的文字。

  一时间,丁玲成为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左翼文坛作家,现代中国女作家群的首笔。也是毛主席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立足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后迎来的第一个大笔杆子。

  

  丁玲

  而两人不仅仅是湖南老乡也是文坛挚友,丁玲也成为了毛主席心中的那一杆枪。1936年冬到1937年秋,毛主席与丁玲接触最频繁、交往最密切,在思想交锋中他们都推心置腹,这个时期,也是最让丁玲刻骨铭心的时期。

  多年后,丁玲仍然清晰地记着当时的情景,她这样评价毛主席: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最能平等待人的党的领导人之一。他总能吸引你在他面前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坦率地倾吐出来……他讲你的长处,也指出你的缺点。当讲你的缺点的时候,也是用商量的口吻,甚至用幽默诙谐的语气,使你不觉得难受,但却发人深省,促使你仔细回味。”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正思索着如何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时,毛主席让胡乔木转达她,到工农兵中去吧,可以多写些通讯报道,多写些短文章。

  

  丁玲

  同年7月,为了几年抗战五周年,朱德约丁玲到总司令部躲在地讨论区看电报。两天过后,丁玲完成了学写毛泽东《讲话》后的第一篇试笔作《十八个》。

  在这之后,她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解放区农民和战士的生活中去,从1944年新年开始,她连续写下了一系列散文,毛主席也很是欣慰,在丁玲创作的过程中,她也不断给予鼓励和引导。

  1944年夏季,丁玲参加了当时边区的合作会议,写下了《田保霖》一文,这是一篇正面描写和歌颂英雄模范的报告文学。不久之后,她就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鼓励信,还请求他们下午或者傍晚在住处一谈。

  

  毛主席

  当天下午,丁玲和欧阳山来到了毛主席居住的枣园。毛主席还留他们吃了晚饭,他对丁玲的新作赞不绝口:“我一口气读完《田保霖》,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为你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

  之后,毛主席又在不少公开场合称赞丁玲:“丁玲现在到工农兵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

  丁玲也被毛主席的鼓励而深深感动,她说道:

  “他是为我今后写文、作人,为文艺工作,给我们铺一条平坦宽广的路,这不只是为我一个人,而且是为许多的文艺工作者。”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丁玲组织延安文艺通讯团,离开了延安,准备去东北工作。但因为内战不能前往,被滞留在晋察冀两年。在这期间,丁玲也没有停下脚步,她深入河北农村,广泛搜集素材,进行写工农兵的长篇创作,以偿她夙愿。

  

  丁玲

  终于到了1948年6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这部作品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在1951年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为丁玲在国内外赢得了巨大声誉,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丁玲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和毛主席离不开的,当她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时,说道,想着这本书就是为他写的,不愿意辜负他对我的希望和鼓励,总想着有一天把这本书呈给毛主席看……就是为了报答他老人家。

  正是在毛主席的熏陶和影响下,丁玲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了无产阶级文化事业的一名杰出女战士,毛主席文艺思想的风帆。就连丁玲自己也说道:“丁玲永远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是党的一个普通的忠实战士。”

  

  丁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同样也遭受了不少磨难,三十年代差点命丧黄泉,沈醉欲取她性命。多年后,这对“冤家”再见,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983年秋,在北平全国政协礼堂的一个会议室中,丁玲和沈醉相遇还被安排在同一个组讨论,丁玲担任组长。在讨论中,丁玲第一个发言,发言结束后,还感慨地主动提到了沈醉:“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沈醉写的《我这三十年》。这本书写得好,写得很真实。”

  

  沈醉

  沈醉在国民党时期为虎作伥,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所以在改造之后,他深知一份材料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所以他抱定一个宗旨:决不能再像解放前那样,无中生有,干伤天害理的事情。

  当丁玲提到沈醉时,人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沈醉,而沈醉也很想听听丁玲对他这本书的评价。

  丁玲清了清嗓子,说道:

  “沈先生的这本书,他把思想改造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很生动,让人看到我们党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党的政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水平。”

  说着,她看了看沈醉,继续说道:“实在说,过去我恨你们这些人,把你们看作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现在看到你们改造得这么好,我感触很深,也改变了我对你们的看法。我也很羡慕你们,在你们思想改造的过程中,有那么多党的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给你们温暖。”

  

  沈醉

  听了丁玲的评价,沈醉听得也很动情,他摘下眼镜,用手帕擦拭着眼睛。虽然两人没有任何交流,但在场的人都看到两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殊不知,几十年前两人竟然是冤家。

  会议结束之后,两人都没有走,当会议室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人时,沈醉先站了起来,向丁玲走了过去。

  丁玲近距离看着对方,不禁暗自发问:“难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原先的那个国民党里有名的军统大特务?”

  沈醉走近向她深深鞠躬后,说道:

  “丁老,我的那本书出来后,一直想送您一本,但又怕您不原谅我,没想到您先看到书了……过去,我对党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也对您犯下了罪……”

  

  丁玲

  丁玲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一切都要向前看,我们不是已经走到一起来了吗?我希望你多写,把你的经历都写出来,也欢迎你到我家里去作客。”

  这次见面,沈醉也告诉她当年一件事,五十年前,她已经处于中统和军统特务的双重监视之下,注定在劫难逃。

  虽然丁玲不与沈醉谈过去,也并未计较,但沈醉在1984年还是给丁玲写去了一封长信,信中说道:“我应当当面去向您请罪,因怕您太忙和不会宽恕我,所以一直没有去。”

  

  丁玲

  丁玲看完这封信,深感欣慰,不久之后,中央组织部正式颁布文件,澄清了丁玲在南京被捕的谣传,还给她一个清白。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逝世。沈醉得知后,也前来拜访丁玲的丈夫陈明,为丁玲的逝世而感到惋惜:“在丁大姐病重和她仙逝之时,我没去看她,也没给她送行,真是很抱歉啊!”陈明颔首道:“对先生的心意,我代表丁玲谢谢了!”

  

  丁玲和陈明

  两位老人,从冤家成为朋友,是近代历史的缩影,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想必两人也不会冰释前嫌。而两人的这段故事,也为历史增添了戏剧性,为历史增加了生动性,回想起前后经过,细细想来,令人回味无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