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满门忠烈杨家将,8个儿子参加红军全部牺牲,毛泽东:我给你送终

  原标题:满门忠烈杨家将,8个儿子参加红军全部牺牲,毛泽东:我给你送终

  1934年深秋的一天,毛主席在瑞金的居住地办公,儿子毛毛在一旁拿着根小棒捅蚂蚁窝。

  长时间处理公务后,毛主席走出房门舒展筋骨,碰到两名提着礼品的战士。毛主席有些好奇,笑呵呵地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战士回答说:“主席,我们这是去看望杨荣显老伯,他病重在床,恐怕不行了。”

  “我和你们一起去看望杨老伯。”毛主席拉起毛毛手说,“我答应过给老人家送终的。”

  一名战士跑去通知杨家,另外一名战士拿着礼品陪着毛主席在后面。

  毛主席加快了步伐,但他的居住地与杨荣显家有一段距离,老人没能撑住,当毛主席走进杨家的小院时,老人已经咽气。

  毛主席跨进杨家大门,第一眼看见的是大厅最里面放置的八个灵位,毛主席顿足当场,萧然起敬道:“杨荣显一家是当代杨家将,满门忠烈啊!”

  1930年红军战略转移,从井冈山转战到瑞金。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有盼的哟红军里,岭上开满哟,映山红……

  瑞金石多泥少,土地贫瘠,标准的不毛之地。当时的中国没有杂交水稻,亩产量也就200斤出头,不足现在的四分之一。

  对农民而言,这些还其次,最要命的是田赋。

  一税轻,二税重,三税四税无底洞。国民政府直接税负还好,但它允许各省在特殊情况下加征30%或以上的税额。

  各省大员就制造各种特殊情况,平添数不清的附加。

  尤其是征军饷的军事摊派,不定期不定量,随意性非常大。

  很多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天高皇帝远,出现了1928年已经征集到1948年的军饷。

  瑞金苦不堪言,在这里拥有10亩耕地的才能勉强混个温饱,4、5亩地的常年处于吃糠咽菜的半饥饿状态。

  绝大多数农民因为田赋破产,沦为佃户,衣不遮体,吃不饱穿不暖。

  杨荣显一家居住在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他有8个儿子,人丁兴旺,但家中穷得只有茅草屋勉强遮雨;

  吃了上顿没下顿,连野菜都不能保证天天有;一家人春夏秋冬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其他人只能缩在炕上,生活苦不堪言。

  红军来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人民当家做主,打土豪均田地,杨荣显一家按人头分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山林。

  他们第一次当家做主为自己劳作,兴奋地半夜就扛着锄头出门到田里耕地除草,一年下来的杨家真正实现了年年有余。

  生活充满了盼头,杨家修了瓦房,日子红红火火,儿子也娶上了媳妇,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曾经的杨显荣绝望过、彷徨过,深感生活不公,拼命劳作却是一场空,而什么都不做的地主却能舒舒服服地坐享其成,衣食无忧。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杨显荣忿忿不平却又无力反抗,从失望到绝望,直至麻木,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

  红军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让杨显荣获得尊严,获得了新生,对生活重燃希望,真正活得像一个人。

  1934年就在杨显荣儿孙满堂,衣食无缺,其乐融融之际,蒋介石纠集大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国民党整整100万大军啊,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红军的兵力只有国军的五分之一,领导人王明面对大军压境,扬短避长,拒绝使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坚持用“正规”的阵地战。

  结果是伤亡惨重,红军扩编成了当时的重要任务。在瑞金革命根据地,征兵告示贴满各村各镇。

  杨荣显虽然目不识丁,但他深知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红军,何来新生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杨荣显毅然把大儿子和二儿子送到部队,叮嘱他们在部队要听领导的话,战场上要英勇杀敌。

  1934年4月19日,国民党军河东纵队攻占了红军大罗山、延福嶂阵地。

  杨荣显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跟随红三军团转战饶家堡和苦竹坑,阻击敌人。

  饶家堡阵地6次易主,双方从白天打到晚上,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堆尸如山。

  红军终因弹尽粮绝、缺乏火力,被迫撤出战斗。

  国军也不好过,无力追击,暂时原地修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杨荣显的两个儿子参军离家三个月,这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杨荣显是千盼万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杨荣显等来的是两名红军工作人员的悲伤与不忍,他们郑重地把一张通告交到杨荣显手里,杨荣显喃喃地说:“死的光荣。”眼角早已泪湿。

  然而这还没完,另一名红军干事肃穆地递上第二张《革命烈士通知书》。

  杨荣显的两个儿子在广昌保卫战中战死沙场,壮烈牺牲。

  杨荣显老人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他没有想到,自己送儿子前去报名那一次便是与儿子的永别。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然而红军和根据地的老百姓没有时间悲伤,国民党军队还在继续推进,即将到达瑞金的北大门广昌。

