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催泪弹终于爆了,杀我别用小狗刀

  16型mbti的悲欢并不相通,除非他们在看《忠犬八公》。

  “杀我别用小狗刀。”

  “大概也就流完了一年的眼泪。”

  我承认《忠犬八公》上映前,我还预言是烂片。

  毕竟珠玉在前,而它打着“本土化”旗号搞翻拍、主演甚至找了冯小刚(bushi),怎么看都像要扑街。

  没成想却被啪啪打脸。

    豆瓣8.0,包揽了十几条热搜,光短视频平台上剪辑就动辄百万点赞——

  《忠犬八公》成了今年最狠催泪弹。

  尽管,有人甚至都想不通被套牢的原因:“为什么明知是居心不良赚眼泪的电影我还是哭得不行?”

    更神奇的是,很多人发现自己看过的那部《忠犬八公的故事》,竟然也不是原版。

  原版早在1987年就已上映,然而从日版、到美版再到如今的中国版——

  人和狗都变了,但似乎只要这个故事一出,就能精准狙击每个人的泪点,在座无一幸免。

    忠犬八公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

  用导演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捡到一条狗,人走了,狗还在。

  和原版不同,国内版的主角不是秋田,而是一只中华田园犬,俗称小土狗。

  遇到教授时还很小只,躲在车底下,怯怯的,身上都是泥,像个脏雪球。

    可当它黑黑的眼珠子望向教授时,教授沦陷了。

  他蹲下把它一把抱起,捡回了家,取名“八筒”。

    养过宠物的人可能都懂,人们喜欢称猫狗“毛孩子”,因为它们真的就像你的小孩。

  不像教授是个闷葫芦,只身一人从北京来重庆,“入赘”成为重庆女婿。

  “耙耳朵”(怕老婆),嘴也笨,很多事和感情,既没有足够的智慧、也没有勇气开口。

  以至于刚带它回家时,教授选择了先悄摸着藏到了书房——主打一个能瞒一时是一时。

    八筒就像所有孩子,他们想跑就跑、想溜就溜、信任你就露出肚皮,八筒有着教授干瘪的世界里,罕见的纯粹、热烈与真挚——

  以至于刚到家不久,就被“抓了包”。

    和真亲人不一样,父母和孩子一场,注定会目送对方背影离开。

  小狗不会。

    儿子离开重庆去了北京,女儿远嫁。

  教授那么聪明,何尝不知道,人到最后注定都是孤独的,如行星在自己的轨道自转。

  不过生活里,只要还有小狗在,好像就还有爱,填补了与家人分离的空白。

    毛孩子都很粘人,尤其是狗,一会儿没见到你,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似的。

  再一次见到你时,又会像失而复得一样,激动地扑上来给一个结结实实的大拥抱,又高兴又委屈。

  八筒每天都在缆车站送教授上班,又准时接他下班。

    但一次,教授上了索道后,没再回来。

    几乎不需要解释,看过原版《忠犬八公》的观众此时都知道,八筒等不到他的教授了。

  可八筒不知道。

  不知道什么是病故,不知道教授是不是不要它了,不知道教授那天为什么没回来。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也没回来。

  索道日复一日地运作,八筒像过去一样,每天趴在花坛上,望着缆车开来的方向。

  游客吓唬它、小孩围攻它,但它就是不走。

    让我想起我奶奶也养过的一只小土狗。

  每次,只要她一出门,狗就会安安静静趴门口等她回来,一趴一天,我叫它也不搭理。

  但只要它一有大动静,我就知道,它是提前听到我奶回来了。

  片子里,报刊亭的老爷爷大抵不忍心,知道八筒和教授的约定,就给它嘴里塞了张报纸,哄它回家。

    八筒果真活蹦乱跳地照做了,它记得——

  之前每一次,只要它乖乖叼报纸回家,主人就会回来摸摸它的头。

  然而这回,看到的却是推土机推过房屋,它和教授曾经的“家”也被拆除。

    在无尽的生命里,人类终究会知道什么是生死离别。

  基因也注定了我们会淡忘逝去之人——这不是没良心,而是一种求生本能。

  女主人要离开了,八筒也要被送去农村,但它拼命挣脱开绳索、又奔回了缆车站。

  每天喝脏水坚持,没教授给它洗澡的八筒,不再意气风发,又变得脏脏的了。

    如果说,到这里为止,电影院里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还是因为泪点低。

  那么电影的最后30分钟,几乎全场“无人生还”。

    十年后,女主人回到这里,拆迁房里已是废墟一片。

  然而,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叠报纸,新旧不同、堆积如山——

  八筒倒在了报纸山里,这是它住了十年的家。

    就像一颗催泪弹,大批观众瞬间绷不住,陷入难以自制的崩溃大哭。

  即便是没养过狗的,这一刻也被八筒十年如一日的忠诚震撼:

