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活动|【乐见空间】:在线性的系统里,连接另一种可能

  

  

  Intro

  实际上,小到个人的一生,大到世界的历程,不一直是这样吗?让我们憧憬,让我们焦虑,让我们的一些希望失望了,让我们的一些恐惧成真了,也让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美好事物产生了。我觉得我们的行动,我们做什么,我们怎么做,不能够过多依赖我们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这些判断几乎从来都是错的——大势的走向倒不一定跟我们判断的相反,但世界总是提供了很多我们事先没想到的可能性。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

  每一代人都在亲临历史的路口。

  一面是身份政治与价值观的极大撕裂,一面又是生存压力导向的道路选择的同质化。年轻人丧失着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欲望,又因为逃离成本太高而感到焦虑和恐惧。我们似乎掉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的黑洞之中,尚未建立对现代世界的成熟认识,又被更猛烈更迭的现实和观念解构重组。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一切坚固的越发烟消云散,不确定性成了唯一可以被识别的确定。曾经拼命做题,大厂内卷,北上广买房,成为父母鸡娃的流行模板被摇动、被质疑。动荡带来更剧烈的不安全感,也制造了更强大的保守心态。

  当信念摇晃,计划失效,我们该往何处去?又是否存在一个被限定的“正确”或“正常”的人生模板?这始终是一场悬而未决的讨论。

  

  电影《超脱 Detachment》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的师生曾推出一场当代艺术展览,主题为“你正常吗?”,探讨了个体自由与社会价值之间长久弥散的冲突感,在关于正常与否的诸多作品里,充满了矛盾、思索、妥协与疑问。

  其中一个装置,不同观众在便签纸上写下对“你正常吗?”的回答,艺术家马克将它们铺满了一面墙。那些“看似正常”和“不正常的”,那些“被证明的”和“不确定的”,那些“固定的”和“流动的”的内容,仍在叩问当下的我们。

  

  马克 《你正常吗?》

  2023年,我们在乐平空间召集了第一场“非线性人生”的分享会。大家在冥想间里围坐,分享彼此的故事,但试图游离当下的想象不断被拉回现实的焦虑,令我们惊讶的是,许多到来的人并非真正达成了“非线性”的道路,而在“该如何走向非线性人生”上困惑不已,踟蹰不前。

  叛离时代浪潮,遵崇个体自由,时常被看作是天真而危险的动作,但又因为不确定性而充满诱惑,在看似多元的选择中,我们陷入了弗洛姆所谓“自由的眩晕”中,迷失于笔直的康庄大道和没有人走过的无数小路的拷问之间,活动现场相似的茫然的撞击,恰是我们所要应对的今天的一面镜像。

  这些困惑与思索,催生了“一种可能Possibility”项目。我们还在好奇和追问,在躺平、内卷、润走之外,是否还存在第四条道路?当人人都在追问要如何良好生活,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无数种被允许的可能性。

  通过该项目,我们将召集在各行各业中探索新的可能性的“超级个体”。借由空间形态上的开放与共创,举办不同形态、不同主题的分享会,讨论小组,艺术实践等等,通过个体的追问、思考和创作来回应当下的变化与困境,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用连接来达成共识。

  “一种可能Possibility”的标识即是两个开放的逗号的链接,如果句号意味着某种终结,那逗号则象征着一切未完待续。把确凿的句号扭转成开放的逗号,需要持续地尝试和行动,才能在线性的生活中,重新寻觅一种非线性人生的补充可能。

  在人与人真实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才会发现,生活方式与价值意义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模板,也将意识到别处还存在许多可被转化,可被实践的新生的创造力。

  

  群访《非线性人生》

  可能性的展开,不仅仅是心灵意义上的,也需要物质空间的承接。如哲学家巴舍拉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它们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那散落在城市中的公开空间的存在,则是人做梦的行动被显现的一隅。

  选择模糊的中间道路,意味着要被左右两侧的价值轮番打量,既要有游走在“主流”与“非主流”的社会标签之外的勇气,还有抛弃“正常”与”不正常“的自我检讨的决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声音,但探索者时常感觉在孤独前行,在乐见空间所提供的场所,我们得以分享、交流、辩论、打破偏见,拥抱创造,构建共识。空间是敞开的,表达是自由的,开放包容地倾听他人,并欢迎人们付诸行动。

  当我们拥有越多可供腾挪转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越有机会孕育涌动的变革力量。每一种特殊的个体经验,都可能在看似封闭的系统,撕开一条细微的裂缝,会在未来的时日,让新的风吹进来。

  我们期待

  拓宽公共参与的空间,促进人与人真实地接触,搭建平等表达、交流和互动的场景;

