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现场丨“千里眼”隔空盯火情

  坐在电脑前,郭婷婷的压力不小,每当系统终端响起尖厉的警报声,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前查看火点位置。

  每到春秋季防火时期,严盯林地火点是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身为该中心副主任,郭婷婷笑称自己“像闹钟一样绷紧弦”。

  近20颗不同类别的卫星环绕辽宁上空,按照不同的时间频率“扫描”大地,利用携带的各种类型传感器捕捉地面上因火而产生的热源信号,再通过卫星监测分析遥感应用系统,将发生火情的警示信息传送至终端。

  “盯”着火的虽说是24小时运行的卫星,但也离不开人的智慧。

  “地面上的‘热点’很多,比如一些生产型工厂、农田有计划的秸秆烧除、疫木烧除等,我们收到卫星信息,第一要务是分析判断热点位置是否是林地和草原。如果确认即刻通报林草部门,对方随即派对应位置的网格员或护林员实地核查。”郭婷婷说。

  事实上,极轨卫星每天过境辽宁两次,其传输的数据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而且卫星还容易受到云层、降雨等天气因素干扰,在获得有限的信息后,就需要人机交互缜密分析和判断。

  在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的一面LED大屏上,多源卫星森林草原火情监测评估系统滚动播报着全国各地的火情信息,时间、经纬度、过火面积等数据一应俱全,各地火点在地图上异常醒目,位于林地的火点都会被标记成红色的“树”形。这个信息平台是中心工作人员参与防火的“前哨”。

  现在是春季防火的特殊时期,一旦收到高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中心的工作人员便会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与“星星”携手搭建森林防火的一道重要防线。

  (辽宁日报 记者 胡海林)

  责任编辑:冯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