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8世纪诗人李白、陶渊明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在杜甫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在光辉的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在此主要分析谢氏在专著中多次提及的伟大诗人李白、陶渊明与屈原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李白,字太白,后世称之为“诗仙”。凡是对杜甫生平和诗歌进行研究的学者,都一定会提及李白,在这一点上谢氏也并不例外。他在专著中也多次提及李白的地位与创作,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并列于唐代诗歌顶峰的地位。

  但是不同流俗的是,谢氏的研究并不着眼于很多人都分析的李杜优劣之比较,而是赞颂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真挚动人的友谊,认同李白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启发作用,由此可见谢氏杜甫研究的客观态度。

  

  公元741年,杜甫在落榜后结束了自己的两次游历,回到洛阳。根据他留存较少的早期诗歌可以看出这时的诗人还饱含对生活的热情,青年杜甫志向高远,充分相信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可能性。但是诗人与洛阳沉闷的官场格格不入,在此官吏们时刻为了权力与财富而争斗,同时杜甫也无法忽略朝代繁荣背后隐含的危机。

  

  而744年与李白的相识相会则打破了杜甫此时的苦闷。谢氏写道,李白年长杜甫11岁且早就享誉全国,他勇敢而又勇于反抗,不愿意为了金钱和富庶的生活而放弃自己的自由与品格,而这必然会让饱受洛阳权贵精神贫瘠之苦的杜甫产生钦佩之情。

  从相交之初,李白和杜甫二人就处在互相欣赏的平等地位,而精神共鸣则是两人友情的坚实基础。李白的诗歌情感强烈,充满振奋和光明的情感色彩,且他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力和对意象的掌控力都十分惊人。

  

  不仅如此,李白的抒情诗也以其朴素但深入人心细微之处的赤诚征服了杜甫。早年的杜甫热爱生活,渴望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因此谢氏强调,尽管吸引李白的道教世界观与杜甫所信奉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别,杜甫也还是为李白诗歌里饱含的浪漫、自由和热情而倾倒。

  与李白一起,杜甫再次踏上更有趣的、新的漫游。途中二人结识了诗人高适,他们互相读诗,不断地交流对文学与生活的见解,而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兴趣浓厚的气氛中,诗歌技巧自然不断精进。

  

  李白此时已经在诗歌创作上更进一步,开始在自己的诗歌中反映战争的艰难,揭露权贵(如李白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这也对杜甫日后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与启发。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思索,所有这一切都拓展了青年杜甫对生活的认识,这些对他来讲并不是了无痕迹的,因为几年后杜甫就在诗歌中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唱响了社会主题。

  

  大约同游了一年半的时间后两位诗人分别,此生都没有再见面,但是杜甫创作了很多赞颂李白的诗歌,是他所作的写友情的诗中最好也最深情的。要知道深厚的男性友谊本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主题,杜甫也延续这一传统在诗歌中歌颂友谊的幸福,惋惜与真正的友人分别。

  

  谢氏指出,在诗歌《梦李白》二首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对流放远地的友人的思念,再现了李白身边围绕着妒忌者与诽谤者的画面,同情他生活在不公平的氛围中。诗歌这里对宫廷贵族排挤李白的间接指责,跳出单纯歌颂友谊的框架,使其从中国诗人关于与友人分别的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也可以视作杜甫批判官僚思想的雏形。

  谢氏在专著中评议李白对杜甫的影响的段落并不多,他充分肯定了李白的才华与地位,认为李白对早期杜甫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启示,赞颂两位诗人友谊的真挚。

  

  除此之外谢氏还写道:“与传统诗歌的行家李白的交流毫无疑问地丰富了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从745年开始,杜甫对诗歌技术的掌握更加自由,以杰出的技艺创作了多种体裁的诗歌,既有律诗,也有古体诗,广泛地应用了民族诗歌的技巧”。遗憾的是关于这一部分内容谢氏没有展开分析杜甫诗歌技巧趋向成熟的具体体现,论述不够深入。

  除了李白,在谢氏看来对杜甫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伟大诗人还包括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谢氏在专著中指出,献给家人与亲人的诗这一主题最早就是被陶渊明引入诗歌中,然而在相关主题作品的数量和多样性上,没有任何一个唐代诗人可以与杜甫相比。

  

  杜甫有许多诚挚的诗歌都是献给妻子与亲人的,例如诗人在著名的诗篇《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事四起,来自家人的消息堪比万金之重,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尽显;《江村》中广为流传的诗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描绘了乡村生活中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妻儿深厚的爱意。

  诗歌《元日寄韦氏妹》《得舍弟消息》表达了对失散亲人的担忧;《不归》表达了对战乱时期逝世亲人的哀悼等等。此外谢氏也指出杜甫在组诗《羌村》中描绘了许多乡村生活的细节,延续的正是民间诗歌与陶渊明的传统。

  

  除了诗歌创作,陶渊明在思想方面也对杜甫有所影响。杜甫困顿长安十年,755年才终于求得河西县尉一职,但是这个官职既小,工作又十分琐碎,上要逢迎长官,下要鞭笞百姓。杜甫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用谢氏的话来说,“这样一个职位对于像诗人这样正直且富有同情心的人来说是十分令人痛苦和不能忍受的。”

  

  因此尽管忍受了多年的穷困,杜甫也还是辞去了这个官职,转任更不起眼的右卫帅府胄曹三军。在诗歌《官定后戏赠》中杜甫写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化用了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出自《晋书·陶潜传》),题为戏赠,但是实则是对自己的自嘲。诗人不愿放弃自己的原则,不愿卑躬屈膝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与气节可以说与陶渊明一脉相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