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美而精、精而深,看小剧场如何“春色如许”!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中国剧协主席曹禺先生为“南京小剧场戏剧节”题词:“小剧场是创造高度戏剧文明的园地”。34年后,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在南京举办,这对于南京和小剧场戏剧都意义非凡。

  4月12日,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式和全国小剧场戏剧现状与发展论坛在南京梅花小剧场举行,为这场持续11天的小剧场戏剧盛宴,画上圆满句号。

  

  空间对于小剧场戏剧意味着什么?小剧场的原创力和思想力如何才能激发?小剧场的艺术性和商业性能平衡吗?多位文化机构管理者、专家学者,演艺行业翘楚、创作精英等共聚一堂,在全国小剧场戏剧现状与发展论坛中深入探讨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的发展态势与创作规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创造实践,通过研讨为国内小剧场戏剧的健康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1

  小剧场 “大”空间

  

  

  中国剧协顾问、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导演周龙

  论坛上,中国剧协顾问、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回溯了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提出了对“小剧场戏剧”的理解。 在他看来,小剧场戏剧最直观的特征在于其有别于传统大剧场的“非常规”空间,并不只在于物理意义的“小”。虽然新时期小剧场戏剧诞生之初更多为成本掣肘而不得已选择小舞台,然而狭小、独特的物理空间令戏剧艺术的“共享”特质更加鲜明,观众和演员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因此他鼓励当下的小剧场戏剧创作者去更多地开拓真正非常规的“小而美”的演出空间,进而激发出戏剧作品的特殊美感。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导演周龙指出小剧场戏剧拥有创作丰富、剧种多样、技术多元、置景简约、时长自由、观演互动、制作节俭等形 态 特质。他从新型艺术空间创造与构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丰富了针对小剧场空间的理论阐述。

  2

  追求品质 精而“深”

  

  

  

  北京人艺导演、国家一级演员王斑

  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

  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白爱莲

  狭小的观演空间令演出能够在高度共情、双向交流的气氛中进行,为创作者向观众传递更丰富的情感、剖解更复杂的人性、表达更深刻的思想、分享更具启发性的人生感悟提供了有利的物理场域和氛围。

  北京人艺导演、国家一级演员王斑结合自己的导、演经历,分享了小剧场戏剧的创作经验,认为小剧场在“实验、先锋、探索”外,也要追求“品质”,亦即“美而精”。参演小剧场戏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和《情人》令他拥有了和观众近距离接触的奇妙经验,感到“解放”的同时也生发出一种“不满足感”——一定要利用好新型观演关系,把更精致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在创作《她弥留之际》时,他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打磨剧本,同时在剧场内设置360度环绕音箱,又为营造“知性”的氛围在剧场内散发观众可以嗅到的独特香味,进而达到了“4D”的观演效果。

  小剧场戏剧也要“精而深”,这需要创作者用心体察人性、情感的深刻多元。“我希望自己一直秉承着小剧场戏剧突破创新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勇敢地面对人的生存、情感困境,不断地向人的心灵更深之处探索。”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的舞台创作起步于小剧场,这样的经历令她在走向大剧场创作后也带着小剧场的独特印记,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 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白爱莲 从 小剧场戏曲 《浮生六记 》《季子挂剑 》 出发, 分享了她在 创作过 程中对作 品 “情 ”“趣 ”的 追求 ——饱满真挚的“情”可以加深作品和观众的联系,“趣”则可以让作品显得更加灵动而不说教。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

  小剧场不只是空间,更是一种精神,既要守正创新,也要向内心求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认为,要打破小剧场“概念”的束缚,追求探索、创新的精神。然而为新而新容易陷入苦苦求索的盲区,归根结底,创作者要找到生命中独特的体验。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表示,所有前辈戏剧创作者的经验在文化的长河中与当下创作者的精神场域共存,当下戏剧创作者们可以借鉴学习,但在小剧场戏剧创作中找到表达自我的路径是最重要的。

  3

  小剧场大市场

  小剧场戏剧凭借先锋的表达、新颖的形式成功吸引观众,扩展了戏剧的生存空间,为推动戏剧适应市场规律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作品已经排好,剧场已经建好,万事俱备,怎样在互联网时代争取到受众稀缺的注意力,吸引观众坐到台下?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强调小剧场戏剧要树立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有专业性才能维持商业价值,有真功实力才能有回头客。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表示“戏不演就没有生命”,在2016年参加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之后,她深受启发,于是通过自导作品粤剧《霸王别姬》将小剧场戏曲演出的概念带回香港。 在此之后,她一直努力把这部作品带到各地演出,并不断修改调整,进而一步步打响品牌,促进小剧场戏曲在香港开花结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穆海亮

  “小剧场戏剧不再是大剧场的补充,正在艺术的多层面、多环节上彰显自身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通过梳理新时代10年来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发现在各类戏剧展演活动中,都少不了小剧场戏剧的身影,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进一步打开市场,需要处理好情感视角的个人化和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关系,处理好小剧场“小而精”与传播效应的“广而久”的关系,处理好小众先锋意识与大众接受的关系,处理好规范守正与创新求变的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穆海亮从探索性和商业化的冲突角度提出小剧场戏剧内在的文化悖论,指出在当下小剧场戏剧的产业链尚未充分建构起良性互动的前提下,我们既要鼓励探索创新,也要包容其在商业化过程中的妥协。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论坛后,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闭幕。梅花是南京市花,“梅花香自苦寒来”亦是我国戏剧精神的映照,春风沉醉,戏韵飞扬,我们期待小剧场戏剧从此继续高歌猛进!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记者 | 王丽

  编辑 | 王丽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