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紧农业“芯片” 端稳民众饭碗

  今年初,年宵花陆续上市,其中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发的高山杜鹃延续去年供不应求的态势,成为市场一大亮点。该品种经过10年研发完成,在实现每亩产值30万元以上的同时,还引领高山杜鹃国产化。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也是农作物的生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云南省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便开始重视种质资源的创新,水稻、玉米、花卉等突破性新品种培育支撑产业高水平发展。2022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施行,进一步规范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等行为,鼓励育种创新,保护植物新品种权。

  数年坚守育出精品

  软米是云南特有的一种优质米,主要分布在德宏、红河、文山、保山、临沧等地,其种植区域海拔大多为800米到1000米。作为云南软米的代表品种,“云恢290”占领云南软米市场30多年。2019年,该品种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30多年来一直没有更换这个品种不是因为品种没有缺陷,而是没有合适的品种更换。”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邓伟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该品种的缺陷逐渐暴露:食味品质好,但适应性窄、产量不高。对此,2016年起,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制定了新的育种计划。

  科研人员在田间开展工作。 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供图

  如何培育出口感好、产量高、适应性好的品种?经过研究,科研人员决定在“云恢290”上下功夫。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自育育种中间材料R2与“云恢290”杂交,通过分子辅助选择方法,“云恢290”不仅能保证食味品质,还有R2的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基因。

  在解决适应性窄问题上,科研人员主要采取穿梭育种方式,在合肥、成都、三亚、水富、景洪、文山、蒙自、开远、师宗等地进行多地适应性种植观察。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人员从F2后代中选择5000余个单株,把从中挑出的500株农艺性状好的稻株分成多份,分别种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地方,编上相同的编号。随后观察编号相同但地区不同的稻株,抽穗期、生育期、产量、抗病性等一致的再次被选育出来,大约20份。这20份材料连续选育2年,最终得出新品种“云籼650”。

  经过科研人员6年的努力,“云籼650”各项指标优化明显,直链淀粉含量为15.6%,低于“云恢290”的18.3%,适口性好;适应种植范围较“云恢290”的北纬25度以下,扩大到北纬30度以下,可种植地区更多;亩均产量提升8%—10%,产量更高。此外,该品种每亩可增收约500元。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种,2021年“云籼650”在云南省职工创新成果展中获优秀展示项目一等奖以及首届云南省作物学会优质稻米鉴评会金奖。今年,该品种在长沙、成都、合肥等地开始新一轮试种植,并将于年内获得新品种审定。

  像这样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近年来,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把科技创新放在主体地位,稳住民众饭碗。去年,该所育成并应用一批突破性品种:“云瑞408”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绿色品种;首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两系杂交粳稻品种“云两优502”集优质、高产、高抗于一体,在临沧和普洱旱种百亩方亩产超500公斤;优质粳型软米“云粳37”在多个示范点亩产超800公斤;优质弱筋小麦“云麦114”刷新了西南小麦高产纪录;“云豌18号”优质、广适、高抗,成为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品种。依托科技创新,该所实现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面积1600余万亩,新增三农(社会效益)产值30亿元。

  品种保护鼓励源头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种子培育难、耗时长,保护工作同样也很难。相似品种是否侵权?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明确了相关内容。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进一步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问题。其中指出,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能获得授权。但对其以商业为目的利用时,应当征得原始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同意。也就是说,无论在原始品种基础上怎么“换马甲”“修饰改良”,都算是对原始品种的派生使用,原始品种权人可从中获利。

  此外,为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保护范围由授权品种的繁育延伸到收获材料,将保护环节由生产、繁育、销售拓展到生产、繁育和为繁育而进行处理、许诺销售等。

  国家保护种子知识产权释放了良好信号,也推动一线人员增强创新保护意识。邓伟表示,当一个新品种培育成功,除了配合开展后续审定工作,科研人员还会在第一时间开展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

  目前,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正在对云南省第一个选育的自动排假两用核不育系品种“云4S”开展杂交组合测配等工作,有望5月拿到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云籼650”品种也在同步推进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接下来,该所将以国家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为契机,盘清云南粮食种子家底,聚焦特殊种质资源,在抗病性、优质食味、绿色生产等方面做文章,全面支撑粮食生产。

