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权谋术:做好这两点,人脉越来越广,资源越来越多

  阅读提示:《曾国藩权谋术》专栏是一个系列,讲述曾国藩如何运用权谋术,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的全过程。建议感兴趣的读者从第一章开始阅读,以全面了解曾国藩权谋术的若干细节和运用方法,从而举一反三,为我所用。

  一个人有没有力量,就看他能调动多少资源。要想调动资源,就必须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从曾国藩的为官权谋来看,如果一个人事事特立独行,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就会遭到他人的排斥,人际关系就会一塌糊涂。

  这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上,都是一个无法违背的规律。一个八面玲珑的人,遇到任何事情总能游刃有余;而一个不会见风使舵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也就无人帮助他了,说不定还会遭人落井下石。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官场上呼风唤雨,与他做事只注重效果,不注重虚名有很大关系。

  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就说得非常清楚:

  人知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远不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其意思是说:人的好名思想,每个人都有、都一样。我有好的名声,别人总有得不到好名声的,对比之下,谁不会有难为之情呢。

  

  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方法,尤其在追名逐利的官场和商场上,喜欢名利双收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你自己有了好名声,而看不起别人,那么,别人就会和你越来越疏远,最终排斥你,抵制你。

  从曾国藩在为官之路上运用的权谋术来看,一个人只要做好这两点,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贵人也会越来越多。

  下面,我们结合曾国藩的为官案例,一一讲解。

  第一点:善于逢场作戏。

  逢场作戏,是贬义词,如果用在官场或者商场上,就是和世俗同流合污了。曾国藩虽然一心想做一个“圣人”,但他也发现,在官场上,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原则,就很难与官场上的人打成一片,有时,他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这一点,从曾国藩在官场上的应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生活虽然简朴,也十分节约,可当时的清朝已经腐朽不堪,官场上吃喝应酬,铺张浪费的事情却是普遍现象。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九月底,曾国藩到苏州视察工作,可是,他到了苏州后,却是天天接受下属的宴请,听戏喝酒。

  从曾国藩当时在苏州写信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在信中说道:

  余于二十八日抵苏后,二十九竟日拜客,夜宴张子青中丞处。三十日在家会客,织造及质堂、眉生、季玉公请戏酒。初一日在恽次山家题主,后接见候补百六十馀人,司道府县公请戏酒。初二日早看操,夜湖南同乡公请戏酒。

  请上级领导看戏喝酒,是当时官场上最流行的模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并未拒绝下属的好意。

  

  官场上的应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很多事情,在严肃的办公室里不好谈,但在饭桌上,则可以畅所欲言,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曾国藩是官居一品的总督,下属自然会竭尽所能地接待他,可如果他一味拒绝,就会显得不近人情,和下属的距离拉远了。但是,这个应酬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一个度:

  {!-- PGC_COLUMN --}

  那就是要让下属尽量降低接待规格,不要给下属增加负担。

  为了逢场作戏,又为了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曾国藩并非对下属的宴请来者不拒,也会“回礼”。

  曾国藩在苏州视察完后,又到了上海,当时正赶上他61岁生日,十月十日,也就是曾国藩生日的前一天,下属官员按照官场惯例,特意给他请了戏班,热闹了一天,并准备第二天为曾国藩正式大肆庆祝。

  曾国藩十分过意不去,虽然竭力推辞,不过还是无法阻挡下属们的热情,无奈,他只好自己出银子请大家吃饭。

  这在《曾国藩家书》中也有相关记载,我们来看原文:

  初十日,各官备音尊为余预祝。十一日又将备音尊正祝。余力辞之,而自备酒面款接各客。内厅抚、提、藩等二席,外厅文武印委等二十席。虽费钱稍多,而免得扰累僚属,此心难安。

  这可以看出来,曾国藩请的人还不少。而这也是曾国藩善于权谋的地方,即使是官场上的应酬,他也并不像很多官员一样,心安理得地接受下属的各种安排,而是自掏腰包,请下属吃饭。

  

  曾国藩这样的行为,不要说在腐败的清朝,即使在今天,很多官员也很难做到。

  顺应潮流,善于逢场作戏而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让自己和大家融洽,也才能让大家看到你的谦恭,更愿意跟随你,替你服务。

  第二点:不要吝啬。

  在官场和商场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很多都带有目的性,面对一些贪婪的人,曾国藩是如何应对的呢?那就是不要吝啬,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办事的官员,更不能盛气凌人。

  太平军被消灭后,按照清朝的财务制度规定,曾国藩需要将历年来的军费支出作一个清单,交给吏部审核,然后再报给皇上给予报销。

  而这就给吏部的办事官员带来了很大好处,如果不给他们好处费,那么,他们就会为难报销的人。

  为此,曾国藩特意让李鸿章打听了一下吏部所要的好处费。吏部办事官员所要的数字,将曾国藩吓了一跳。数年来,曾国藩花费的银子约三千万两,而吏部要的回扣近四十万两之巨。

  当时,曾国藩的俸禄加上养廉银等各项收入,每年也才一万八千多两银子。

  

  曾国藩认为吏部要的回扣太多了,经过不断托人找关系,最终,吏部的办事官员要回扣八万两银子。

  但是,这里发生了一件让曾国藩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由于朝廷念及曾国藩的功劳太大,慈禧太后特恩准免于报销,也就是说,他到底花费了多少银子,朝廷不追究了。

  曾国藩对此十分感恩,也就是说,白白拿给吏部官员的这八万两银子回扣也免了。但这才是曾国藩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他依旧把八万两银子的回扣,文未不少给了吏部的办事官员。

  这样的胸怀,可能放在今天,很多人也不会这样做,朝廷都免于报销了,不给吏部办事官员回扣,也合情合理。况且,曾国藩功高盖主,他即使不给吏部官员一两银子的回扣,谁又能奈何他呢?

  这才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因为他身为两江总督,封疆大吏,和吏部的来往并非一次性买卖,后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吏部为他办理。

  

  如此不吝啬,如此讲信用的行为,也让曾国藩的人脉越来越广,资源、贵人也越来越多,因为谁都愿意帮助他,支持他。

  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能调动的资源越来越多后,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的呢?无论为官还是经商,都是一个做人的过程。随波逐流而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才是曾国藩所说的“与光同尘”的权谋精髓。

  曾国藩的这些权谋术,你了解多少了呢?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