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真人真事改编,被称为台版《熔炉》,它绝对诠释了“好电影”一词

  原标题:真人真事改编,被称为台版《熔炉》,它绝对诠释了“好电影”一词

  他们愿意挺身而出的勇气也值得我们所有人给予支持和鼓励,而《无声》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这是根据台湾2011年爆发的台南启聪学校校园集体性侵事件改编而成。

  不过最离谱的是,在案件审理过后的一年多里,该校又被通报了多达30多件的性侵案,且未被通报的可能多达上百件。

  当然《无声》里的人物以及部分情节肯定有杜撰的成分,但当你看过相关报道与专访之后,你会意识到其实导演柯贞年把整起事件都搬到了《无声》上演,像是以她为事件开端的贝贝就是那名最早被爆出来的女学生,她也曾讲过不想让爷爷奶奶担心、觉得把这件事说出口很丢脸。

  就连她也将事情写在联络簿上却不被老师重视、打算去医院动手术好使自己就算被欺负了也不会怀孕等等都成了她剧本里的一部分。

  看着《无声》,那些关于那所学校所发生的事、明明是已经好几年前的事情,仿佛又再次于现实里上演,也许揭开当时受害者与受害者家属的伤口很残忍,可这件事遭揭露后所产生的影响,相信是会对教育环境与性平教育有正面的影响。

  所以《无声》就把镜头和故事聚焦在一所专门为听障青少年设立让他们能有良好学习环境的启聪学校里。

  正如那句电影里说的台词: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相对其他正规学制的封闭,还有学生们只能用手语来沟通表达的限制,让电影《无声》从失聪少年张诚这位转学生的外来角度切入,带着观众看见原本立意良善、帮助特殊学生适应社会的校园中隐藏的骇人真相,激起内心复杂的矛盾情绪,引发后续对于社会体制的反思。

  《无声》在拍摄性侵的过程时,其实已经拍的非常隐晦了,刻意用晃动的镜头,或无对焦的特写画面来快速带过,但依然让人感到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再加上全片并无明显的配乐与音效,仅有肉体挣扎时的碰撞声与衣服摩擦的声响,更让整个性侵的过程显得更加写实逼真。

  这部被称为台湾版的《熔炉》,或许不是今年拍的最好的电影,但《无声》绝对走出了自己的路。超越了聋哑与性侵等强烈主题,成为探索青春惨绿底各种沉默的欲望与恐惧。

  对人性富有洞察,同时锐利与温厚,是部惊艳的好作品。

  以一场“不能说的游戏”开始

  学校里很宁静,但却充斥着诡异氛围。

  天真无邪的学生一起在玩一个游戏,但这个游戏却是不能说的秘密,可是到底为什么不能说,在这个游戏中,什么才是胜利?

  当初张诚看到身边同学都戴有助听器,每个人都用熟练的手语沟通,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但当他目睹校巴所谓的不能说的游戏,原来竟是他心仪的女孩贝贝被学长性侵,最令张诚震惊的是,贝贝告诉他︰“他们只是在玩。”

  这其中有被害人试着用写纸条的方式向老师求救,却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原来一直以来校方并非不知情,而是漠视、隐匿,导致受害者无论是心灵或是肉体都受到严重的伤害,令人气愤又痛心。

  大家口中不能说的游戏只是一种无助的求救讯号,在孤寂的无声世界中,听不见,不代表看不见。电影所做的就是“有声”地指出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面,让观众正视这个沉重的社会议题,希望旁观者能够发声。

  当自己的好朋友对着自己说“一起玩啊”,应该是件要开心的事,但当“一起玩”有了不同的意思,似乎就会令人感到恐惧。

  就像真实事件一样,张诚所撞见的校车最后一排进行的事,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没人知道最早是由谁开始这些“游戏”,是老师还是学生似乎不重要,他们只知道这样的游戏是由前人传下来的,学长姐对自己这样,他们就对学弟妹这样,学弟妹之后再对学学弟妹这样,受害者成了加害者,加害者也曾是受害者,发号施令玩游戏的权力轮流掌握。

  权力就像地位,越高年级拥有越高的权力,唯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不会再成为被玩的对象。

  电影中率众进行游戏的小光就是如此,我们就跟张诚、王大军老师一样,只看见眼前的结果,认定小光就是罪恶源头,却随着调查才惊悟到小光过去也是性侵受害者,曾经的因造成了后来的果,成了肉眼可见的因果轮回,没人有办法打破这轮回。