  形势迫在眉睫,苏维埃政府再次发出号召:“扩红支前”。

  消息传到了杨荣显老爷子一家人的耳朵里,由于老大、老二的牺牲,家里人都显得格外沉默。

  杨荣显在两个儿子的灵位前将剩下的6个儿子召集起来,说:“我不后悔,红军来之前我们上无半片瓦,下无半寸地,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打仗会战死,但不反抗我们会饿死。”

  6个儿子明白了父亲杨荣显在想什么,他们亲身感受了红军来瑞金前后的变化,没有恐惧,也没有退缩,当即表示要参加红军,上战场替两个哥哥报仇。

  第二天,杨荣显带着6个儿子全部到了报名处。

  当地的“扩红”干部对杨荣显一家知根知底,对他说:“我们红军有政策,家里再怎么也要留下一个儿子照顾家庭。”

  杨荣显说:“不要紧,要上都上,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扩红”干部于心不忍,把杨家最小的3个孩子以年龄不够,打发回家。

  杨家参军成功的是老三、老四、老五,其中老三是前一天刚刚成亲,第二天就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其他兄弟两人均还未成家就背上钢枪,踏上征程。

  1934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派遣河东、河西纵队同时向广昌城发起总攻。

  王明调集红1、红3军团和第23师,挖战壕,修工事,同敌人“决战”,阻击广昌西北之敌。

  国民党军利用装备优势,出动了飞机、大炮,凭借强大火力一通狂轰滥炸,摧毁红军阵地后,机枪压阵,步兵冲锋。

  红军人数少,武器简陋,凭借意志和血肉之躯同敌人对抗。

  血战18天,红军血流成河、伤亡惨重,许多部队减员50%以上。

  部队除了遭受重大伤亡,弹药补给也完全跟不上,最终广昌失守。

  广昌战役历时18天,红军毙伤俘敌共2626人,但是自身伤亡达5093人,这是红军历史上最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

  杨显荣新送到部队的3个孩子全部在广昌战役中壮烈牺牲。

  杨显荣没有泪,只有恨,杨家剩下的最后3兄弟决定跟随兄长的步伐,保家卫国。

  由于担心当地的“扩红”干部会阻拦他们报名参加,3兄弟绕路去了离家比较远的城里的报名点,谎报年龄,成功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自此杨家8兄弟全部加入红军,曾经热闹的一大家子人,因为8个儿子的参军变得沉默、寂静。

  杨显荣先后送八个孩子上战场的事情在瑞金传开,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专门刊登了这个小家庭的事迹,与国内外重要新闻并列。

  以前的年代,农业根本就没有机械化这个概念,男丁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因而在传统思想里,男性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

  杨显荣这样一位老农将自己所有的六个孩子全都送上战场,可见他是抱着怎样一种决心与悲壮——即使自家绝后,也不能让中国灭亡,即使自家破碎,也不能让中国“绝后”。

  邓小平知道这个事迹后,感动不已,亲自来到杨荣显老人家里,向他承诺:“无论如何一定会把剩下的三个儿子找回来。”

  红军时代,我军装备落后,人员名单没有现在的电脑可快速查询,就算是有同乡在同一个队伍里,也难以互相知晓。

  而且部队在作战过程中,所有都是动态的,不同战斗单元分布各地,不仅难以联络,有时上级都不知道下级在何处;

  当战斗出现伤亡,人员重新编制,原有组织打乱……

  每天的战斗里都有那么多叫不上名字的人倒下,又有那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战士冲了上去……

  战死沙场的士兵就地掩埋,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来过。

  这样的情况下寻人,无疑是在大海中捞一根针。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杨荣显的三个小儿子被找到时都还活着。

  但他们拒绝了部队让他们回家的好意,敌人就在前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们选择留下,与战友在一起战斗,不苟活,不独存。

  最终在宁都黄陂战场,杨荣显的三个小儿子血染沙场,和他们的兄弟一样,为苏维埃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杨荣显老人没能等到与任何一个孩子团圆的那一天。

  当他听闻最后三个孩子去世的消息,一直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庭的老人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因过度悲伤而昏倒在地。

  毛主席知道这一情况后,前往杨家看望老人,握着杨荣显老人的手说:“今后红军就是你的家人,我为你养老送终。”

  战场上兵荒马乱,杨荣显8个儿子的尸骸无法收缴带回,杨荣显老人强撑着为八个儿子立了衣冠冢,在家里立下灵牌,寄托哀思。

  不久后,悲伤逆流成河的杨荣显老人身体像是被抽空了一般,一病不起。

  杨荣显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用自己的幸福和家人的幸福换取了天下千千万万人的平安喜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