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有惑:人到中年的行动指南

  原创 DAN ZHU 利维坦

  ? westend61

  利维坦按:

  衰老并非从中年开始。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自诞生之日开始,就走入了衰老的进程。

  122岁是目前经证实的、人类最长寿命纪录。但假如有这样一份契约,能够保证你的余生将免受疾病的折磨,直到健康、安然地离世,附带条款是能且只能活到目前的人类寿命极限:122岁。你愿意签吗?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

  出生于1875年的法国人瑞珍妮·卡尔门特(Jeanne Calment),是经证实的最长寿的人,她的寿命长达122岁164天。这一纪录足足甩开第二长寿者(日本人田中加子)三年有余。

  珍妮·卡尔门特(1875-1997)。? The Guardian

  在她漫长的一生中,卡尔门特见过默默无名的梵高(并形容他“像虱子一样丑陋”),参加了自己女儿、孙子的葬礼,耗走了总计20任的法国总统。

  这位老太太绝对是严格意义上的“活明白了”。据报道,她在85岁高龄的时候突然学起了击剑;至于自行车,则骑到了100岁;114岁的时候,她还曾去奇幻电影《文森特和我》(Vincent and Me)中客串了一把。

  而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她还发行了自己的说唱专辑《时间的情人》(Ma?tresse du Temps)以庆祝121岁生日。在这张专辑中,卡尔门特对自己121年的过往侃侃而谈。

  如此这般突破当下年龄的行动力,恐怕是许多年富力强的当代青年都望尘莫及的。

  卡尔门特和她的专辑。“我等了110年才出名。我要好好享受。” ? Sipa/Rex/Shutterstock

  对于普通人来说,像卡尔门特这样极其长寿的老人是来自过去的证人,他们的身影写满历史的细节,皱纹中暗含时间的真理。

  但对于生物学家来说,长寿老人是来自未来的使者。他们往往战胜了大部分致命的老年疾病,处于一种年迈的健康状态中,身上暗藏着关于人体的秘密。

  ***

  学击剑、骑单车、演电影、出专辑……如此丰富多彩的百岁生活有两个必备条件:有一副强健的身子骨来提供强大的生理行动力(110岁时的她,仍会在每天早起后戴着耳机练习保健操),一份良好的心态来保持心明眼亮。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和她的学生们精心翻修了一座位于英国彼得伯勒的老旧修道院——并非按照当时的风格,而是把它打点成再往前20年(即1959年)的样貌。

  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他们邀请了一群70到90岁的老年男性和他们在这个修道院中共度了整整一周。他们愉快讨论着二十年前的“新闻”,美国的第一次卫星发射,卡斯特罗挺进哈瓦那;用收音机聆听了爵士名家纳京高(Nat King Cole)的歌曲,还在黑白电视里重温了《热情如火》中玛丽莲·梦露的曼妙多姿。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带这群老人重温年轻时期的美好。

  图上的这些,都是唤起受试者回忆的触发物。? nautil

  作为未来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兰格在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后发现:相比于对照组,他们的记忆力、视力、听力、体力水平都有所提高,甚至连看上去都更显年轻了。她的实验结果相当诱人。回忆若能帮助老人重返年轻,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兰格当时研究的是心态对衰老的影响,而自她的研究开始,我们对于所谓“衰老”也有了更为客观的看法。

  多年来,专家们一直认为我们的人格在30岁之前就已经基本固化了,他们把人格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人格发展”。

  然而近些年的一些研究却表明,这个渐进的、隐晦的过程将会一直持续到70多岁。在此期间,我们的人格始终保持着高可塑性,且随着年岁渐长,还会发生一些令人喜出望外的改变。[1]

  “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并非始终如一。”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勒内·蒙图斯(René M?ttus)说。

  ? Pinterest

  比如说认知能力。我们总是会觉得上年纪之后,大脑就会难以避免地逐渐变得缓慢。就像已故诗人唐纳德·霍尔(Donald Hall)写的那样:老年,是一场关于失落的仪式。

  而2014年一项来自德国的研究报告对认知能力的衰退有新的解读:中老年人大脑速度变慢,是因为他们必须在脑内搜索更大规模的信息库——而这完全是由于他们生活的时间更长,了解的知识更多。[2]

  关于专注力的一项研究也暗示了类似的事情。在这项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些文字段落,段落中会出现一些与内容毫无关联的单词或短语。实验结果表明,年长组的阅读速度确实会比年轻组慢一些——但是当他们被问及一些以那些题外单词为答案的问题时,年长组的回答情况却优于年轻组。[3]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林恩·哈希尔(Lynn Hasher)认为:老年组之所以读得慢,似乎是因为他们有着更广泛的注意力,能够注意到一些额外的信息并加以吸收。

  “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产生巨大的优势,因为你并不清楚哪些信息才是重要的。”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不同年龄段的受试者要通过观察陌生人眼神的照片来判断他们的情绪。年长者同样在速度上比不过年轻人,但却能更为准确分辨情绪。这暗示了年长者或许有着更高的情商,他们大脑更善于解读他人的情绪,从而更好避免人际关系中的误判,并处理棘手的情况。[4]