  或者该说的是,有人试着去揭发、去阻止,但他们都被选择性的忽视,没办法像正常人发出求救讯号,他们被关在与世隔绝的启聪学校里求助无门。

  于是久而久之,干脆关上门放任这轮回不断进行,身为轮回一份子的他们便想理由,说服自己所碰上的与他们对别人做的,不过就是一场跟他们同样特殊的游戏。

  光从剧情设定,怎样想都很容易流于煽情与俗套,但《无声》却从一开始就给出通常会作为高潮的部分,然后一路通过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体察去经营整个故事。

  导演柯贞年曾在媒体采访上说:

  我们或者自以为知道孩子那种就是不想说、怕被孤立、无法加入同行的心境,却难以想像那份恐惧之深不见底,难以知晓其自我认同有多脆弱。关于霸凌与性侵之恶,有人认为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然而很少求解承受与恶行之间近乎绝望的无穷缠绕。

  《无声》尽管看似直接又强烈,却能举重若轻地带这些题目转出各个层次与面向,令人愤怒。

  另外还有名老师只因介入调查,并担任学生在法庭上担任翻译,便遭学校恶意报复,故意给他年度教师评鉴分数超低分,学校高层更曾告诉他“不要查过头损害校誉,要懂得揣摩上意”。

  言下之意就是要他闭嘴,因为对于学校来说比起在意学生,他们更加在意事业。

  《无声》从另一个角度深刻剖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锐导演柯贞年的首部长片《无声》就大胆抓住了这个充满争议性的敏感题材,在片中对体制背后丑陋面做出血淋淋呈现与批判的同时,也直接向观众抛出一系列反思。

  在孤寂的无声世界中,听不见,不代表看不见,贝贝一句“他们只是在玩”,看似轻描淡写,背后却是令人惊悚。

  当看见一件违法或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事情在眼前发生时,如果跟自己没有直接相关,我们会选择视而不见?还是制止他们继续这样的行为?

  相信大家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

  然而如果犯人是身边亲近的人,或者跟自己有着利益关系,刚才选择会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另外我觉得导演有一个创新的就是——擦去字幕,刺激思考。

  预告用擦去的字和消音来营造神秘感,也让悬疑的配乐、背景的雨声更加突出,将电影诡谲的气氛推向最高点。

  比如说“可以玩,不能__”、“教育是一门____的志业”、“一起____我就没事了”、“比起____我比较相信聋人”、“有一次差一点____”等,用挖空的方式刺激观众的思考,你会在这些空格中填进什么字词呢?

  一句话的构成取决于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

  就像片中张诚为了保护贝贝,接受学长小光指使去欺压另一位男孩,此时的张诚到底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他这样的选择究竟是对或错?而有没有可能,现在的加害者小光也曾经是一位受害者?因为过去种种复杂原因而犯下如今的罪行。

  背景强大的另一部《熔炉》

  结合爱情、悬疑、社会写实等元素,广至校园体制、霸凌、家庭教育、聋人与社会连接的问题,小至成长、爱情,电影故事深入浅出,让观众更有共鸣,而片中角色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角色立体一点也不单调。《无声》藉由反派小光去探讨造成这些事件的背后恶性循环,导演如此大胆的选择不禁让我想起近期引发许多玩家反弹的游戏《最后生还者2》。

  所谓事发必有因,人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都是根据过去经验与体会的累积,尽管我们对小光的行为感到愤怒不谅解,但作为一位从小就在启聪学校成长,缺乏性教育与正确性知识的孩子,如果除了把自身童年痛苦转交给别人之外,他内心深处真的有一小部分认为这样行为是“在玩”呢?

  因此,《无声》电影前段选择以校园爱情故事出发,让张诚和女孩贝贝彼此的好感为后续故事做铺垫,不仅给他能够挺身保护心仪女孩的合理动机,也藉由张诚把校车最后一排的游戏告诉由刘冠廷所饰演的大军老师之后,引火上身、成为学长小光欺凌的对象。

  把《无声》这起原本相对单纯的性侵霸凌事件,延伸到除了身陷该沉默或勇敢发声两难挣扎之外,还有受害者、加害者之间变得模糊等其他更复杂难解的多重面向。

  毫无疑问,它就是另一部《熔炉》。

  虽然《无声》那场医院天台戏营造得有些突兀,但不可否认确实也清楚交代小光混乱的内在与自我认同问题,利用善恶二元背后存在的无可奈何给予我们理解的机会。

  由于法律与社会规范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安定,因此我一直都认为比起严惩罪犯,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受害者,并且找到办法去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

  《无声》从校长、学生、辅导员到家庭等各个角度,精准刻画了每位角色内心纠结的复杂情感并花了不少篇幅在探讨为什么校园变为可能造成学生永久伤害与痛苦的犯罪温床?相信都为观众带来许多反思的空间。

  就像是导演在整起事件看似落幕后一片光明中安排一个震撼人心的结局——删减版是给外套特写,而原版则是他将外套盖在同学脸上。

  从2011到现在才过了9年,还记得这起事件的人有多少?而谁又能保证类似事件不会在这个学校,或者社会其他角落再次重演?