  政府出手多点发力

  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一个重点话题。近年来,昆明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相关工作有了可喜进展。2022年,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昆明市入选国家第一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市9个县(市)区进入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行列。

  知识产权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大作用。去年,昆明市开展全市地理标志资源调研,加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换标力度,共完成东川面条5家企业、普洱茶23家企业、寻甸牛干巴3家企业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换标工作,组织东川区申报东川面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安排中央专项资金500万元,依托省农科院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建设1个地理标志运营中心。推动现代科技与地理标志融合,开展全国地理标志检索与认证评估平台、地理标志时空溯源体系建设。通过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的实施,全市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品牌效益不断增长。2022年,昆明市地理标志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昆明先后制定《昆明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方案》《知识产权指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细则》等,将知识产权保护列入营商环境建设、“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重点工作目标考评任务。全市三年来共办理各类专利违法案件187件,查办商标侵权假冒案件745件。

  昆明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将重点围绕“一枢纽、四中心、三品牌”的城市定位,针对知识产权质数升级、保护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创新、部门协同合作,实施产业导航、保护领航、金融护航、部门通航“四航”计划,以点带面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记者张怡报道

  企业创新

  北玉种子创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800万亩

  每年进入蜡熟期,“北玉1521”品种的玉米一眼就能被认出。常规玉米成熟后叶片为绿色,但“北玉1521”的叶片为红色,辨识度高。该品种是云南北玉种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玉种子”)的优势特色品种,植物新品种权获审定4年多来,累计推广面积800多万亩。

  工作人员查看玉米长势。 北玉种子供图

  北玉种子是一家集良种选育、试验、示范、推广、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民营股份制企业,立足南北资源结合利用,开展玉米种子创新研发和培育。该公司总经理薄立恒介绍,随着品种增多,农户除了关注种子常见的重要指标,更想尝试种植新品种。云南属于热带亚热带玉米区,叶部病害和穗部病害是玉米种植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12年,北玉种子云南育种团队启动新品种研发。

  培育新品种存在很多问题,热源重了玉米棒小,热源轻了病害重。2012年开始,该公司在海南和云南开展试种植,不断测试亲本和母本。经过20多次试验,2018年“北玉1521”通过审定。和常规玉米品种相比,“北玉1521”抗性好、果穗大、适应性广、辨识度高、耐瘠能力强。

  “北玉1521”优势突出,但审定当年推广情况并不理想。为了加大成果转化力度,2018年北玉公司免费送出20吨玉米种子供农户试种植,第二年便收到良好反馈,推广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往后几年,该公司从县到乡,再由乡到村,制定了一套推广方案。通过召开观摩会和推广会,现场指导农户种在哪里、怎么种、用什么肥料,同时邀请专家前往种植区进行鉴评。该品种的优势逐渐获得认可,推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过测算,“北玉1521”平均亩产700公斤,亩均增收600元。

  对以种子研发培育为主的企业来说,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关乎企业利益。近年来,北玉种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多个新品种均在积极申请保护。薄立恒表示,种子研发周期长,侵权行为认定时间长、取证难。当前,国家从多方面推进全链条、全流程监管,进一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企业,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接下来将用好法律武器,守护公司财富。记者张怡报道

  短评

  法律利剑保护创新 种业产业大有可为

  长期以来,有个悖论困扰着中国种业界。我国有全球人数最多的种业科研队伍,有保存数量全球第二的种质资源,有全球数量最多的作物育种科研论文,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却陷入“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的处境。我国是种业大国,但不是种业强国,究其原因就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不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成为制度完备、体系健全、环境优越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这释放了一个信号:保护知识产权刻不容缓。

  和其他产品相比,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认定周期长、流程复杂,让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近年来,相关部门纷纷出手。2021年9月、2022年3月、202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发布三批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涉种子犯罪和严重侵权行为。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也加大了惩罚性赔偿力度,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行为惩罚性赔偿数额的倍数上限由三倍提高到五倍,赔偿额上限由300万元提升到500万元。

  云南植物资源丰富,为植物新品种研发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切花月季新品种“冰清”、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月季品种“晋宁翠花”、云南荞第一个品种“云荞1号”等陆续问世,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随着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将有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意识到源头创新的重要性,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怡

  责编:苏昊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