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拍一年,记录市中心蓬莱路地块旧改始末,《老城厢 上海的家》今播出

  

  “我们希望纪录片能够讲出中国人对家的情感。”导演柳遐说。经过一年多跟踪拍摄后,纪录片《老城厢 上海的家》将于4月11日22时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正式播出。片子将镜头对准上海旧城改造,用视觉语言记录城市的更新与身处其中的人的故事。

  记录上海本土的故事,一向是海派纪录片的传统。30年前,早在上海为建设南北高架实现城市拓展而开展动迁工作之初,上海纪录片人就将镜头对准了它。纪录片《大动迁》将第一代上海动迁民众的生活与精神风貌如实地展现给观众,成为海派纪录片的一部力作。

  30年后,上海市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迎来了收尾的历史性时刻。经过30载岁月流转,上海这项民生工程演变出全新内涵,其中涉及的动迁居民、具体城建规划,也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显著不同。记录这一时刻,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纪录片《老城厢 上海的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人民城市人民建,纪录片旨在讲述在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上海老城厢居民的体会和感受,体现人民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柳遐介绍,纪录片团队选取了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蓬莱路地块。这一地块共涉及7个居委会,主创团队在街道帮助下,跟随居委会工作人员,排摸了动迁居民的基本情况。“初定下来有18户人家,经过不断筛选,我们跟踪拍摄了8户人家,最终7户人家进入片子。上海观众看到这部片子,会产生共鸣。”

  

  拍摄前期,摄制组通过前后多次走访,记录这一片老城厢不同建筑群的区位、特点,并就建筑特点确定了需要实时拍摄的建筑,包括这一地块上最“豪华”的三层新式里弄与最简陋的搭建蜗居房、最典型的二级里弄建筑与石库门建筑、富有生活气息的各式旧式里弄,以及极富视觉冲击的蜿蜒狭长的老巷弄。

  

  摄制组寻访实地,找到的“上海市路界”

  纪录片所拍摄的主人公家庭各有各的故事。“最典型的是老破小,三代人共住17.2平方米,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家里搭了一个阁楼,有个老虎天窗,还建了一个小的卫浴空间,站在上面腰都直不起来。他们是迫切渴望动迁的。”柳遐说。

  

  纪录片的镜头也对准了租户,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相中老城厢低廉的租金与生活的便利。老城厢里的网红面馆“胖子面”,也被镜头记录了下来。“80后”店主从小在老城厢长大,地道的本帮面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老饕,甚至有食客从海外回国,也要专门来寻这一口老味道。柳遐介绍:“纪录片中,我们拍摄了一个年轻家庭,家里有双胞胎孩子,刚刚购买了学区房,正在装修就面临动迁;也拍了88岁开烟纸店的杨阿婆,她在老城厢生活了70多年,我们记录了春节全家14口人挤在厢房后客堂其乐融融吃年夜饭的场景,当时个子高大的摄影师和收音师只能全程歪着头工作,但现场的亲情和幸福感让人动容。”

  

  上海的旧城改造其实是个老话题,它是伴随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漫长浩大的工程。镜头对准这一命题,该如何表达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意?为此,摄制组进一步发掘全新理念——不是一味地拆房屋,而是因地制宜地保护历史建筑。这为纪录片打开了另一扇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窗口。这一地块的历史文化,就这样与城市新时期的建设自然而巧妙地承接起来,既增加了纪录片的历史内涵,又提升了旧改的现实意义。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本文作者: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