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被“电摇”了·该怎么认知孩子们的“社交暗号”?

  据新华社报道

  最近不少正在读小学的孩子

  总喜欢做一个奇怪的动作:

  双腿下蹲,手臂前伸

  高频率地做“拉锯式”晃动

  

  这个举动近来特别火

  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是一种社交语言

  他们称之为“电摇”

  是成为继《孤勇者》后

  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又一现象级行为

  正有成为

  小学生“新型社交暗号”之势

  

  日前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

  发布了十大核心发现

  其中一项数据指出

  年龄19岁以下的短视频用户占比为57.9%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流行

  也因为跟上身边同学“潮流”的想法

  “电摇”渐渐渗透到了学生群体中

  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

  “电摇”动作说不上优美

  甚至显得有些无礼和不雅

  家长和社会又该如何看待?

  一位老师在分享的教育故事中提到:

  近期在班里流行着一种舞蹈动作,孩子们称之为“电摇”。我一开始有些不理解,也没有把这种情况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孩子们之间的新游戏,直到情况愈演愈烈,不断有孩子来跟我说某某对他“电摇”,自己感到很委屈,很受伤。我意识到“电摇”的后果已经超过我最初的想象......

  

  有家长表示

  自己去接学生放学

  看到好多小男孩们

  搞这个夸张动作

  当时自己一脸茫然

  如今知道了

  原来这就是“电摇”

  

  那么,遇到自家娃

  用“电摇”和小伙伴打招呼

  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呵斥制止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越不让我‘摇’,我越‘摇’”

  于是也有家长选择“反其道而行之”

  发现一次

  就让孩子一直重复这套动作

  直到他们自己意识到

  这“暗号”看似有趣

  “比划”时间长了也是苦差事

  

  不过,像这样“以毒攻毒”的做法

  终究还是带着惩罚色彩

  可能让只是“好奇心爆棚”的孩子

  产生负面情绪

  01

  如何更加积极地引导孩子?

  在短视频平台上

  一位小学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见过“电摇”动作的人不少

  但提起这个动作的“起源”

  无论家长、孩子

  多数都是一头雾水

  于是在课堂上

  这位老师坦然地和同学们

  探讨起“电摇”的“发明”和“发展”来

  原来,“电摇”动作的原型

  取自古老的瑞典塔努姆岩刻画

  

  上图中圈出的小人儿

  所做的动作就是“电摇”的雏形

  有外国博主因为觉得有趣

  而为画中人制作了动图

  

  不久,这套动作由动画延伸到了游戏

  某款游戏中

  沉寂的“电摇”动作 突然火了

  以这套动作为基准衍生而出:

  在游戏中击倒敌人后

  发出“电摇”嘲讽

  作为手游重要受众之一的小学生群体

  让带有嘲讽意味的、魔性的动作

  在线下学校里迅速传播

  就这样

  “电摇的历史”被搬上了讲台

  在老师娓娓道来间

  达到了“说破无毒”的效果

  “其实给别人跳那种‘电摇’

  有不少同学可能觉得好玩

  有部分同学是觉得

  ‘我想奚落你一下’

  或是‘我想嘲讽一下你’

  其实这是不文明的”

  在讲解的最后

  老师告诉孩子该如何面对“电摇”

  “自己不要对别人做这样的动作

  如果别人对你做‘电摇’的动作

  你要及时沟通

  如果你的好朋友喜欢做‘电摇’

  你要劝解他一下

  给他讲讲‘电摇’的历史

  ‘电摇’的含义”

  02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社交语言”

  孩子之间的“接头暗号”

  是一种稚嫩的情感表达和社交方式

  “每一代人的学生时代,

  都有属于他们的‘非主流文化’。

  就像现在的‘80后’家长,

  小时候也追星、哈韩哈日一样,

  是成长过程中的时代烙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涂艳国教授说

  涂艳国认为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

  把握好引导孩子的“度”是最重要的

  

  “85后”“90后”熟悉的火星文,也曾是在一代青少年中流行的“社交语言”。

  他们通过执行一种

  大人不太明白的“加密通信”

  来形成不言自明的交流默契

  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身份的认同

  实际上一些搞笑或无伤大雅的社交语言

  如唱歌接龙、比拼街舞

  或许是孩子天真的表现、快乐的表达

  

  有助于他们融入群体

  培养一定的社交能力

  学校和家庭对此不必过分焦虑和盲目干涉

  时间会证明

  某些流行的“梗”或潮流

  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过时

  被新的更好玩的东西所取代

  03

  开诚布公 积极探索 共同快乐

  “家长和老师

  都要开诚布公地与孩子探讨,

  询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

  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和心情,

  并告诉孩子不良社交语言背后的含义,

  使用这些词语或动作的不良影响,

  帮助他认识到文明举止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都应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尊重和引导

  使其多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哪些场合可以做

  哪些场合不可以做

  哪种行为更符合社交礼仪

  更能为他人所接纳

  如果青少年真正明白了

  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

  以及表达的界限

  自然就会遵循基本的行为准则

  举手投足更加得体

  

  “电摇”因为“魔性”而流行

  但孩子们也曾真实地被

  “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

  深深打动、鼓舞

  可见,比起轻易地

  给孩子之间流行的社交语言

  打上“少儿不宜”的“封条”

  真诚地鼓励和引导他们

  尝试探索阳光积极

  充满正能量的“接头暗号”

  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综合自中国教育报、新华每日电讯、现代教育报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现代教育报、包图网、网友评论,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