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救国心的青年汇聚在《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4月17日,以“创造社”创造缘由为主题的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在上戏实验剧场首演,展现100年前的文艺青年如何挥洒青春。

  1921年6月7日,创造社成立,初创成员包括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社名取自郭沫若在《创造》季刊上发表的《创造者》:“我们不仅要创造一种新文学,我们更想,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创造社骨干郭沫若、成仿吾、田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郁达夫成为烈士。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杜邨编剧。剧组邀约郭沫若女儿郭平英、田汉之孙欧阳维、成仿吾之女成其谦以及策划联络人唐仲远等回顾史实、挖掘情感、归拢细节,创作一部聚焦100年前年轻人的“偶像剧”,启发当下青年人应该如何度过青春。

  令杜邨感叹的是,创造社的文学骨干原先赴日留学的专业都不是文学,但最终他们以新文学为觉醒民众的“武器”。成仿吾放弃文凭、郭沫若暂别妻儿,与田汉、郁达夫等携手创办“创造社”并以《创造》杂志为标志,邀约志同道合的文人战友一起书写豪情。杜邨感慨:“我们的文采和志向,与他们的相比,其距离就简直好似尘土与星球。”

  

  杜邨以这些文学青年才华横溢的作品命名该剧不同段落。例如第二部分名为“《女神》和《沉沦》”;第四部分名为“《三叶集》”。《三叶集》对应的正是三位文学巨匠:郭沫若、田汉与宗白华。宗白华是编辑,正是当时在上海的他,写信给在日本的田汉去敲了郭沫若家的门。郭沫若当时几乎像是一个“印诗机”,任何事物都能随时诗化且信手拈来。

  上海戏剧学院发起并出品《寻找归宿的流浪者》,不仅因为上戏是戏剧文学的摇篮,深谙戏剧与文学对社会的推动进步作用,也因为戏剧家田汉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之余,为上戏校歌作了词。1946年,上戏(当时名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首任校长熊佛西在北四川路凯福饭店邀约田汉写校歌。“大地重光,江海浩荡,在东方巨港,艰难缔造了戏剧教育的巍峨殿堂……”在创造社创造百余年之际,推出再现百年前文艺青年、文学斗士的崇高追求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