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花的那些“冤枉钱”可以买多少艘定远舰?

  前言:满清入关之后,经过从顺治到乾隆,四代人的努力,国力臻于巅峰。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之下,面对如此之成绩,少有人能稳住心态,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像雍正一般严于律己。躺在功劳簿上的乾隆自恃自己底气足、功绩高,花钱如流水。

  对乾隆来说,花钱还不能说是流水来形容,那会让他没面子,应该用瀑布来形容。当然,皇帝拥有资源的支配权,花点钱能理解,可凡事总得有个度吧?乾隆把钱都花了,后面的皇帝如果遇到大事,需要花钱,该怎么办?乾隆如果把钱存着,不说做别的,就算只是多买几艘定远舰,都是好的,何况他花的那些钱,远不是几艘那么简单。

  

  富家公子——弘历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乾隆打的仗可不少,他自己还将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大仗进行了归纳,是为“十全武功”。

  乾隆十二年至十四年,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县和小金县)

  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势力

  乾隆二十年到二十二年,平定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达瓦齐的表兄弟)势力

  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平定天山南部大小和卓之乱

  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攻打缅甸

  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

  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二年,平定台湾林爽文之乱

  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攻打安南

  乾隆五十三年,第一次攻打廓尔喀(今尼泊尔)

  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第二次攻打廓尔喀

  

  大小金川称得上是川藏咽喉之地了

  两次大小金川:这两次仗是该打的,如放纵当地土司作乱,川藏地区难得安宁,就是钱花的有点多,第一次花了2000余万两,第二次花了7000余万两,加起来就是将近1亿两白银,不过那个地方易守难攻,确实是很不好打。

  两次准格尔和一次大小和卓:这三次仗也是该打的,消除了康熙朝以来的准格尔之患,加强了满清对西北的控制,三次战争共花了3300余万两白银,和收获比起来,这钱不算多。

  攻打缅甸:这仗是缅甸挑衅在先,清军虽说打得有些窝囊,先是吃了个败仗,后面傅恒率军再去打,结果因为瘴气的原因,还没开打,清军就减员一半,清军不得不后退,最后是缅甸因为内乱而主动求和。这仗也能算得上是不得不打的仗,如果让缅甸继续嚣张下去,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这场仗花了900余万两白银。

  台湾林爽文:打这一仗的必要性就不多说什么了,康熙当年好不容易收台成功,如果坐视林爽文持续壮大,后面花的代价就更大了,这场仗花了800余万两白银。

  

  乾隆时期也算得上军容鼎盛了

  攻打安南:这仗是因为位于越南南部的广南王国欺负位于越南北部的安南王国,安南王国又是满清的藩属国,且被打之后向满清求救,满清作为宗主国,是有这个义务的,一旦见死不救,整个朝贡体系都会受到影响,此战虽说花费的数目不详,但是通过战争规模和时间来看,不会少于500万两白银。

  两次攻打廓尔喀:这两次依然是需要去打的仗,廓尔喀进攻西藏在先,清军回击在后。虽然花了1000余万两白银,但是巩固了满清对西藏的统治,值得一提的是,“金瓶掣签”的制度便是在这个时候创立的。

  乾隆这“十全武功”下来,总共花了近1亿6000万两白银,虽说把这些仗称为“武功”是有些过于“自大”了,不过初衷都是好的,战争的目的也都达到了,钱不能算白花了。

  

  跨过高原,翻过喜马拉雅山脉,打廓尔喀是真苦

  乾隆精力比他爷爷还要旺盛,特喜欢“公费旅行”,据相关史料所载,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间,他先后六次下江南、五十二次到承德避暑山庄、六十六次拜谒祖陵、八次到泰山、一次到嵩山、六次到五台山,这还只是比较有代表的长途旅行,还有很多中短途的旅行都没列出来。

  下江南:江南作为当时的财赋重地,乾隆去巩固一下影响力是无可厚非的,康熙不也六下江南吗?可他过于注重排场和享受,花了很多“冤枉钱”,就连他自己都说“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据相关史料所载,仅明面数据便有2000万两白银,那些由地方上为他修建的40余座极尽奢华的行宫,以及各种“亮化”工程都还没算在里面。

  如按每座行宫100万两,40座得花掉4000万两,说起来这4000万不是他出的,可他先后为此给地方上免税了700余万两,这是实打实的支出。就算他只花了2700多万两白银,康熙每次南巡的随从人员数量不到他的1/8,仅按这个1/8算,他的花销比康熙也多花了近2400万两。

