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丨张成兆:那一年,我战斗在长津湖畔

  

  张成兆(右)回忆起峥嵘岁月

  张成兆,江苏灌云人,1927年10月出生,1945年5月入伍,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尉军衔,原19军57师高炮营营长。曾参加过涟水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曾获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获三级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江苏省军区扬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的一所小院里,芍药怒放,刚种下去的豆角也蓬勃地生长。

  坐在家里,就能感受到庭院里的盎然春意,96岁的张成兆,内心也似有春风吹拂。他不大爱出门,时常在家中回忆往事。然而,有一段岁月,他总是避而不想。

  最近,几位部队干事来访,让他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回忆。在那段回忆中,有艰苦卓绝的战斗,有流血牺牲的战友,有宁死不屈的勇气,有保家卫国的信念。

  那一年,张成兆战斗在朝鲜长津湖畔。

  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

  穿单衣出发,到东北才发棉衣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虎视眈眈,不断入侵中国领空,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当时正在上海崇明岛驻扎的张成兆所在部队接到指示,于1950年10月26日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后来参加了第2次战役、第4次战役。

  确定参加抗美援朝后,张成兆被编入第九兵团26军,在司令员宋时轮的领导下,成了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同时也是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批志愿军。

  “我们是从上海出发的,当时穿的都是单衣。到了东北,准备进朝时,才每人发了一件棉衣,也不厚。到了火车上发帽子,也不是人人都有,就在车厢里扔,谁捡到就算谁的。”张成兆回忆道。

  入朝第二天就参战

  他所在的排伤亡了一半战友

  张成兆的部队是在夜晚到达朝鲜的,第二天才行军两个小时,就参与了黄草岭阻击战。

  当时美军在多架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正在突破重围。美军全是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很快。战士们只有利用美军休息和睡觉的间隙,用腿赶路。张成兆的部队在没有向导、没有翻译、缺少粮食的情况下,还不断遇到敌机轰炸,凭着不太准确的地图,赶到阻击地点时,正好截住一股敌人。冰天雪地中来不及构筑工事,战士们匆忙展开战斗队形,用血肉之躯阻击美军的坦克大炮。当时并没有反坦克武器,战士用生命送来的炸药包在美军的密集火力下无法递送,只有一个个往前冲锋。

  

  一股南逃的敌人进入262团阵地,当敌人进入上坪里张成兆所在营部的阵地时,他们立即发起攻击。此战毙伤俘敌102人,击落敌机3架,击伤敌机2架,击毁敌坦克2辆、汽车1辆,军部为此通令嘉奖了262团。

  “当时我们得到的情报,是美军都在山上驻扎。我们就悄悄摸到山上,等我们到了山上,才发现美军已经下山了,我们又开始从山上往下打,这也有一定的优势。”张成兆回忆道。

  尽管获得了胜利,但志愿军也是伤亡不少,张成兆60多人的排,此役结束后,只剩下30多人了。

  参加长津湖战役

  右脚大拇指被冻坏,右腿被冰柱刺伤

  长津湖战役开始后,26军是第九兵团的总预备队,一开战便发现兵力不足,难以围歼敌人,指挥部便急令26军参战。12月3日,26军奉命南进,当时他们距下碣隅里南独秀峰阻击阵地有70多里,行进的第一梯队就有张成兆所在的262团。

  当时张成兆是排长,全排有60多位战士,天气非常寒冷,达到零下38℃,战士们紧紧裹着棉衣,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还用毛巾把脸部遮挡着。

  一开始,战斗物资输送不够及时,好几天吃不上饭也是正常的。好不容易等到了,也是每人只能分到一点点,战士们都是一口炒面配一口雪,勉强饱腹;也会发一些土豆,可是在严寒中土豆已经冻成了冰疙瘩,根本咬不动。有的战士棉裤破了,丝丝缕缕的,就用布条子重新包扎起来。

  因为美军有大量的飞机,所以战友们白天基本上都要分散隐蔽,在没膝深的大雪中艰难行进,体力消耗很大,冻伤减员增多。战士们休息时,张成兆却不能怠慢,他要不停在阵地上巡视,不停提醒战士们不要睡着,因为气温太低了,可能一睡过去就醒不来了。很多战士还没有参加战斗就冻伤了,张成兆右脚大拇指也被冻伤坏死,右腿也被尖锐的冰柱刺破冻伤留下永久伤疤。有的战士腿冻伤了,就去烤火,其实这是不可行的,一烤火,腿就发紫,整条腿都废了;还有的战士站岗,站了好几个小时不动弹,结束后腿都冻直了,不能走了。

