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义的《妈妈咪呀》

  东方卫视《妈妈咪呀》,可以说是中国素人节目中,韧性最强的一档。

  从 2012 年初次面世,到如今的 2023 年,它不是年年在做,却一次又一次地回归。

  时隔两年,市场再一次把它召回,第八季的它,以全新的姿态,重返亮相。

  那么,为什么一档素人节目,这么具有韧性?它的韧性从何而来?

  本文,我们一起在对《妈妈咪呀》的追问中,尝试去找「综 N 代韧性」的答案。

  不被定义的妈妈

  《妈妈咪呀》的韧性,首先源于它是一档有独立而稀缺价值观的节目。

  它有这个时代所呼唤的女性精神。这个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不被定义」,恰如傅首尔所说,「每个妈妈都是不一样的」。

  相比于过往传媒年代,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总会塑造一个「理想女性范式」:西方是金发碧眼的女性,东方是温良恭俭的女性,通过大众传媒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加深,形成「被定义」、「被期待」的「完美女性」。

  但是,《妈妈咪呀》在做的,却是彻底打碎。

  恰如节目总导演张劲所言,「《妈妈咪呀》不是一个妈妈的节目,而是一个讲述中国女性故事的节目,我们的 slogan 是『做女人,就这样』」,《妈妈咪呀》首先把「妈妈」还原到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女性,打碎这种单一价值观下的女性刻板印象,如实呈现中国社会中现存的各种全新而美好的可能:

  她的性情——

  可以是质朴的,就像那对河南双胞胎妈妈,两姐妹互相鼓励:「中!咱俩都中!」

  可以是率真的,就像那位七天闪婚的妈妈,结婚八年的她仍是眉眼带笑的小姑娘;

  可以是很酷的,就像那位动感的街舞妈妈,她的全身上下都散发着解放天性的味道;

  可以是大爱的,就像那位乡村振兴的妈妈,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甚至走向共同富裕;

  可以是坚毅的,就像那位「拼命二娘」妈妈,原来有棱角、有血性,不只是男人专属。

  总导演张劲表示,「《妈妈咪呀》在选人的时候,非常注重人生观、人生态度」,因为这个人生观、人生态度,才是妈妈在这个特别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生命力之源,「她首先是她自己,尤其在舞台上,她们展现自己的时候,散发出独属于她们自己五光十色的光彩,没有家庭琐事,没有细枝末节,不在社会身份中,不在妈妈角色中」,傅首尔说。

  因此,在《妈妈咪呀》中,舞台是人生态度的承载。所谓才艺表演,更是女性个体生命力的舒展、愿望的达成、性格的表现、态度的表达。

  而这,就是《妈妈咪呀》的价值观主张。

  这样的价值观,给节目以支撑、以力量、以韧性。

  从妈妈,到妈妈的世界

  「妈妈」,是一种社会角色。

  但是《妈妈咪呀》,却要在说好这个社会角色的同时,超越这个社会角色。

  所以,我们看到《妈妈咪呀》所关照的「妈妈」,是有辐射力的——

  是从妈妈个体,辐射妈妈生活圈、关系网,甚至辐射超越妈妈生活圈、关系网的更大世界。

  这是一种主动打破,打破「妈妈」的定义,让「妈妈」不因只是妈妈的身份而丧失其他的身份。

  所以,如果留心第一期的编排,你会发现,其实是非常有讲究地整合了多种关系、多种身份下的妈妈的:

  她是妈妈——

  比如那位街舞妈妈,她所带出的关系是妈妈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她将自己与儿子的日常编成一个街舞作品,与儿子同台共舞。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孩子,他是自信的,对自己街舞实力非常有底气;他是独立的,甚至可以给妈妈做早饭;他是丰富的,喜欢唱、跳、rap。

  也是一段非常成功的亲子关系,他们是松弛的,傅首尔节目录制后感慨道:「我特别羡慕他们特别松弛的亲子关系,你看这孩子的状态,他是自由表达的,无论说什么妈妈都会很开心,而不会干涉他」。

  而这,就是来自于街舞妈妈的智慧,恰如谢楠所总结的:「孩子的自立来自于妈妈的『退一步』,他就能激发他自己的潜能」。

  她是妻子——

  比如那位闪婚妈妈,她所带出的关系是妻子与丈夫的「亲密关系」。

  初听这个「七天闪婚」的故事,我们会本能地觉得她是不是一个爱情中的「傻姑娘」,但是细听之后,却能品到一份稀缺的「大智慧」:

  在两人关系之初,男方是有顾虑的,但是她的果断、勇敢、不纠结,打碎了男方的顾虑,也让他对妻子的大气从震惊到臣服。

  在两人婚姻之后,女方从光鲜亮丽的舞台退居柴米油盐的家庭,但是她说她是「自愿的」,没有后悔、没有埋怨,只有坦然。

  幸福背后,只有二字,就是坚定。坚定地选择,坚定地支持,所以,才有坚定的关系。

  而这,也是导演张劲希望通过《妈妈咪呀》传达给观众的:

