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场关于读书的对话

  作者:南力 陈思 张瞳 田琦 李娅澜

  编者按

  又是人间四月天,春深正是读书时。

  2023年的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浓浓书香无声浸润整座城市。喧嚣生活中,阅读可以是存在于无数片段、无数时刻、无数场景的愉悦之事,不论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还是与一纸书香所传递的精神产生共鸣,即便置身生活喧嚣,处在“刷屏”时代,阅读总能滤除浮躁与空虚,叩响脑海深处无数臆想,沉淀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温暖底色。

  这个春天,庆阳市融媒体中心邀请付兴奎、何新军两位庆阳作家与广大读者分享他们对于读书的点滴体会,他们从培养读书的兴趣、网络时代阅读与刷屏如何取舍等话题,畅谈了个人见解。

  

  何新军,甘肃省作协会员,庆阳市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飞天》等杂志。曾获2010年度全国百篇散文二等奖全国第二届吴伯箭散文作品奖、庆阳市梦阳文学奖一、二等奖。出版散文集《回声》《左耳里的村庄》。

  

  付兴奎,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理事、市作协主席。著作包括《城乡纪事》《与清风对坐》《吾乡吾土》《流年》《纸上的村庄》等。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华文月刊》首届世界华文奖、第二十三届北方优秀图书奖。

  怎样培养读书的兴趣?

  庆阳融媒记者:提起读书,有些人兴致不高,有些人会觉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还有人热衷购书,却因种种原因只是偶尔读书。关于如何培养读书兴趣、读书习惯以及如何坚持读书等问题,两位怎么看?

  付兴奎:对于青少年来说,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非常重要,但一定要讲究培养的方法,即便是强制性形成的读书习惯,从长远来看,也是有益的。

  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书本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当时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我的启蒙教育几乎为零,家人忙于农活,也没时间帮助我学习。所以,即便是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课本,也是非常值得珍惜的读书机会。这种对课本最初的兴趣,应该是对书本本身的好奇,还不能算是对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因为我比较内向,幼时常常一个人坐在大树下或墙角处读书。到了五年级以后,我能看懂小说、科普丛书之类的读物时,才算真正地喜欢上了阅读。

  庆阳融媒记者:刚才,付兴奎老师谈到读书习惯养成的问题,有些时候需要强制形成读书习惯,何新军老师,您有没有强制过自己读书?

  何新军:读书这件事可能跟一个人性格有关系。比如说,一个人交往比较广泛、爱好比较多一些,他可能对于读书这件事情不是那么上心。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他的交际圈比较窄,可能他的兴趣就在读书或者某些特定领域。所以说,强制性读书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庆阳融媒记者:强制性读书是有点困难的,兴趣培养却是更容易实现的,那么您觉得读书这件事为什么要从娃娃抓起呢?

  何新军:我是这样看待读书这件事情的,读书读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见识。如果孩子身上有好学的闪光点和读书的意向时,我们加以引导和培养,是可以激起他阅读兴趣的。

  庆阳融媒记者:付兴奎老师刚才讲,他是从三年级左右开始有意识阅读书籍,那个时候小学生们应该开始学习写作文了,两位老师在小学阶段有没有为了写好作文而有意识展开阅读的经历?

  付兴奎:我们当时除了课本,可以说没其他书可读,虽然当时已经开始写作文了,但是没有相关的作文书作为参照。直到上高中的时候,我才真正把写作和读书联系起来。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为“我的老师”,同班同学有一本作文书,我借阅之后很受启发,于是按照优秀作文的模板尝试写了一篇,老师看后表扬了我,我当时觉得看书原来这么管用,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把阅读和写作联系到一起了。

  何新军:我跟付兴奎老师的情况有些接近,学习之余我就爱看连环画。当时课外读物很匮乏,小孩子看的画本都图文并茂,还有有趣的故事情节,让人很感兴趣。记得四年级的时候,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借到了一本已经没有封皮和封底的《西游记》,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完了。

