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的情史:那一场风雨飘零的遇见

  

  初见蒋介石

  天气不错,虽然已近深秋,广州城依旧桃红柳绿。宋美龄捧着一束刚从花园里采来的石榴花走进楼来,望着螺旋状的欧式旋梯犹豫了一下。她记得昨天在姐夫的某个房间里看到过一个大小正合适的花瓶,可是,它在客厅里还是卧房里?卧房自然不方便贸然闯入,而此刻虚掩着的客厅门内正传出姐夫和谁谈话的声音。她蹑手蹑脚地靠近客厅,从半开着的门缝向里面望去,那是个细腰大肚的花瓶,很适合插了花放在窗台上。

  她没有看到那个花瓶。姐夫背对着门坐在沙发上,只露出半个头,在他的对面,站着一个因身材清瘦而是得干练的年青军官,面色恭敬棱角分明,嘴里却是一口地道的江浙土话,与笔挺的军装搭在一起显得有些滑稽。

  宋美龄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也许是听到了声响,姐夫孙中山和那个年青军官不约而同地扭过头望向门口。见是妻妹,孙中山脸上露出笑容,“美龄,你在偷听我们说话吗?“语调中虽无责备之意却也不怒而威。

  在她的印象里,所有军人都孔武有力不拘小节,粗犷野蛮,该是水浒传里手持板斧的李逵模样,而那个让她感觉滑稽的军官却让她有些吃惊,文雅得有些书生气。

  宋美龄脸上一红,也不搭话,略带惊慌地一路小跑着上楼去了,连石榴花掉了几枝也顾不上。门里传出两个男人的笑声。

  听到了走廊里的声响,宋庆龄从自己房间里探头出来。“怎么慌慌张张一付魂不守舍的样子?“

  “我刚才路过客厅,姐夫正在里面和一个军官说话。那军官,模样很有些可笑呢。“

  “哦,你说的是蒋中正啊。你看过的那本小册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啊,我记得你还夸他文笔好呢,怎么感觉他可笑呢?再说了,刘纪文不也是军人吗?“

  听到“刘纪文“这三个字,宋美龄身子一抖,捧在手里的石榴花本来已经在客厅门口落了几枝了,剩下的也全都落到地上,残枝横斜,一地缤纷。

  

  2.那个女人叫古婉仪

  刘纪文是哥哥宋子文的同乡兼同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宋子文已经入读美国哈佛大学了。正是民智初开的时代,每个藏身儒家深处的中国青年都渴望周游世界见识西方的科学和先进思想,宋子文不止一次地邀请他去美国看看,开拓一下视野,见识一下西方社会的风貌。而在日本时已经担任中华革命党总部干事的刘纪文自然也渴望深入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

  这年寒假,他只身赴美,来到了波士顿。哈佛校园的晚霞让他惊呼西方高等学府“就如同一个士大夫的后花园一样让人爽心悦目“。那是一个雨天,细雨洗过的绿树红花像那些立志报国的中国青年一样挺拔青翠也让人热血沸腾。

  在门房登记的时候,当他用熟练的英语向看门人报出“宋子文“这个名字的时候,早已等在门房里的一个苗条姑娘突然扭过头来看了他一眼。这是一个东方姑娘,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中国姑娘。

  一个西装革履的日本留学生和一个短裙华服的中国姑娘就这样沉默着在一个世界著名的大学的门房里,尴尬而又温情地相遇了。

  宋美龄想不到,若干年后,她与蒋介石的初相见竟然与刘纪文的第一次相见,如此的相似。

  爱情是说来就来的,就像这傍晚的雨,毫无征兆就自顾自地滋润了天地人心。

  哈佛短聚只有一周时间,宋子文和自己的妹妹与同窗刘纪文形影不离。刘纪文是连孙中山也很器重的年青人,性格虽然懦弱,却眼光独到见识渊博,遇事果敢。当宋美龄得知他有过一段婚姻的时候,居然暗暗伤心。

  那女人叫古婉仪,是民国要员古应芬先生的养女。

  当然同盟会刚刚改组为国民党,刘纪文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广州,在古应芬手下任方案秘书。日子久了,古先生感其忠厚本性,主动提出将古婉仪许配给他为妻。虽然刘纪文当时还小,本无婚姻之念,但上司加恩师的美意又不能断然回绝,也只好顺其自然。

  古婉仪本是古家的女佣,古先生见她无家可归,人又老实,就收为养女。嫁做人妇之后连夫君刘纪文也留在了古家。一年的时间里刘纪文埋头工作,对这桩旧式婚姻本就并不在意,也没有所谓的真挚的爱。但是婚后不久,古婉仪便一病不起,从此卧床。