  “它居然一叼就是十年,狗的寿命也就十年。”

  而有宠物的根本已经无法思考,只想散场后赶紧回家抱抱自己的小狗。

    这样爆炸式的化学反应,也许跟它电影拍得好不好已经没有关系了。

  没有人能抵抗得住一只忠诚小狗,八筒的故事一出,就已经赢了一半。

    在网上,人们用“杀我别用小狗刀”,夸奖或控诉《忠犬八公》。

  一些哪怕打了3星差评的愤怒观众,不满的也多半是电影的一些煽情技巧、或翻拍后给人的闲笔太多狗的剧情太少。

  但几乎无一例外,没有一个冲着故事买票的观众,能不被八筒打动。

    除了,个别被动地误入影院的网友。

  比如我就看到了这样困惑的帖子↓↓↓

    夹在一片感动爆哭的声音中,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残酷的是,我心里又隐隐猜测:它也许偏偏才是《忠犬八公》的影评茧房外,更多狗狗们正面对的现实。

  电影里,教授的妻子一开始不喜欢八筒,埋怨它是家里多余的“畜生”。

    “畜生”,这是很多动物无感人士嘴里,常用来统称所有猫猫狗狗的名字。

  它并不新鲜,在国产电影里尤为常见。

  我看《狗十三》时,就听李玩她爹,喊过她的狗好多遍。

    的确,名字是人创造出来的衍生物。

  如果没有人爱小狗,世上也许就没有八公、没有八筒,也没有爱因斯坦。

  《忠犬八公》杀青后,导演晒了一张狗狗演员大合照,一共18只,大黄、黄妹各有自己的名字。

  在郁郁葱葱的古树下,它们看起来每一只都有幸福的狗生。

    这一幕看得很多人被它们脸上的笑容感染,仿佛也觉得世界明媚璀璨。

  直到惊讶地得知,这些可爱小狗,居然都来自肉狗市场。

  这是一群从狗肉馆里,抢下来的演员。

    不同于原版忠犬八公,秋田至少还是品种狗。

  狗狗世界有自己的一套法则,更好看、更名贵的小狗,往往会有更大的概率被人喜欢。

  即便不养宠物的人,也知道它们的商业价值。

  土狗就没那么幸运了。

  在农村、在肉狗市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八筒”正在流浪、被贩卖甚至屠宰。

    没得到过疼爱和喂养,对人类的警觉就像已经写入了土狗的基因。

  很少有人知道,荧幕里乖巧活泼的八筒,刚到剧组时几乎无一不安静且谨慎。

  “尾巴都夹在腋下。”

  一些被伤害过的土狗,对人类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其他野生动物。

    网上一些被箭射伤的小狗

  然而,不管什么品种的小狗,也都希望被爱吧。

  在一条采访里,导演解释了他为什么在国内版《忠犬八公》里选择中华田园犬的原因——

  “犬种千千万。

  但不管是从我童年时期见过的中国狗的样貌,还是直到今天都还被忽视和被食用的现状。都让我觉得,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男主必须是它——中华田园犬。”

  在很多国产小孩的童年里,都有一只土狗。

  小黄、大黄、阿黄,就是无数中国小狗共同的名字。

    就像教授对八筒做的,训犬团队也会给狗狗喂肉脯、擦泥、洗澡,在阳光下给它们挠下巴。

    而狗狗给人类的反馈,时常比人类给的多得多。

  只要一点爱,它们就会坦露出肚皮、四脚朝天、任君宰割。

  据导演回忆,片中一只叫黄妹的小狗,起初见到人类靠近就会失禁。

  后来在剧组的关照和爱下,它也逐渐脱敏。

    在一场游泳戏里,最危急的时刻剧组却找不到一条能追光的狗。

  这时,黄妹跑了出来,它兴奋地玩水、对移动的光斑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黄妹是全组唯一喜欢游泳的狗狗。