  庆阳融媒记者:两位谈到初识书本到发现阅读兴趣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感触。当下,人们生活中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日渐多元化,日常接收到的信息太多,需要消化处理的信息也太多,很多人觉得,喧嚣纷杂之下很难静下心读书,两位老师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何新军:人在红尘中,自然会有烦心事。当你烦到不想看电视、看手机,也不想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找个舒适、安静的地方看看书,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对我来说,这是让自己静心思考的一种方式,无助和无聊的时候,翻开一本喜欢的书,看一看,沉浸阅读让自己“入境”,可以暂忘烦恼,等自己冷静下来,思路清晰、心绪平静时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往往效果更好。

  庆阳融媒记者: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很难像何新军老师这样。大家明明无事可做,宁可要睡觉、刷抖音打发时间,也没想过通过阅读让自己静下来。何新军老师可否把自己静下来后那种喜悦感跟大家分享一下?

  何新军:要想静下来,先要选一本自己看得下去,能让自己情绪变稳、心情变好的书。我读书时,如果遇到书里的一段话写得十分精妙,或是区别于其他作者的写法,我会停下来细细品味。就像喝了一口浓浓的咖啡,或者是我们小时候嘴里吃的那块糖一样,越品味越兴奋。

  网络时代,阅读与刷屏如何取舍?

  庆阳融媒记者:近年来,刷短视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对传统纸质阅读或网络阅读都是有一定影响的,面对书本和短视频的时候,两位是怎样取舍的?

  付兴奎:我会把每天最好的时间留给读书,比如早上五六点、上班之前、晚上九十点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一时段的读书效果特别好。很多人都说,网络阅读和用手机阅读不算阅读,碎片化阅读也不算阅读。我倒不是这样认为的,既然网络媒体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那肯定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帮助。去年我在网上买了《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三套课程,对我的阅读帮助很大。可以说,我对很多经典作品的了解,有不少是通过手机和网络实现的。比如《百年孤独》,我在网上先看,遇到好句子就摘录下来,然后回家对照纸质版再看。阅读电子书籍时,如果遇到精彩段落,还可以打印出来,我觉得采用这种形式效果非常不错。有时候遇到书中人物、情节令我觉得疑惑的情况,我还会在网上查阅其他读者或者专家的见解。

  何新军:网络媒体给了我们一种读书的可能,也提供给了我们各式各样的信息。当我们急切地需要了解某些方面的知识时,比如专业化或科普性质的内容,就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但是用什么样的载体去阅读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因人而异。对我来说,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的感受完全不同,如果我在公众号里面找到一些喜欢的文章,我会把它保存下来,然后复制粘贴打印出来,而不是通过手机屏幕阅读。

  庆阳融媒记者:我们了解到何新军老师比较懂得享受读书乐趣,付兴奎老师则为自控力弱一点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好方法。其实,我觉得无论是付老师的答案还是何老师的答案,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讲,更多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平衡点。那么在刷屏时代,我们该如何读书呢?

  付兴奎:大家在网络上刷屏,大多有这样的心理,第一种好奇心,看看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第二种实用心,看哪些信息能够帮助到自己;第三种,才是出于提高个人修养为目的。建议尽量少刷屏,刷屏要有目的性。我觉得读书的目的在于陶冶性情、提高修养、锤炼思想,刷屏或是读纸质书,都是读书的方法,要看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效果更好。比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许多世界名著篇幅较长,读起来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不妨借助网络上的电影版,先了解其中的人物和剧情,再和书籍结合起来,达到最终消化的目的。实际上我觉得读书和刷屏是一样的,如何读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书读懂了。

  何新军:付兴奎老师谈到的网络化阅读给了我一些启发,对于时下的人们来说,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怎样平衡互补,才是问题的关键。就像短视频这种获知信息的方式,运用方式和怎样达到阅读效果才更值得考虑,我也关注过一些高质量的网络博主、抖音名人,视频画面搭配文史知识、人文风貌、趣味科普等讲解,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更容易记住知识点,甚至看完短视频意犹未尽,于是翻看原著原作细细品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