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以人为本不断丰富功能体验 | 创新社教形式 打造公益品牌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近年来,为不断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丰富性、生动性,在传统参观讲解和研学等活动基础上,全国博物馆积极创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形式,形成了多种公益新品牌、新IP。

  1

  依托馆藏特色 打造公益教育

  

  ▲ 故宫小书包

  “故宫小书包”是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公益活动,向全国6000所乡村学校各捐赠一个书包,内含故宫出版的集中体现中国书法、绘画、器物、建筑、历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性图书共69本,价值4000余元。2022年,该活动共为25个省市的2200所乡村中小学校捐赠了“故宫小书包”。

  为了更好地把“故宫小书包”公益项目落实到乡村学校,3月27日,2023年“故宫小书包——革命老区行”公益捐赠启动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拟向福建、陕西、安徽、江西、河北、山西等省的革命老区2000所乡村学校进行捐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博物馆教育最为关注的群体。”故宫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罗先良表示,把故宫出版物送到边远乡村,将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万师生身边,以实际行动肩负起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助力深化青少年阅读活动和乡村振兴。

  

  ▲ 中国电影博物馆配音云讲堂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则将电影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生动教材,不仅联合中小学设计开发素质教育艺术课程,更开展了“中华少儿电影配音大赛”,鼓励青少年主动学习,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

  据了解,大赛面向7周岁至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以“配音比赛”为抓手,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注重参与人群涉及面广、地域多样性丰富的特色,邀请专家、电影配音演员、主持人等为导师,为全国特别是港澳台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的少年儿童,搭建开展学习交流、体验配音魅力、进行才艺展示的平台。大赛自2010年起每年一届,13年来组织活动超过500场,参与人数近600万,2022年更是吸引了2万余名小选手报名参赛,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470万。

  2

  关注老年需求 实现公益助老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受众群体并不局限于青少年。在推进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策划推出面向老年人的“银发课程”,为老年人提供文博交流平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 今年,上海博物馆首场银发课程在“博观悦取”咖啡文创体验店举行。

  今年,上海博物馆“银发课程”的首次活动以插花为主题。通过参观学习,学员们可以了解古人爱花的历史,欣赏古人的花艺美学,感受古代文人情怀。同时,学员们可以在花艺老师的讲解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插花作品。4月,上海博物馆将继续推出印章、书法主题课程,在参观完印章馆、历代书法馆后,学员们可以动手篆刻、进行作品临摹等,进一步提升课程体验感。

  博物馆是老年人参加社会交流与体验生活的场所,在对老年人展开社会教育的同时,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提升老年群体的满意度。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消费、文娱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要求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以此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在保障各项传统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更加适老化,探索和营造多层次老年友好型参观环境。

  近年来,为解决部分老人无法完成网上预约的“痛点”,上海博物馆及时加设现场预约服务,并在博物馆商店边建造了一个遮风避雨的现场预约服务点。工作人员帮助参观者现场预约,为老人享受更智能便捷的服务扫清障碍,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

  与上海博物馆类似,青海省博物馆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基础上,通过设立老年人专属服务通道、设置扶老助残公益岗、吸纳老年人志愿者、丰富老年人社教活动的策划设计等,丰富博物馆适老化服务内容,提升老年群体的关注度和满意度。

  3

  引导健康收藏 开展公益鉴定

  一直以来,文物收藏都是文化消费的热点。然而,由于民间收藏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规范,虚假鉴定、虚假拍卖、非法交易时有发生。近年来,博物馆层面开始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开展公益性民间收藏文物咨询鉴定服务,引导公众学习掌握文物收藏知识、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 首都博物馆新春惠民公益鉴定

  2月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开展的“新春惠民公益鉴定”首都博物馆专场活动在首都博物馆礼仪大厅举办。据了解,首都博物馆精心安排了馆内的知名文博学者和业内实践经验丰富、评鉴能力高、广受认可的专家为群众提供公益鉴定服务。专家们不仅认真仔细鉴定藏品,客观科学地做出鉴定意见,还主动与参加活动的收藏爱好者分享收藏经验、交流鉴赏知识。

  “举办面向大众的公益鉴定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公益职能的具体表现。公众有文物收藏品的鉴定需求,而博物馆拥有高水平的文物鉴赏专家。把博物馆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以面对面的方式传播给公众,能够最直接地满足公众对于收藏鉴赏的期盼。” 瓷器鉴定专家龙霄飞表示,专家在与公众的交流中还能够传播健康的收藏理念,引导良好的艺术审美,树立博物馆为民服务的专业形象。

  受国家文物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授权和委托,3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也举办了公益性民间收藏文物咨询鉴定服务。据了解,活动是面向社会开展的常态化公益性咨询鉴定服务,文博专家除了免费为民间文物提供鉴定意见之外,也与藏家进行交流,普及文物保护利用知识,以达到文化惠民的目的。

  活动当天,不少市民带着家中收藏的书画作品赶到现场,接受文博专家提供的免费鉴定服务。然而经过专家鉴定,大部分民间藏品为仿品。对此,国家文物局书画专项鉴定责任鉴定员、文博馆员王双建议:“在收藏书画作品之前,要查阅一定的书画知识,同时还要多去美术馆、博物馆走走,多看一些真迹,才能提高自己的收藏鉴赏水平。”

  “接下来,广西博物馆还将陆续开展其他种类文物的公益鉴定咨询活动,以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鉴赏需要,同时更好地引导收藏爱好者树立正确的收藏价值观,理性收藏。”广西博物馆馆长韦江说。

  (统稿:彭澳丽 参与采写:刘源隆 于帆 卢旭 彭澳丽)

  2023年4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创新社教形式 打造公益品牌》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