  虽无夫妻之恩,但深受儒家浸染的刘纪文还是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端食煎药日夜服伺的活计。古婉仪虽然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在大学问家古应芬身边多年,自己也识文断字出口成诵。每每有些精神,就与刘纪文吟诗作对,日子久了,二人也有了患难之情,感情愈发深厚了。后来古婉仪病情加重,刘纪文更是衣不解带。夫人病故之后又将其葬在广州城外白云山下,每年祭日必定上山祭拜。

  知道了这段往事,宋美龄并不在意,反倒觉得刘纪文大节不亏知情达理是个有情有意的好男人。

  有关古婉仪,她只提过一次。“我会取代她在你心目中的位置吗?“

  这已经是一个少女能说出口的最深情的表白了。

  刘纪文没有回答,只是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些许苦涩。

  

  3.凭什么与孙中山和孔祥熙相比

  离开哈佛之后,二人鸿雁传书,虽然几经波折,却也始终如一的真心相爱。但是大姐宋蔼龄嫁与孔祥熙,二姐宋庆龄也衷情于孙中山,而最小的宋美龄居然把身家押在了一个默默无名的刘纪文身上。这让民国第一望族的宋家几乎无法接受。

  宋子文多次因此事与妹妹吵到不可开交。“虽然孙先生和孔先生也都有过婚姻,可是他们无论名词身份都与你大姐和二姐天衣无缝的合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可是儒家先祖说过的话。刘纪文有什么地方不能和他们相比呢?焉知日后他刘纪文不能超越我两位姐夫成为人中龙凤?论人品,纪文忠厚真诚,论才干,也不在孙孔二位姐夫之下,只是他还年轻,还是个没毕业的学生罢了。假以时日,他经商定不会逊于孔先生,从政也当不逊于孙先生。“

  如此的争辩常让做哥哥的无言以对,他既不能撕破脸与妹妹据理力争,也不能以封建家长的姿态替妹妹决策,常是灰溜溜的败下阵来。

  大姐二姐也来信劝阻,宋美龄的回信简洁明了。“请原谅小妹的选择,二位姐姐将来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法回避的大人物,可是,三妹却甘心平凡,安安静静地过一辈子有什么不好呢?我们本就是普通人。”

  第二次来哈佛已经是半年后了,临走之时,刘纪文说,“我如果就这样回日本的话,也一定读不好书,因为我的心留在了波士顿。“

  分别的话是最苦最痛也是最美最甜的。宋美龄想到了家庭的阻挠,想到分别之后的相思之苦,突然灵机一动。“如果你在回日本之前,我们能订婚的话,那么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胜利。“

  生性有些胆小的刘纪文吓了一跳,他知道宋家在中国的地位和声望,也知道一文不名的自己与宋家的差距,他一直想的是自己功成名就了之后再来堂堂正正地娶到自己的心上人。

  “如果你怕,那么订婚之后,我们就在美国定居,再不回国了。“宋庆龄显然读得懂他的恐惧。

  “好吧,你都不怕,我一介书生,家国俱无,有什么可怕的。“

  那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订婚仪式,地点是曼哈顿中央公园的中国餐馆。仪式不大,刘纪文本就没什么亲戚朋友,宋家长辈则根本不知情,宋子文虽然跳着脚反对,但显然他拿自己的亲妹妹也真的没什么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只是给国内发了份电报告之此事,而是鞭长莫及,家里人再怎样也来不及了。

  仪式很热闹,美国的朋友习惯在这种场合唱赞美诗,而中国朋友们则大声朗诵海涅的诗。戴了订婚戒指的宋美龄一半欢喜一半忧。她深切的知道自己的家庭是怎样的强大的专横,未来他们要面对的,也许是比革命本身更让人惊心动魄的大风大浪。

  

  4. 与蒋先生一唔

  可是,发誓不回中国的宋美龄还是不得不买了去上海的船票。宋父去世了。此时的刘纪文也完成了学业回到国内,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审计局局长。

  而回到国内之后,她与刘纪文的事又被家族内的人轮番轰炸,毕竟只是订婚,只要没有结婚,事情就永远处于动荡和变数之中。这让她心浮气躁力不从心,几次催促刘纪文准备结婚。世外桃源的日子似乎远得摸不着了。

  只是,处理完丧事不久,宋美龄就得到了消息,刘纪文要出国考察。

  犹豫了许久,她给刘纪文写了封信。“国事动荡,做为事业心极强的男人,你虔诚的敬业之精神也正是我欣赏之处,反之,如果儿女情长,那么即便是我们立即结婚,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让你痛苦的在结婚与事业之间左右摇摆,不如成全你的效国之心,毕竟,相思比相见更会少些猜疑和不安。”

