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不虚动 下必有由

  孙过庭《书谱》(资料图片)。 据本报资料库 ●张高鹏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出自孙过庭《书谱》。这句话给书写定了一个标准,它要求书写时,每一个点画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有来由,不管取法古人还是自我创新,落笔成形都要有想法,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下笔,那么这次的书写就是失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习惯,就像吃饭睡觉、工作学习、运动休闲等,书写如此。临摹是学习书写的必由之路,千百年来为学书者遵循,如果没有临摹学习,信手而为,任笔为体,那么书写往往流于单调、简单、重复,艺术水准不高。从这一点讲,向古人学习,“下必有由”是必须的。

  学习传统,用古人的书写习惯来改造我们个人的书写习惯。在这一改造过程中,我们个人的书写习惯会时常跳出来干扰,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重复经典,使它变为一种本能的大脑记忆、肌肉记忆,这是一个和自己斗争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强化这一观念,才能提高学习时效,缩短改造过程。

  《书谱》又说:“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意思是以第一笔来安排第一个字,以第一个字的字形和势态去安排下一个字,以此类推完成全篇。这是一种推演式的想法。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有:“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意思是要赋予书写以生命,天地万物的形状、姿势都可以为书写借鉴、隐喻,哪怕是歌舞战斗都可以为书写引用。反过来说,每一个字都应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现,这种状态是人的审美理想、生活经验所赋予的,是思想层面的,理论上讲,它要高于具体点画形态的塑造,是更高一级的“由”。

  “由”更为准确的指向,是经典作品中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是法和理。笔法是书写单独点画的动作,用这个动作能快速、完整、准确地写出这个点画的形态。在运用上,点有横点、竖点、侧点、挑点,横有俯横、仰横、平横;在笔形上,有方、圆、尖等,竖、撇、捺、钩也如此 。各个书体之间点画要求也有不同。

  字法是书写最小的审美单元,相当于点画的组合,它的方法和规律是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点画排列要有区别、有呼应,相同的部首、相同的字在一幅作品中出现时,写法上最好要有不同的表现,这是艺术丰富性决定的。构字原理符合传统哲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表现在结构原理上比较多的是收放、开合、奇正、粗细、俯仰、疏密、穿插等,它们在运用中互相转化、互相接续、互相弥补。

  在章法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要求各不相同,人们把篆书、隶书、楷书归为静态书体,把行书、草书归为动态书体。篆书、隶书、楷书字字独立,所以,要么格内书写,要么分间布白,相对匀称。同时,在同一幅作品里,字的大小、粗细、疏密、收放亦应有所调整、关注和预设。行书、草书除了夸张大小、粗细等要求外,对行书的摆动、连断、呼应,在书写时都应有成竹在胸的把握。

  以古为徒,有古出新,变古为己。“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