  ? GIPHY

  慢,不过是岁月赋予的甜蜜负担。

  而随着我们步入中年,对复杂问题的推理能力也将不断提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专家加里·斯莫尔(Gary Small)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源自大脑中一个名为“髓鞘”的物质。

  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围的绝缘物质,可以增加脑细胞之间信息的传导速度。髓鞘的形成直到中年才会达到顶峰,这个时候“神经回路的传输速度会更快,就好像你从拨号上网升级到了DSL一样。”

  伴随着这一变化的发生,中年时的我们能够比年轻时更好地进行逻辑推演。

  图中蓝色圈所示即为髓鞘。? neurolab360

  情绪控制能力也会随着年岁渐长而增强。一项研究表明,年长者似乎能更好地调节与控制情绪。

  在这项研究中,60岁以上的年长组要与年轻组一同观看对情绪有所挑战的图片(如愤怒、恐惧等)。相对于年轻的受试者,年长者对图片的消极程度有着更低的评分。

  而磁共振成像的扫描结果显示,年长者大脑中杏仁核(负责情绪识别的大脑区域)与前扣带皮层(负责情绪控制的大脑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要远高于年轻人。研究者认为,正是这两个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加强,使得年长者能够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反应,从而让自己避免受到太多影响。[5]

  老哥们确实还是会比较稳。

  ? nature

  此外,零零总总的研究还揭示出许多其他的中年福利。上岁数的人会更外向、有责任心、和蔼可亲,意志力和幽默感也会得到增强,还会变得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容易相信别人[6].[7].[8].[9]

  而当一个人能够在上述这些方面都表现出高水平,我们则会用“智慧”一词对其进行笼统的描述。

  年轻人无法像年长者那样深入且密切地了解名为“人生”的东西。那些进入人生下半场的人,同时也处于一个理想的位置来评估善恶与利弊,从而找准方向。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将赋予年长者更强大的心理行动力。这股行动力来自漫长岁月的经验积攒与心态超然,赋予年长者克服困难的力量与迎接挑战的决心,从而让人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从不同的时代给当代的问题带来答案。强大的心理行动力是他们行走于世界的动力。

  ***

  我们热衷于用年龄来划分连续的生命,童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我们也在对大部分稍具复杂度的生物体干类似的事情,植物有胚胎期、成株期、繁殖期,蝴蝶有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尽管会有时间长短的差异,但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被明确划分。

  不过相比于蝴蝶,我们对自身生命阶段的划分,更多是一种基于生物学基础的文化行为。

  成年之前,我们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成年之后,我们是未婚青年、社会中年、退休老人。自我叙事围绕着年龄展开,从而塑造了所谓“生活”的东西:待人处世的细枝末节,承上启下的责任、梦想与野心、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

  ? statchatva

  相信你肯定听说过(或正在经历),中年人的世界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可能性。时光赋予的强大心理行动力让他们拥有无惧挑战,探索无限的可能。100岁的卡尔门特还能骑自行车,你又在怕什么?

  对生活阶段的划分还预设了这样一件事情:作为一个智人的自然寿命长度。然而即便没有卡尔门特那破纪录的壮举,这一预设也在发生变化。

  在过去的70年里,全球预期寿命急剧增长——从1950年的45.51岁,到今年已经升高至73.16岁——平均每三年就会增长一岁多。虽然我们并没有比一千年前的人类更加接近永生,但得益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的人类都享有更长的寿命。[10]

  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基于战后的繁荣而产生。对于战后出生的人来说(即我们中的大多数),我们比先人平白无故多出数十年的寿命,因而也会比先人思考更多关于“后半辈子”的事情。

  但就年龄而言,数字并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叙事。

  每个人都有两个年龄。我们最常说的时间年龄,是此时与出生年份之差,也即你搭乘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圈数。

  而另一个年龄则是生物学年龄,这是根据人体的各种生物标记物来推断的生理年龄,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机体老化程度与健康状况。每个人的身体状态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世卫组织很谨慎地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左右及以后的人群”。

  ? Tenor

  100岁的卡尔门特若非身子骨足够硬朗,对于自行车恐怕也是有心无力的。

  人类寿命大幅延长,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状况。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种幸运,但幸运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健康问题。

  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这些疾病背后有个共同的根源:机体老化。因此,科学所关注的并非是如何单纯地延长人的寿命,而是延长健康的生命。减缓机体老化的速度能够从根本上推延、甚至避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发生,让人保持更长时间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年轻”。

  参考文献:

  [1]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144810/

  [2]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tops.12078

  [3]www.academia.edu/20082809/Age_and_reading_The_impact_of_distraction

  [4]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01305

  [5]pubmed.ncbi.nlm.nih.gov/18455837/

  [6]pubmed.ncbi.nlm.nih.gov/31556647/

  [7]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948550615574301

  [8]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32-010-0103-8

  [9]www.karger.com/Article/Fulltext/351005

  [10]www.macrotrends.net/countries/WLD/world/life-expectancy

  [1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013.

  [12]夏维波,等.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01):20-25.

  [13]陈声,周建烈,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与补充镁、锌、铜、锰,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2;20(3):184-185.

  文/DAN ZHU

  校对/芝麻塞牙缝儿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DAN ZHU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原标题:《四十有惑:人到中年的行动指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