  要有相信的力量,相信有一见钟情,相信有举案齐眉。当然,不是盲目相信,这个幸福背后,是以女性智慧作为支撑的。

  她是女儿、是姐妹——

  比如那对双胞胎妈妈,她所带出的是妈妈的「原生家庭关系」。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作为女儿的妈妈、作为姐妹的妈妈。

  她们是自己孩子的妈妈,但是,她们也是孩子,也有妈妈。所以,台上虽然站着只有两位妈妈,其实是有四位妈妈。

  当然,这个「原生家庭」,有点特殊。两位妈妈其实都是被抱养的,但是此前都被外婆们所隐匿了,但当这件事被揭晓,两位外婆都怕失去两位妈妈,但在两位妈妈的努力下,两个小家庭却变成了一个大家族。两位妈妈是好姐妹,两位外婆也处成了好姐妹。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母爱」,是害怕失去的,也是可以凝聚的。

  而这,同样是中国女性的智慧,母亲,一直就是中国家庭凝聚力之源。

  她还是职业女性——

  妈妈不只是属于家庭的,妈妈还是属于社会的。

  张劲说,这一季在职业上,我们会倾向选择职业特殊性的妈妈。尤其关注以往刻板印象中只有男性从事的职业,现在也有女性进入。我们想要传达的是,在社会变化之下,越来越多女性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

  于是,你看到了那位乡村振兴的妈妈,不但改变了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还改变了乡村的命运;

  于是,你看到了那位「拼命二娘」的妈妈,三十多岁的她,仍然拼搏不止,进入国家队,征战亚运会。

  所以,这里导出的一个价值观是——

  「妈妈」,是女性一生中「重要的身份」,却不是「唯一的身份」。

  这样的价值观,在《妈妈咪呀》这样的节目中,是很有必要强调的。

  《妈妈咪呀》的韧性,从何而来?

  恰如谢楠所说,「你会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一种力量感」。

  我们会在这些不被定义的自我中,找到女性个体的力量;

  我们会在这些不被定义的关系中,找到女性幸福的力量。

  是这种力量感,让《妈妈咪呀》具备了极强的市场韧性:

  因为,它回应了个体的需求——

  就像那个阔别舞台多年的「闪婚妈妈」,《妈妈咪呀》就是她的一个灯塔、一个梦想。

  她不认为照顾家庭是种牺牲,但是她仍渴望舞台。某天晚上,她跟老公感慨了一句,「什么时候我能重返舞台呀?」恰是这个夜晚,她看到了《妈妈咪呀》。

  而这次《妈妈咪呀》时隔两年后的回归,就让一个具体的生命,完成了自我的实现。

  但它不只点亮少数登台的女性,还有无数电视机前的女性。

  当女性关注自身成长成为一种内在需求,然而,在综艺里,女明星的故事其实不具备参照价值;在剧集里,女性形象目前也过于扁平、过于单一甚至过于悬浮。所以,这种需求,是被悬置的。

  但是,恰如谢楠评价《妈妈咪呀》里的女性故事:「你会发现,跟她们相比,可能你只是生活的一面,但她们带来的是生活的很多面。你有机会去了解不同的人生,就好像在短时间内,读了一本厚厚的书」。

  一期约为 75 分钟的节目,讲述 5 段真实、精彩而多元的女性故事,堪比一个一个叙事单元的「女性短剧」,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既在内容上满足真实参照的需求,也在传播上满足短视频时代的需求。

  它也对社会有所回应——

  不被定义的《妈妈咪呀》背后,不只是女性无法被定义、生命无法被定义,还有中国无法被定义。

  中国幅员辽阔、社会多元、截面丰富,恰如百克力接受访问中说的,「《妈妈咪呀》这个舞台神奇的地方在于,它在这么小的一个空间里,但你却能看到一个全社会人群的生活样本」。

  它是一本《中国妈妈图鉴》,是中国妈妈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合集。它虽是有选择地,但也是客观地,记载了当下中国女性的真实生活现状——

  她们没有被刻板印象束缚,她们享受着平等的家庭关系,她们活出了舒展而幸福的生活。

  这也是社会层面《妈妈咪呀》应该要回归的原因,我们需要有一档这样的节目,用视听文本记录下来年复一年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完满的中国女性生存状况。

  1 号结语

  很现实的一个逻辑是——

  如果没有观众的基础,没有广告的支持,一档节目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被唤回,它早就「死」在大浪淘沙之中了。

  而当文至末尾,我想我基本可以回答为什么《妈妈咪呀》,作为一档素人女性节目,会有如此强大的穿越时光长河的韧性了:

  它的韧性,恰恰源于女性的韧性。母亲,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力量之源,所谓「外柔内刚」就是韧性,这个韧性,支撑了家庭的和谐,支撑了社会的和谐。

  而恰恰是在这个亟待复苏的春天,我们需要这样一股韧性,让我们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开不了的春。

  所以,当社会关照女性的同时,女性也在关照社会。

  《传媒 1 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