  

  乾隆为了下江南,在杭州修建的行宫

  承德避暑:康熙当初是为了巩固对蒙古的影响力,方才在热河修了这个行宫,建了所谓的36景,康熙一生中前后去了43次,就算乾隆拿出43次和康熙扯平,乾隆还多出了9次,即使每次只花50万两,就多出了450万两,至于乾隆另外搞的36景也和康熙扯平吧。

  上泰山:自古便有皇帝到泰山的传统,除了彰显功绩,还能顺便拜访下孔夫子老家,促进“文治”,去是应该去的,毕竟还是有作用的,康熙一生中去了3次,乾隆多出来了5次,即使按每次50万两计,就有250万两。

  至于拜谒祖陵,那是百善孝文先,次数虽然确实多了点,尚能理解,出游嵩山毕竟只有1次,也可以不予考虑,出游五台山的话,对巩固对蒙古和藏区的影响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康熙也去了5次,也可以算他扯平了。总共下来,乾隆在旅行方面多花了3100万两白银。

  

  乾隆上泰山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众多皇帝孜孜以求的景象,他们需要用巍峨壮观的宫殿来彰显他的威严和功绩。另外,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会有一点的享受和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难以在宫廷之中得到满足,他们便喜欢修建一些离宫和园林。乾隆一生讲究排场,自然不会在这方面亏待了自己。

  圆明园:此园在康熙朝已经修得足够富丽堂皇了,可乾隆不满足,终其一生都一直在改扩建此园,像著名得大水法和大戏台等工程都是他给弄的,乾隆五年拨款4万余两,十二年拨款近9万两,二十一年拨款45万两,二十二年拨款30万两,二十四年拨款10万两,五十四年拨款14万两,五十八年至其去世,又搭进去100余万两,共约212万两。

  静宜园:此园原为康熙的一处行宫,乾隆可能觉得钱多、烧得慌,自乾隆十五年便开始对其进行改扩建,新修了了不少东西,比如昭庙、勤政殿等,合称为“二十八景”。就算每处景只花20万两,便有了560万两白银,实际上肯定不止,仅为了建昭庙,工程处把预算都花光了后还借了16万两。

  

  乾隆把静宜园修得是美轮美奂

  清漪园:此园现在叫颐和园,是乾隆为了给太后贺寿建的一个超大型山水庄园,从乾隆十五年修到了二十九年,足足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其所花费用之巨可想而知。有人说花了800万两白银,也有人说只花了500万两,此处暂且就按最低的500万两来计。

  静明园:此园距清漪园很近,原是康熙的行宫,乾隆或许是觉得此处的建筑物过于稀薄,于乾隆十五年对此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新修了玉峰塔等建筑,俗称”十六景“,此处还是按每景20万两算,便有320万两。

  蓟县行宫:一个小小的蓟县,乾隆竟然一口气在此地修了五座行宫,分别是静寄山庄、桃花寺行宫、隆福寺行宫、独乐行宫和白涧行宫,仅一个静寄山庄便从乾隆九年修到了乾隆十九年。就算每座行宫只花了100万两白银,便有了500万两。

  但凡乾隆看上眼的地方,几乎都要建点什么,仅上面提到的这几项工程,便花了近2100万两白银,至于其他的各种行宫和寺庙,就当是他的零花了。

  

  这还只是静寄山庄的一角

  论起花钱的本领,乾隆在清朝称第一,没人敢称第二,即使是和隋炀帝杨广比,也是犹有过之,好在他有父祖打下的坚实基础,自己前期也发奋图强了一段时间,不然他弄不好会成为第二个杨广?

  仅考虑他在旅行和基建方面的开销,便多达5200余万两白银,而李鸿章买定远舰才用了140万两,整个北洋水师把买战舰的费用、日常维护费用和军饷等都算上,才花了3100余万两。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乾隆当时随便乱花的一点钱就可以买37艘定远舰,可以建近2支北洋水师。想到后面北洋水师因为军费不足的原因而战败,而乾隆这么乱花钱,真是难以释怀。

  所以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该花的钱要花,该存的钱要存,只有如此,方能细水长流。

  参考文献:

  《清史稿》

  《高宗实录》

  《乾隆帝及其时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