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黄庭坚写下一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为千古名作!

  “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字鲁直,比苏轼小八岁,是宋朝的一位神童,而且证据充分。

  他年幼时聪颖过人,书读几遍就能背诵如流。舅舅李常来家里做客,取架子上的书考问,小黄没有答不出的。

  有一天,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就出了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很快就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李常称赞他是千里之才,从此对他更加着意精心栽培。

  

  七岁的时候,小黄作了《牧童诗》一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意思是说,牧童骑在牛背上,走过前面一个小村庄,一阵微风吹来,将那优美的笛声吹过小溪,小溪对岸的人们都听到了。

  此时此刻,长安不知有多少人,正在勾心斗角,用尽心机,为了名利而奔波追逐,机关算尽,可他们都比不上牧童的悠闲自得。

  

  黄庭坚的这首《牧童诗》很具有思辨性,是典型意义上的将哲学意味融入文学的叙述,是说一个人无论如何机关算尽,有多少金钱,都不如一个骑牛的牧童。

  这无可争辩,尤其在名利堪比身家性命的今天,不知有多少脑瓜子钻进了钱眼里,忽略了亲情、友情、自然的情怀,看似一身荣光,实则如行尸走肉。

  这是小神童黄庭坚7岁时的作品啊!

  我们纵向对比来看,唐初神童骆宾王七岁时写了一首《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文字不饰雕琢,自然出口,描摹鹅趣,极为灵动,极富自然本性之美。

  但是和《牧童诗》对比,黄庭坚的眼界情怀要远远高出。

  

  宋初神童寇准7岁时也写了一首诗,名为《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红日东升、山雾滚涌所感受到的壮阔、浩荡之美,不难感受诗人心中的惊奇、赞美之情。

  如果拿《咏华山》和《牧童诗》对比,寇准心比天高,黄庭坚看破红尘,相映成趣。

  寇准是早熟,黄庭坚则是早熟得有点吓人。

  《牧童诗》,是黄庭坚童年时候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又因为他的家住在修水,当地人都以他的才华引以为豪,所以,有的称他为“修水神童”,也有的称他为“修水才子”。

  

  第二年,同乡有人进京赶考,八岁的黄庭坚作诗相送:

  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第一句用了刘琨担心祖逖“先吾着鞭”的典故,暗指自己和对方在一个等级上,今年先送您去赶考,祝您能参加殿试面见皇帝鹏程万里,而小弟我过几年就会赶来的。

  后面两句自比天上的星宿下凡,就像李白一样是“谪仙人”。

  初出茅庐之人往往自信心爆棚,这一点从古至今都一样。

  

  二十三岁时,黄庭坚进士及第,任汝州叶县县尉,之后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文章最优秀,授任国子监教授。

  苏轼称赞他的诗文超凡绝尘,世上已很久不见(“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黄庭坚更是久仰苏东坡的大名,拜其为师。

  师徒二人朝夕相伴,切磋诗文,鉴赏书画,黄庭坚倾耳聆听苏轼的教诲。时长日久,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于有了“苏黄”并称之说。

  诗如其人,诗品即人品。

  黄庭坚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

  他说得好,做得更好。

  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是从未因为害怕被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没有为了升官发财而暗施冷箭。

  正是这样高尚的品格,让他的诗词读来荡气回肠。

  

  1105年,黄庭坚病逝,享年60岁,这个命途多舛的边缘人,却让历史深深铭记了近千年。

  他的诗和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大宋诗坛的双子星。

  一批年轻诗人受到他的诗艺和人品的感召,集结在他周围。

  比他小8岁的陈师道,在见到黄庭坚后,果断烧了自己的诗集,诚心诚意跟在他后头重新学习写诗。

  久而久之,以黄庭坚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派——江西诗派,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