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红色家书】吴书:战地家书里的国与家

  

  在哈尔滨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里,展示了一块抗美援朝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吴书牺牲时佩戴的手表。在模糊的表蒙下,时间永远被定格在他牺牲那一刻。

  吴书,原名吴麟书,1916 年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书,年仅19岁就当上校长,成为乡里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

  1935年,他在中学教书的时候受到共产党革命思想熏陶,1940 他弃笔从戎,创建了灌云县抗日武装,组建的滨海大队、灌云警卫团,这些队伍后来都上升为主力部队。1945年10月到1949 年 12 月,吴书率新二团随新四军三师参加解放战争。

  1950年10月15日,吴书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三十九军第一一七师”,部队举行了出征誓师大会。全师 1.5 万余官兵由辽阳乘火车出发,两天后抵达长甸河口集结。这是首批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战场的部队之一。

  在长甸河口,吴书给妻子何赋亭写下了第一封家书。

  赋亭:

  分别了数天觉得有些寂寞,因我们欢聚了七、八个月,热热闹闹,这在分别后数天好象也是必然的,今后会慢慢的好了。如果从个人情感上来说,确实有点不好受,但从整个国家利益、党的利益,必需而且要一定克服掉这种个人情感,否则既影响个人情绪和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工作。

  吴书的爱人何赋亭是117师后方留守处副指导员,两人结婚六年,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吴书赴朝时,妻子已经怀孕五六个月,身边还带着两个大孩子,吴书心里很是放心不下,但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时刻,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小家,奔赴战场。

  在朝鲜战场上,吴书相继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二、三次战役。吴书走到哪里,政治思想工作就做到哪里,党的温暖和关怀就送到哪里,所到之处,深受指战员和朝鲜军民的欢迎和爱戴,被战士们誉为“战地金达莱”。

  

  在战事间隙,吴书抓紧时间给家里又写了三封信。在信中,他向妻子讲述紧张的战事,当地老百姓的状态和民风民俗等,每封信里,他都要安慰妻子说,自己一切都好,勿念。

  实际上,战地条件很艰苦。志愿军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粉碎敌人的攻势,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1 年1月 19 日,吴书给妻子写下第五家书,也是最后一封家书。

  赋亭吾爱:

  一、杨付主任及军留守处带来之信都收到了,望勿念。十天前军邮局送来黄迪同志给杨付主任的一封信,可是没有你给我的信,当时我有点生气,后听杨付主任讲你和王英等到哈尔滨去看孩子了,请原谅。

  二、入朝作战已三个月了,由于全军的艰苦奋斗同志的英勇牺牲,首先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更进一步由防御转入进攻。新年攻势我们突破了临津江和三八线,更渡过汉江收复汉城。这不仅鼓舞了国内人民更提高了朝鲜军民斗争信心。但朝鲜几个月斗争较之国内要艰苦,白天防空夜间行动。但上级经常教导部队艰苦就是胜利,就是光荣。……赋亭:分别了三月内心里在想念你,但由于环境的限制,为了斗争为了党的利益,那只是来克服个人利益,争取歼灭敌人保卫祖国,达到永远的安全吧。希望你用高度的理智来控制感情,由其是你是快生产的人更要注意,否则我更放心不下。

  余不多谈,希你保重身体,并多告知你们情况。

  此致

  敬礼!

  你的吴书

  一月十九日

  1951年2月,朝鲜战场揭开了第四次战役的序幕。在横城反击站中,一一七师的任务是迅速插到敌军后方,切断敌人逃跑的退路。2月10日夜,部队在龙头里穿插途中要通过敌人几条封锁线,当通过龙头里交叉公路时,遭到了敌人的空中封锁。飞机先扔下照明弹,把整个黑夜照得如同白天,敌机发现了目标,疯狂地扔炸弹。部队无法前进,只好就地卧倒。就在卧倒的瞬间,吴书不幸中弹负重伤,倒在血泊里。

  吴书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妻子捎去的衣物和回信还没收到,他就匆匆地走了;吴书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出生五天的小女儿,睁开眼睛还没见过父亲,他就匆匆地走了。

  吴书从奔赴朝鲜战场开始,先后写了5封信给妻子何赋亭,薄薄纸张中透出烈士的情义:大言及严峻战事,小处聊个人涵养。战火纷飞中,胸怀家国天下,却又关心妻儿老小,甚至不忘叮嘱妻子生活细节。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打开这些尘封的书信,我们依然能读到苦难和硝烟,读到思念和牵挂,读到忠勇和孝悌,更能读到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碧血丹心。

  主管?|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 宣传文化中心

  刊期?| 第 7732 期

  责编:杨新龙

  播音:尚宇轩、刘敬一、周玉婷

  音频制作: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