  可是,单纯如她,是想不到刘纪文出国背后,除了国事需要,也有私人目的在其中。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当初让她感觉滑稽可笑的蒋介石春风得意成为校长,中国政治体系中再也忽略不了这个小个子的浙江人。次年,孙中山病逝,远离心上人的她更加寂寞。让她最无法忍受的是,本来说好了只出国考察半年的刘纪文又一次次地被国民政府要求延期回国,从俄国开始,一路向西,越走越远。归期无期。

  而宋美龄已经成了快三十岁的老姑娘了。

  1925年秋,她又一次接到了刘纪文的信,“本该归国践约,然顷接广东省政府函,指令继续在海外蹉跎,以期前往欧美各国再行考察。虽有归国相聚之念,无奈世事多变,无以人之主观为转移,相信妹亦与纪文同怀此心,忽躁勿急,他日必将与妹把盏言欢,再温纽约旧好。”

  宋美龄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刘纪文其实已经身在北京了。他刚刚寄出了这封信,就接到了国民政府的函件,要他即刻回国。他和自己的那封信坐同一条船飘洋过海地加到国内,只是,他留在了北京,而信被送往广州。

  让他吃惊的是,回到国内第一个见到的人居然是蒋先生。这让他惊喜若狂又惴惴不安,潜意识里,他感觉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而这大事,似乎又不是什么国家大事。

  果然,已是民国领袖的蒋先生第一句话就是“刘兄,今日相见,我有一私事相求。”

  “蒋先生今日之势,在中国无事不可成功,有什么事需要我一介文人相助呢?”

  “纪文兄,你知道,古之良相,均有贤助。孙先生在世之时,就希望我能有一个贤内助,没有一个真正的好女人在旁支持,男人再勇烈亦无一事可成。孙大总统的成功便是前鉴,他许多的惊险历程,俱是因为身边的宋庆龄女士相佐方化险为夷。我现在虽然也已成亲,但那是只懂乡规村俗的旧式女子,所以孙先生在世之时,就希望我与美龄女士结合,只有她以宋氏之名出来支持我,革命方可成功,那时不仅对我本人,于国于民,都是千秋功绩。纪文兄,你以为如何?”

  刘纪文很想一个嘴巴贴上去。

  他深知以此时蒋先生的实力,自己若是断然拒绝,不仅自己多年求学的知识再无用武之地,从此报国无望,更有可能危及古应芬先生一家,而如此的对手和情敌,自己就算三头六臂亦毫无胜算。

  同年7月,北伐开始,蒋介石任命了一大批北伐军的重要官员,其中任广东省农工厅长的,名叫刘纪文。从此刘纪文又像在日本求学时一样换上了军装,但是出征不久就一病不起。

  他在给宋美龄的信中说,“北伐洪流势不可挡,目下纪文已无暇顾及儿女之情,希妹亦如我之今日,以革命大业为重,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

  信中,他并未提及自己已经病得无法行走。

  

  5. 穿灰色西装的新郎

  1927年,上海大饭店,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堪称盛大。傧相刘纪文是新郎钦点的。在去往婚礼现场的车上,蒋介石拍着刘纪文的手说,“纪文兄,你听说过许淑珍这个名字吗?从前我在上海时就听说过有张乐怡、陆小曼、唐瑛、许淑珍四位女公子,我本以为是坊间虚传,前些日子见到,果然神采飞扬惊若天人。“

  刘纪文不语,只是默默地望向车窗外的梧桐。

  1928年6月2日,同样是上海大饭店,升任南京市市长的刘纪文的订婚仪式由蒋介石主持,同样堪称盛大,已贵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亲赴上海出席。

  按说新郎应该穿白色西装的,刘纪文却执意要裁缝店订做了一套灰色的,秘书说,这颜色不合适订婚时穿,刘纪文突然大怒,“我身为市长,穿什么衣服还要你来指手划脚吗?“吓得秘书惴惴而退。

  刘纪文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哈佛的校园里,他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时,穿的就是灰色的西装。

  那一天,下雨,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开得很欢脱。

  人物小传:

  宋美龄:(1897-2003),海南文昌人,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一生致力于民国革命,多次登上《时代》及《生活》杂志封面,《时代》杂志1937年将她与蒋介石称做当年“风云夫妇”,并在介绍中说,“他是盐商之子,她是《圣经》推销员之女。在西方没有任何一个妇女像蒋介石夫人在中国那样拥有崇高的地位。她和她的丈夫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跃升为古老的中国人民的道德与实质领袖,这项成就已涵盖了一页伟大的历史篇章。”

  刘纪文:(1890-1957),字兆铭,祖籍广东顺德,同盟会会员。历任国民革命军军需处处长、南京特别市市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物考典试委员长等。1949年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