  “关键时刻,是它救了我们。”

    有一句话叫,不曾养过狗的人,很难想像与狗一起生活是什么样子。

  而养过狗的人,则无法想像没有狗的日子该怎么过。

  有时候,也许不是你在喂养小狗,而是小狗在治愈你。

  在《忠犬八公》的评论区里,我看到有自称抑郁症患者的网友,回忆起当初陷入人生最阴暗绝望的时刻——

  是强行闯入她家的流浪狗、死皮赖脸不走,却带她走出了抑郁——

  “失眠时抱着它睡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恢复了宁静,只有小狗呼吸的声音。”

    宠物的作用,从来不只是单向的陪伴,它让我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被需要的。

  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两脚兽们来说,出生在这个艰难的宇宙,长大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渺小的过程。

  直到发现世上有那么一个小生命,它那么需要你的爱,它视你为全世界。

  在给它们喂食、看到它们湿漉漉的鼻子和奸诈狡猾的笑容般的微表情时,仿佛自己也有了存在的意义。

  以至于一想到有可能失去彼此,就会忍不住崩溃哭泣。

  这也是电影最后30分钟,没有人能逃过八筒倒下那一幕狙击的原因。

    对于小朋友来说,小时候养狗是脱离于大人世界、唯一可以交谈的朋友。

  是《狗十三》里的金毛爱因斯坦,给了小女孩父母没给过的陪伴。

  在她和小狗的那个世界里,没有重男轻女、没有重小轻大。

  没有你要苹果给你梨还一遍遍跟你掰扯这是“为你好”的妈妈,也没有永远搞不清你到底上到了三年级还是五年级的爸爸。

  她执意要那条小狗,也不是因为只有狗狗懂她,而是爱因斯坦就像她自己——

  一样像阴沟里的鼠鼠一样,卑微地活在一个破世界里。

    但小狗永远而这种情感,大概就是所有曾在原生家庭考到双一百才能看到父母的笑容、家务做得无可挑剔才会被认可、在亲戚面前才艺表演得一枝独秀才会被夸“没给我丢人”的小孩——

  一生孜孜不倦寻找、失望与寻找的“无条件的爱”。

  或许,人类永远需要一只忠诚小狗的故事,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渴望这样的情感。

  “小狗哪懂演戏,小狗只会无条件爱你。”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小狗是这个永远被KPI裹挟着走的绩效社会里,唯一不嫌弃你的室友。

  没有小猫小狗会嫌家贫家富,无论你住的是市中心140平的大房子、还是五环外只有小小一个合租间的狗窝。

  无论你是金融男、大厂女,事业成功人士,还是只能给它吃便宜狗粮的北漂小年轻。

  生活好坏并不重要,狗狗只想和主人永远在一起。

  不管你今天干得咋样,它都会屁颠屁颠地准时出现、热烈欢迎你,“管遛就行”。

  在狗狗眼里,每个主人都是拿破仑。

  就像《一条狗的使命》里那样,小狗总会一次次、奋不顾身地奔向你的怀抱,救你于水火。

    而那些每天坐在小区凉亭下的暮年老人,身边有只小狗,就永远有生机。

  这种陪伴,也许是八筒一直渴望的,和教授的生活。

  要不有人说,“这年头,无条件的爱与忠诚,只有狗身上能找到了。”

    真实故事里的八公

  小狗无法失去人类,但人类更离不开小狗。

  忠诚小狗就是人类的死穴、天生的眼泪收割机。

    人不完美,就像《忠犬八公》里的教授,会大喊“老子也要雄起一回“、会在天台悲春伤秋感叹世界变化快,会老派地自称是狗的“爸爸”。

  因此被指摘像个自以为是、不够尊重小狗的腐朽老头。

  但即便如此,八筒依然爱它。

  那一天,看完电影后我路过地铁站,地铁灯牌上写着:“我的狗爱我远甚于我爱它。”

  “这个事实简单明了,不可否认,总令我心怀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