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好老板!他给老家投了1.7亿!

  来源?综合:泰顺统战、温州日报

  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给世人留下对桃花林“诗与远方”般的美好想象。他不会想到,这样的景象,如今在温州大山深处的筱村公社有一种“照进现实”的诠释:

  筱村公社,坐落于群山环抱、万木葱茏的泰顺县筱村镇坳头村,山水之本色,阡陌之交通,有着与世外桃源相媲美的景色。

  三月春光中,首届以“着汉服、赏春花”为主题的“桃花节”在这里拉开序幕。游客一批接一批,车子一度排到了村子口。大家奔着泰顺最美的春而来,穿梭在花海里,夜宿在民宿中。

  这样的“花田喜事”,背后有一个乡贤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上海经商的泰顺商人吴春华怀揣反哺之心,在村里盘下闲置旧房、承包抛荒山地,投入资金近1.7亿元,在家乡打造起第一家集民宿、农庄、果园、游客中心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筱村公社。

  人物名片

  吴春华,1974年生于泰顺,任上海纵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泰顺县承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泰顺县新乡贤参事会理事、泰顺县人大代表、泰顺县民宿农家乐协会会长、泰顺县影视家协会主席。

  他于2015年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在泰顺投资建设“筱村公社”文旅项目,是泰商回归、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让年轻人有更多发展机会

  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怀揣着回馈家乡的情怀,吴春华毅然从上海回到自己的家乡筱村镇创业。返乡后的吴春华对当地情况进行考察,他发现这里有非常优美的生态环境,却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最终决定在泰顺筱村镇坳头村前山投资近1.6亿元创办“筱村公社”乡村文旅项目。

  同时热心参与慈善事业,个人先后给各类社会累计捐助近两百万元,如廊桥修复捐款30万,疫情期间捐献口罩6万只,筱村教育基金会捐款16.8万元等,由此纾解他的“乡愁”情怀。

  面对如何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打造筱村自己的特色品牌、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这一难题,起初的吴春华也是一筹莫展。

  筱村公社开业之初,也曾经历过十分惨淡的时期。“2019年试营业的时候,一天最多只有四五十个人来,日常只有一两个散客,入不敷出,亏本经营。”

  吴春华秉持初心,继续深耕这片大山,用心打造自然和人文景观,修筑美丽梯田,打造绣球花海,提升民宿品质,开发农耕体验项目。项目落地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村容村貌,还带动了坳头村的经济发展。

  

  2022年6月,在公社负责水电的老林把女儿林雯雯带来,她大学刚毕业,负责运营公社的视频号、抖音号。

  同部门的叶晨晖年纪更小,这位2001年出生的小伙子10月入职,刚开始做民宿管家,后来因为新建的浙南民俗馆缺人,他在大学学的文化管理能派上用场,于是来到了新岗位。筱村公社总经理孙叶影说:“公社里工作岗位很多,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作调整,可以理解为‘个人定制’。”

  在公社,像叶晨晖这样的“00后”有10多人。其中,有两位跟着福建请来的大厨学做菜,一个月要研发出两道新菜请大家试吃。

  在公社,每件事情、每个工作流程,都可以慢慢打磨。从招聘社员这一步开始,就有意识地放慢脚步。孙叶影说:“我们尽可能把每个人的特长挖掘出来,让每个人在筱村公社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林雯雯一上岗,就被带去温州住酒店,看酒店的服务细节,尝美食,体验“吃喝玩乐”。筱村公社不定时输送员工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高运营管理能力。

  吴春华不在意招进来的只是一群没有工作经验的小孩,他愿意给时间和精力一个个慢慢培养。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在家乡工作的发展机会,比在外面安心不少。

  或许,正是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让吴春华认识到,把年轻人留在乡村,才能真正“活化乡村”,而机遇与乡情,二者缺一不可。

  低头抬头都是“家里人”

  公社主体之一的伴山云居民宿,曾是叶晨晖一家五代人的老宅,后来,吴春华买下了这座清末建成的民宅,经过修缮对外开放,叶晨晖一家也回来了。奶奶年纪大了,住在旁边小屋里,常常搬个板凳坐在门前,来往的人都愿意停下来聊几句。妈妈在民宿工作,而叶晨晖每天早上骑十多分钟的电瓶车来上班。在筱村公社,低头抬头就是家里的长辈抑或兄弟姐妹。

  孙叶影说:“在公社,我们都是亲戚。而弘扬公社文化,就是要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筱村镇附近愿意来工作的,我们都很欢迎,如今的50多名社员,基本都是当地人。”

  除了民宿和农庄外,筱村公社还在山上开辟了300多亩果园,以欧盟有机认证为标准打造,种植了黄桃、蓝莓等,到了采摘季节经常供不应求。据介绍,果园基地仅日常运营维护,就需要雇佣10多位村民,到了采摘旺季,还需要临时工帮忙采摘、分拣、打包,最多时能吸纳周边30多位村民。

  吴春华对筱村公社倾注了大量心血,绣球花田要种成花海,做盆景的柠檬树要能摘来泡水喝,路边栽的紫苏叶种起来调味,一草一木都要精心,一人一事都要尽心。

  在坳头村前山山脚,吴春华把一座300年的老宅进行平移,要建成浙南民俗体验博物馆,可行性报告里写道:“展品收集需300万元,展览场地建设一期资金需160万元,后期维护需100万元,其他开支60万元,预估前期投资720万元左右。全部由上海纵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个人自筹。”

  吴春华像个画师,一点点收集藏品,一块块拼成他脑海里的蓝图,尽力搭建一片“世外桃源”。他也是公社的大家长,大家一同劳作,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我家有事大家帮忙,别人家有事我们也会尽力。”吴春华说,这里不是一个人的场所,而是社员们共同拥有并共享的世外桃源。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藏在大山深处的筱村公社迅速“出圈”,吴春华着实花了一番心思:

  在民宿后的山上圈出一块土地,专门挑选适应当地气候、种植难度不高且适合推广的水果,让游客不仅吃上农家饭、住上农家院,还能过过“田园生活”。在“试错”了几十种水果后,他们最终选定“锦绣黄桃”。

  “果园不打除草剂,用的是有机肥,再加上有专业团队进行剪枝、维护,桃子个头大、品质好,最贵的一个可以卖到38元。”筱村公社总经理孙叶影说,“春赏花海、秋尝桃果,我们还沿用泰顺传统乌衣红曲的制作工艺技术来酿制黄桃酒,经常也是供不应求。”

  她以2022年为例给桃园“钱”景算了笔账——80亩桃园里的“桃产业”直接产出经济效益130万元,还带动民宿等经营收入360万元。

  今年48岁的村民叶发月,早前开了一家餐饮店,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后来在吴春华的劝说下,进入筱村公社从事管理工作。“在这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收入也比自己做生意稳定。”她说。

  “我家就在附近,每天上班只用骑10分钟的电瓶车。每天忙些除草、剪枝工作,还能拿4000元的月工资。”村民雷小红笑着搭腔,她说,没想到家门口也能找到好工作。

  像叶发月、雷小红这样就近就业的村民,在筱村公社工作人员中占比90%。目前,筱村公社“共富工坊”参与的坳头村,村集体投资年收益10%,每年保底分红4万元;同时,盘活闲置旧房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流转土地300亩,年租金每年达10万元,带动农户参与种养殖30余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