  镇守上甘岭五圣山

  为保证物资运输,顶着轰炸抢修桥梁公路

  战斗是惨烈的,毕竟在军备上志愿军和美军的差距是极大的,志愿军都是凭着一腔热血,顶着敌人的炮火,取得了一场场胜利。

  “那时候年轻,战斗打起来时,就是往上冲。”张成兆说道,“我们的心里已经没有家了,只有国,我们能不能回国回家,根本不重要了。”

  在镇守上甘岭北面五圣山时,张成兆所在的262团坚守这个阵地,美军以两个团的步兵和数十辆坦克及大炮飞机向我军坚守的山头猛烈进攻,接连进行了20多次轮番轰炸,但一次次都被击退。这场战事我方先后杀敌3000余人,却也付出了副团长以下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

  回想起那一段战斗经历,张成兆感叹,当时炮火让整个山头都映成了红色,美军的炸弹日夜不休地落在战壕里,“能够活下来,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在第4次战役中,由于粮食、武器等物资短缺,部队只能由进攻模式转变为战略防御。为保证物资的运输传送,及时支援前线部队,张成兆一班人马顶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抢修桥梁公路。

  那真是在密集的炸弹中修起来的一道道桥梁、一条条道路啊。交通是战争的生命线,看着身边一个个战友牺牲,他没有时间伤痛,在战争中,唯有拼命完成任务,才是对牺牲战友们最好的缅怀。圆满完成任务后,张成兆荣获二等功。

  16岁时参加游击队

  参加过多场战役,涟水战役时大腿被打穿

  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张成兆就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士了。

  1927年10月,张成兆出生于江苏灌云县,由于家庭困苦,他很小便开始在外做工维持家用,还要帮着家里种田务农。

  1943年,年仅16岁的他就加入了当地的游击小组,打击日本鬼子。游击队的枪支不多,子弹也很少,在军备上无法和日军抗衡,所以只能打游击。打游击时,也就是躲在隐蔽的地方,看到日军就打几枪,打完就跑。平时放下枪后,还要回家干农活,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7月,他正式进入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涟水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张成兆回忆,上海战役前后将近1个月时间,当时部队是轮流作战,他所在的队伍打了16天。战斗非常辛苦,战壕里的积水都能齐腰了,但战士们还是不能动,始终站在那里。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张成兆伤痕累累。除了在朝鲜的冻伤,在打涟水战役时,一颗子弹穿过了大腿,让他不得不在老乡家休养了一阵子。等到部队回来,他立刻跟上了部队。在朝鲜战争时,每天天还没有亮,美军的飞机就来轰炸了,一次把营房炸塌了,他是爬出来的,腰部也因此受伤。

  来到扬州颐养天年

  现在生活安逸,一直不愿观看《长津湖》

  1952年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张成兆就跟随部队留在了山东。1955年进入石家庄高级步校学习,在此期间结识了他的夫人并成了家,生育有5个子女。1966年济南军区和兰州军区联合组建工程兵团,因祖国建设需要,他被调往甘肃,带着一家人扎根西北建设西北。上世纪80年代,张成兆来到了位于扬州的兰州离职干部休养所,他也是首批入住的干部。2018年,兰州离职干部休养所合并后成现在的江苏省军区扬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

  

  张成兆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一转眼,30多年过去了。张成兆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干休所的工作人员们对他非常照顾,而且女儿在身边,他的生活非常安逸。干休所为老干部们提供了很多娱乐活动,一年两次带他们去逛景点,还有看电影等。但前两年电影《长津湖》火爆上映时,张成兆却一直不愿观影。或许,在他心中,那段岁月里埋藏着他们不愿回首的伤痛。

  【记者手记】

  在国外,没有家,只有国

  张成兆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事,干休所的领导们之前是知道的,但不是很详细,因为张成兆平时从未主动提起过,而且有人问起时,他也不愿回答。

  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体会战争的残酷。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实在不堪一击。何况还有很多朝夕相处的战友,就牺牲在身边。

  张成兆之前看过战争片《战上海》,那也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战争。看完电影,回到家中,回想起一幕幕往事,他就会想到自己的连长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牺牲的往事。那一晚,张成兆一夜未眠。

  在采访中,张成兆数次热泪盈眶,这也让我们不忍心再问下去。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或许那也代表着所有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心声:“在国外,没有家,只有国”。

  通讯员 郭佳怡 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田文荟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