  到头来,存在于社会体制上的根本问题并不会因为相关人士被惩处、加害者的观念被导正,或者受害者的伤痛被抚平就能够简单解决,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行动去改变。

  而不是只用一句”小孩子在玩,不用那么紧张”就简单带过,我想这就是柯贞年选择这样的题材,拍摄出《无声》的主要原因。

  看着《无声》最无奈与心碎的,莫过于贝贝坚持回学校上课的原因。

  明明自己多年来遭到不喜欢的侵犯多次,好不容易她曾努力想要传达出去的痛苦被接收到了,有了张诚与王大军老师的帮助,她终于勇敢把经过说出来,更成功让学校被展开调查,为了保护她不只爷爷奶奶不让她去学校,连张诚与王大军都不希望她别再来学校以免被报复。

  但至少她有他们,有他们她就不会是孤单一个人,即便再怎么讨厌学校,这里还是收留她这样特殊的孩子的地方。

  小光他们与这所学校成了她的依靠与归属,比起去到外面成为异类,她宁愿选择继续待在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孩子在的这里。

  “你是不是喜欢翁老师?”“我不要喜欢他,我要恨他!”

  《无声》另一场值得你我思考的戏是,王大军和小光在屋顶上的谈话,看着小光用着手语表达自己对侵犯他多年的翁老师的想法,说实话是有点惊讶到说不出话。

  他从小学开始就被翁老师侵犯,直到现在翁老师退休了还是没放过他,他应该是要恨他的,可是不晓得为什么他会期待见到翁老师,被侵犯的感觉亦从起初的痛苦落泪,到后来能面对监视器画面笑出来。

  “到底自己对翁老师抱持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如此爱恨难明的矛盾情感让他感到痛苦,他不晓得该怎么办,直嚷着自己好像是个变态,他的样子令人心疼。

  看后反思不断

  总是觉得无声的世界比有声的世界要来的精彩。因为耳朵听不到、嘴巴喊不出声音,所以必须更加用力的去表达自己,不论喜怒哀乐。

  而不明白他们感受的我们,只能用与他们同等甚至更大的力气去理解它们的世界。

  从2014年乌克兰导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电影《聋哑部落》到《无声》,讲的都是我们未曾去在意过,可却真实发生过的悲哀与无奈。

  电影最后看似给了观众圆满的结局,然当看着坐在笑车最后一排的宝弟凶狠的望着与其他人打成一片的张诚,当他站起来拿起他的外套走到正在睡觉的同学旁边。

  韩国《熔炉》已经结束,但《无声》的事件仍在重演。

  林柏宏说:有些无声的故事不断在发生,被看见才能真正发声,希望电影里发生的种种能再向正义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也好。曾沛慈表示:很希望你们亲自进戏院看这部片,我相信不管是谁都找的到反思的空间和立场,我们都可能是能改变绝望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杨佑宁则写下:透过电影我们总是正义感爆棚,回到现实我们是不是也选择了无声?

  声音指导郭礼杞说:

  “百分之八十五的声音都重做,因为戴助听器,听到的只是一个声响,是没有方向的。想要用写实的感觉烘托紧张感。”

  而配乐指导卢律铭则说:

  “看到故事的第一个直觉是音乐不能太多,音乐出来的地方必须要像一把刀,刺中要害,我想用人声当作乐器的编制,让戏发挥得更全面。”

  电影里透过声音效果与配乐细腻诠释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配合演员们精湛的表演,着实让观众大赞。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这是《熔炉》中扣人心弦的独白,放在《无声》里也能掷地有声。

  《无声》展现出台湾剧情电影的高制作水平,不仅利用声音和光线呈现整个故事的压迫氛围,几个充满诗意的明亮场景也仿佛代表着人们对于社会黑暗的眼不见为净,完美掌握了温柔与残酷之间的平衡,成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受与共鸣。

  真的很久没见过这种以往多半只会在韩国出现的类型作品,现实真的远比电影还要可怕,《无声》能通过电影唤醒我们对于相关议题的重视,光是这点就相当值得我们肯定。

  还能说什么呢,千言万语,还是希望大家认真去观看这部电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