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乡村女性:就业机会结构迎来变化 包容发展需多方合力

  数字时代,女性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关乎全社会文明的高度,也标注着时代进步的刻度。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张立在4月18日召开的“数字木兰”女性发展年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我国妇女健康核心指标实现历史性超越,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各级各类中的男女平等受比例保持平衡,男女受年限差距明显缩小。

  但作为全球拥有最多妇女群体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妇女保障水平仍然存在城乡、区域以及人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女性受到因贫辍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冲击往往相比男性更大、更为弱势,需要更好的鼓励和保障。

  “通过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拓宽女性就业创业选择面、打破女性就业时空约束、降低女性职场歧视与天花板效应、提升女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释放我国人口的性别红利具有重要的带动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数字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江华在会上表示。

  女性就业机会结构迎来巨变

  女性是农村“三留守”群体中唯一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农民群体中,女农民占比高达70%左右,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群体,也是国家和共同富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军。但受限于地方非农就业机会有限等现实情况,乡村女性在个人价值的进一步实现上还面临不少挑战。

  杨江华认为,如何破解县域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模式创新,关乎未来基层社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前途命运。“数字时代,女性就业的机会结构迎来了巨变。”

  90后李阿倩来自陕西清涧,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她在小学时就被父母送至西安求学。大学毕业后,她开过奶茶店、做过采购、干过运营,还做过财务。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像大城市的隐形人”。

  2020年,她随父母回到家乡陕西清涧,在这个常住人口仅11万多人的西部县城做起了训练师。3年多来,她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逐步成长为管理者,收获了很多认可。

  “以前连训练师是啥都不知道”,“回过头看,要从心底感谢自己当初的决定”,李阿倩在会上说。2019年清涧县数字就业中心落地后,截至去年年底,已带动周边永和、子洲、延川、绥德先后落地数字就业中心,吸引超600人在地就业。

  但杨江华同时提醒,数字时代,女性发展也面对很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女性的数字技能与素养,避免新的数字性别鸿沟;另一方面,要不断引导算法科技向善,避免算法对女性盲视与歧视。在未来的算法模型中,要高度重视女性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的招纳,以及算法社会应用评估与伦理审查中增加女性群体的意见反馈。

  数字时代女性发展需多方合力

  随着数字中国进程的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作为乡村“三留守”中的主力人群,乡村女性发展也受到更加多元的影响。

  马雪莲来自甘肃省东乡县,是一名从业12年多的基层妇联干部。她所在的东乡县是个少数民族大县,受地理环境、传统观念、历史因素等影响,偏远农村女孩子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风险仍然突出。

  2019年,马雪莲成为“加油木兰”女性公益项目的理赔联络员,负责通过多种渠道,给被保障的困难女性做项目宣导,协助她们在大病、教育等理赔场景下及时申请理赔。截至去年年底,“加油木兰”累计已为东乡县22万(人次)困难女性投保。

  帮助女性等多元群体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构建友好包容的数字社会,需要多方合力。对此,多位嘉宾提出进一步行动建议。

  张立建议,未来十年,在基础保障议题中要继续关注妇女健康,特别是老年妇女健康、农村教育中的女童教育、社会保障中的男女平等受益等。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裴玮提出,要加大激励措施力度,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企业等各方社会主体深度参与,合力提升女性等群体数字化赋能水平,创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多方参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