  连接与我们有相似价值共识,愿意一起共创,探索不一样的未来可能的超级个体;

  为参与者提供有趣有料的活动,倾听不同的可能,用新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与行动;

  我们期待

  

  过往活动

  

  来自广东的刺纸,夹山改梁X本广大画廊,以及来自东北的manchufeierzi,这几个“组织”的工作重点没有围绕着现行的艺术系统运转,去制作符合艺术标准的艺术品,转为强调相互连接,互利互助。在实践中,作为过程的艺术“态度”比作为结果的艺术“作品”更重要。

  

  方志小说,借用了艺术驻留的方式,却不同于艺术行业的驻留。后者基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流通和收藏机制,而方志小说更侧重艺术与地方的沟通、连接和可持续机制。更多把艺术驻留作为一种开启本地对话的契机,经过协商、策划和组织,艺术家驻留转为公共交流的系列活动。驻留被外化,以此更多地激发在地讨论。

  

  王澈是“行走荒野的策展人,他称自己是“陪伴式策展”——在与艺术家结伴行走的过程中理解他们的思索和创作。为了突破传统画廊与美术馆的空间限制,从六七年前开始,王澈就跟不同的艺术家在不同的地貌上行走,阅读山脉与潮水,跋涉沙漠与森林,艺术表达与策展观念展开了新的意涵。

  

  “端口”是龙星如和贺子珂于2021年初发起的一个关于科技基础设施叙事的长期项目。贵阳市是一座“数字”的城市,近年来因大数据产业政策、数博会和“云上贵州”而名闻,由政策和产业同构的鼎沸之势,架构在以多维贫困与生态脆弱性为人所知的地貌之上,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

  

  《俗神,弃民》是策展人、写作者王欢近年来关于中原地区秘密社会与艺术的跨文化研究项目。中原地区有闲逛者,每逢农历节日,他们集结在广场上,用自身的“文艺创作”引来路人,指点命运,疗愈解惑。他们有圈层、有历史、有分工、有网络、甚至有阶级,但这些信息永远不会出现在主流话语的书写里。

  

  《这货哪来的》是国内首档聚焦小生意人买卖门道和赛博烟火气的纪录片,镜头伸向网页背后的中国,展现本土制造的视觉奇观和手艺情怀,一段影片,一种人生,一个故事、一类,从最市井的小本买卖,窥见“人造万物、货见众生”。

  

  

  漂流舞会是由“最后一支舞”发起的活动。2016年5月,他们在意大利小镇感受到了百人跳舞的乐趣,一直持续到深夜,不感疲惫。回国后,一个一直跳舞的人和一群爱跳舞的人,久而久之有了这么一个邀约。在漂流中遇到场地,遇到人,以人们和场地共同的力量让这场漂流变得浩大有趣,愿舞池里“杂草丛生”。

  

  在把板子镂空后作为模具、或刷或喷黑墨印出字词句点撇捺,在红纸上批量制作春联;也可以用白卡纸做模版,除了字符,也可以是抽象的图案,通过旋转stencil模版、变换刷印颜色和印制底纸来制作不同的海报,甚至可以印在衣服或包包上!这种创作工具能帮助我们迅速又美好地和空间、身体之间发生联系。

  

  

  诗人、音乐人王大卫的咏春拳分享会。诗是?卫全部创作的基础,?卫的诗信息量巨?,在多样的时代背景下,加?了深刻的?学和哲学思考,同时有着对当下年轻?精神世界的关注,以真诚?锋利的个?视?进?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歌创作。

  

  凹凸镜DOC??乐平公益基金会。置于当下,能让我们产生共情,触摸到真实生活人物的纪录片越来越少,看似荒诞故事的背后,是游走在秩序之外“游民”群体的真实人生。正如徐童导演所说:“拍摄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在底层人那里,遇到灭顶之灾,只能靠自身肉搏,却得不到来自社会的援助。”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中国第一个科幻电影节,亚洲唯一一个旗帜鲜明以科幻电影为核心与主题的大型活动平台,以想象力为标准,鼓励更丰富的、更具时代性的、更前瞻的影像艺术探索。科幻电影本身从定义,到呈现,到意义,都在重构,想把我们所发现的、所惊奇的、所兴奋的幻想影像全都分享给你。

  乐见空间

  位于北京东城区板桥南巷7号人民美术印刷厂,成立于1958年。超1000平米占地空间,其中40%为公共区域,可根据活动形态容纳50-100人。在这里,我们打造具有生命力、想象力、实现共益交换的场域,丰富并深化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

  

  

  

  最新活动信息

  将通过本公众号提前发布招募

  欢迎关注我们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及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