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南阳志学书院的前世今生

  南阳八一路步行街,一条再熟悉不过的城市街道,曾经在这里穿梭过无数次,今天扒开历史的故纸堆,终于发现这条铺满石矶的小巷,原来隐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旧秘密。

  八一路东段之所以被改造为梅溪街道八一步行街,而不是像八一西路那样成为城市宽敞明亮的大马路,这是历史造成的,因为它是文化故址,因为它是央城之芯,所以人口繁密,狭窄而拥挤。

  

  2008年6月,八一路南阳重化公司改造项目名门华府建筑施工时,人们发现了一批古墓葬。后经南阳市文物考古部门抢救性发掘,共挖掘出45座春秋到汉代墓葬,陪葬坑2座。尤其是发现的1号墓、2号墓38号墓和44号墓(35号墓未发掘),这4座保存较好的春秋晚期的楚国贵族墓,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和精美的玉器等。丰富的随葬器物、精美地制作工艺以及大量的铜器铭文,对研究南阳地区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古代音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八一路上,分布着南阳市六小,南阳市九中,可谓“杏坛花红,林前水朱”,是培养人才摇篮。这里聚集着广阔人气,文化氛围浓厚,一般人始料未及。“志以成学,学以成人”,翻开历史的书页,不难发现,早期的志学书院就发韧于此,值得南阳人追思潜忆。

  

  志学书院由明代南阳知府段坚所建,《明史·列传》中称他:“创志学书院,聚秀民讲说《五经》要义,及濂、洛诸儒遗书。”

  段坚在南阳知府任上做了许多有益之事,比如他在成化八年重建卧龙岗武侯祠,同时又修复了诸葛书院,当年他还把豫山之麓的僧寺改建为豫山书院,明唐藩宗室弟子在此授业。

  明成化十年(1474年),段坚废掉一处尼寺,将寺院用房改建为“志学书院”,同时他写了篇《志学书院记》,其在此记中首先称:“书院,旧梵宇也,在南阳城西百步许。其地十有六亩余,内殿庑及栖息之处,七十楹有奇,垣周若干堵。不知始于何时,而尼僧百数居之。”

  

  尼寺究竟叫什么名字,无从可考,也许南阳县志里会有真实记载,尽管南阳当时已有“十寺八庵”之称。但在那个兴庐废寺的年代,史官是不会把它们的名字写进正史的清册之中的,所以在相关段坚知府的文献记载里,并没有八一路尼寺名称的著述。

  据记载,该尼寺原占地十六亩,总计有七十楹房屋,不知创建于何代,寺内住有僧尼上百人,可见该尼寺较为兴旺。某天,段坚在工作之余跟当地的士绅们说:儒家最讲人伦,这些僧尼也是人,也应当有男女之欲,应该让他们回去嫁娶,以便成人之美,如果不听从的话,就将这些僧尼绳之以法。这些乡绅把段坚的所言传了出去,那些僧尼听到太守说出这样的狠话,果然纷纷离开了该寺。

  

  段坚清退了僧尼之后,对尼寺内的房屋进行了改建,接下来他请人刊刻教学课本及儒家经典,选拔优秀子弟近五百人入校读书。段坚同时在书院内建起一座孔庙,该孔庙制式完备,大成殿内有孔子像及四配十哲像,余外还有乡贤祠,他每年都安排人在这里举办祭孔仪式。

  段坚不讳言志学书院乃是由旧佛堂改造而成,他觉得书院能够传播儒家思想,尤其是他秉持的程朱理学,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所为很值得。他建造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子们的远大志向。

  

  志学书院是南阳明清八大书院之一,同时也是“全省规模较大的八十所书院之一”。清朝末年,朝廷废除科举后,南阳志学书院改名为劝忠学堂,民国时期又改称为南阳西关初级小学,到1952年定名为南阳市第六小学。

  

  如今,六小的后院,在教学新楼与旧楼的夹道里仍处立着一块古碑,其题目是“重建张铁二忠祠碑简介”,写道:

  “此碑为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重建张铁二忠祠后所立。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府程邈于南阳志学书院的讲堂前建二忠祠,纪念唐代将领张巡、明代将领铁铉,后二忠祠因战火洗礼和年久失修逐渐破败。清康熙六十一年,时任南阳知府沈渊令南阳府重建张铁二忠祠,以弘扬二忠的优秀品德,教育后人。”

  石碑乃志学书院旧物,因为风沙之故,该碑也被玻璃罩包裹,内层蒙上了厚灰,完全看不清碑面,此处就是二忠祠的旧址。据说学校正在想办法恢复志学书院的一些建筑,可惜学校占地面积太小,在原址难以扩建。

  

  张巡(709—757),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人,唐朝中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开元末年,他未及而立之年便擢进士第,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县令,复又任真原县令。安史之乱中,他起兵讨贼。以精兵千人奔驰雍丘(今河南杞县),屡破贼将令狐潮之军。又东守宁陵,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太守许远合力大破贼兵。贼将尹子奇率领大军13万南攻睢阳,许远向他告急,他从宁陵率兵3000急驰睢阳,与许合兵共6800人抗敌,先后擒贼将60余人,杀贼兵10余万名。最后终因兵尽粮绝,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他和许远及其部下30余人壮烈牺牲。

  张巡初破尹子奇军,被拜为御史中丞,史称“张中丞”。他以极其微弱的兵力,抗击数10万叛军,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了江淮财赋得以输入中原的重要通道。他慷慨牺牲的英雄事迹,10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热烈歌颂。他遇难后,被追封为邓国公,后人分别在睢阳、杞县、南阳、邓州等地为他建立祠庙,塑像供奉纪念。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回回人后裔 。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监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击退燕王朱棣,在朱棣夺位后被施以磔刑,时年37岁。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在山东各地,有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他为乡土神或城隍爷。河南荥阳、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地铁姓回族都是铁铉后裔。

  

  从二忠祠,到尼姑庵,到志学书院,到劝忠学堂,再到南阳西关初级小学,最后到南阳市第六小学,八一路经历了多少年沧桑巨变,如今终于定型。其间写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无论史否记载,但是,作为大宛后人,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历史,并继承前人的丰功伟绩,开拓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之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