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贤妻良母,要么红颜祸水”,“造黄谣”是网络时代的荡妇羞辱

  核心观点:

  

  最近一段时间,女性被造黄谣事件频发。先有男大学生P女同学照片并发到色情网站,后有女子地铁照被AI一键脱衣。此前,还有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粉色头发女孩看望爷爷被造谣“陪酒女”(当事人因不堪忍受网暴选择自杀)。为什么女性更容易被黄谣所伤?网络时代的性别暴力有什么特点?女性在面对黄谣时应该如何抗争?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团队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王曦影教授。

  对话专家:

  王曦影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女性被造黄谣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为什么围绕女性的谣言大多和性相关?

  王曦影:从频繁的报道来看,这一现象肯定不是个案,我认为这个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造黄谣可以算一种形式的性别暴力。不过,类似事件的真实发生率到底有多少,由于缺乏全国样本数据,我们还不能准确把握。

  为什么围绕女性的谣言大多跟性有关?首先,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性文化弥散(与性相关的内容随处可见)。其次,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性还是隐秘的,女性也特别容易遭到羞辱。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传播黄谣和制造色情图片都是将性作为攻击和羞辱女性的工具。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要么是贤妻良母,要么就是红颜祸水。这种二元对立在历史记载和文化作品中都很流行。性行为比较开放的女生,有时甚至只是爱美喜欢打扮的女生常常也会遭受污名,通常被认为是坏女人。“黄谣”的产生跟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规训女性的身体和言行紧密相关。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你刚刚提到网络中性文化的弥散,网络时代女性所遭受的谣言暴力和前网络时代有什么不一样?

  王曦影:先说一样的地方。不论是恋爱暴力、家庭暴力、或者校园欺凌,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暴力形式中,性暴力的受害者绝大部分都是女性。这一点,网络时代和前网络时代是一样的。

  但是,网络时代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施暴者是匿名的。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伤害,一般都能知道施暴者是谁。但是网络时代的匿名性让女性受害者更加脆弱,因为她不知道施暴者是谁。

  另外,网络时代弥散性很强,网暴内容很快就能传播到全网,对受害者的心理打击很大。现实社会里,比如在学校张贴照片,受害者会觉得把照片撕掉就没事儿了。但是网络世界不一样。即便施暴者受到了处分,被学校开除,相关信息也很难从网络上彻底消除。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络上被造黄谣,受害者承受的压力更大。

  国外很多研究指出,网络性暴力会造成受害者抑郁、焦虑,试图自杀(attempt suicide)和自杀,比前网络时代的传统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可能更严重。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所以造黄谣是“荡妇羞辱”的延续吗?背后反映了怎样的两性关系和权力结构?

  王曦影:我认为肯定是。“造黄谣”其实就是网络时代的荡妇羞辱方式。

  我觉得可以用上野千鹤子“厌女”的概念来解释两性关系和权力结构。网络时代的匿名性给施暴者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一些在线下不可能做的事情在线上都顺理成章,这一想法使得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从新闻报道的案例来看,施害者受到的刑罚也较轻,与他们对受害者造成的危害不相称。女生在报警的时候常常要自证清白,相关认定也很难。这些都反映了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在这样的结构里,受害者想要追求公平正义,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即便付出很多努力,也未必能赢得正义,一些受害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追求正义的过程非常曲折,而且充满二(多)次伤害。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这些造黄谣事件中,很多施害者是看起来学习很好的男同学,学历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不能减少造黄谣事件的发生吗?

  王曦影:学历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和造谣事件有没有发生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现在很多大学生造黄谣的事件被曝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害者也是学历和教育水平高的人,她比较有权利意识,在遭遇到这些性别暴力时,她们勇于报警和求助,才得以让事件曝光。

  但是,当被曝出来的造黄谣事件施害者是所谓的学习好的大学生的时候,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缺乏对男性进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是不是缺乏法律观念的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让他们懂得尊重女性,同时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者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是不是东亚国家的女性更容易受到类似性暴力的侵害?

  王曦影: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没有全球统计数据。确实像韩国也发生过类似N号房事件。但也不能得出结论,东亚女性更容易被侵害。我觉得这是互联网时代女性面临的共同风险,东亚国家是这样,欧美国家也一样。

  在涉及女性的性暴力中,有一类比较特殊,发生在熟人或者亲密关系中。男性施害者跟女性受害者之前是亲密伴侣,他们在关系比较好的时候可能会拍亲密照片,其中一些涉及隐私。分手后,这些隐私照片就成了网络暴力的工具。这里也要提醒女性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即便在关系比较好的时候,也要非常谨慎,减少隐私照片外泄的风险。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在不同的造黄谣事件中,有的女性不堪忍受,愤而自杀,有的则奋起抗争,维护权益,你如何看待不同女性的行为选择?

  王曦影:我们以前做过一个研究,是关于职场性骚扰的。遭遇职场性骚扰的女性会选择什么样的求助行为?有的人会选择隐忍不讲,有的会跟朋友诉说,还有的会选择报警公开反抗。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性别平等观念越强的女性,在遭受性骚扰的时候,越容易采取反抗的行为。这一研究的结论可能对理解其他形式性别暴力下女性的求助行为有一定的启发。

  其实,女性的不同选择,主要要看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是不是会让女性的反抗变得很困难。如果粉色头发的女生在反抗的过程中,在报警立案认定的过程中,比较顺利的话,如果她感受到公正对待的话,我想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所以当我们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只看个体,是选择隐忍还是选择反抗。因为不能让受害者独自承担本不应该由她承担的责任。我们要看社会环境是不是给被害者提供了积极的氛围,让女性在感觉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发声和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同伴和家人的支持,得到公检法机关、妇联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就能够帮助她们更好地应对,更快地走出困境。这是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去反思的,是不是社会让受害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