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稳妥妥说着老济宁风情

  

  本报记者 刘帝恩

  山东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运河风流》,以民国时期“济宁三杰”的人生轨迹与情感交织,展现了济宁的乡土风情和文化特色。作为正在追剧的一名观众,剧中叙事走线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在《运河风流》第一集开篇,字幕就显示了故事所处的时间:1912年。在第一集将要结尾的时候,宋鲁生面前是一张火车的照片。通过人物旁白,观众得知,津浦铁路即将开通。对于民国历史略有研究,亦或细心去查阅年度的观众不难得知,津浦铁路全线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工建设,于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筑成通车。

  第一集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字幕介绍和人物对话、道具展示,透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讯息,那就是第一集乃至整个故事讲述的,是1912年以后的故事。

  因为1912年是民国元年,我们就不难得知,这部电视剧所讲述故事年代的大致范围,就是在民国时期——至少故事的核心年代是民国时期。

  这在无形当中给观众画了个“圈”,仿佛编剧和导演是孙悟空,观众是唐僧,孙悟空画一个圈,就是要告诉唐僧“不出圈”才是安全的。经过第一集,我们对于影片的期待,就很自然地放在了民国时期。

  这显然是没有跨时代的剧作,而通常情况下,一旦“跨越”也意味着检视历史重大背景和细节正误的风险,以及制作成本的超大投入。换句话说,这种时线处理,更容易保持影视剧的温情。

  当然了,像《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影视剧,同样没有超长的时间跨度。可以说,编剧和导演选择了一种较为保守和稳妥的时线,然后腾出手来,从容不迫拆解济宁传统文化。

  《运河风流》的叙事节奏,同样保持了一种稳定。而这种稳定之中,也有所侧重和加速。如开头浓墨重彩地讲怀孕的疑云,以及通过风景处理造成的时间流逝。这种处理方式,在中国古典小说和近年来拍摄的影视剧中并不罕见。

  如《水浒传》中,施耐庵写“那雪正下得紧”,或“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看似平平无奇的描写,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却给评“妙绝”两字。

  在我们看来,金圣叹称妙的原因,正是大雪的“紧”代表了一种时间的流逝,且这种流逝是加速的。在《运河风流中》,大运河上的潺潺流水,升起的大网所溅起的水花,也让剧中的叙事节奏得到了提速,看似表面平静,实则吊足了观众胃口。

  第二集的开头,同样是通过字幕,大家得知了另一个主角——“济宁三杰”之一的杨春早。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济宁三杰”的介绍,就像三条细小的暗线,时而独自延展,时而交织在一起。

  这其实是一种多视角的叙事,这种叙事是有处理难度的,走线上的偏差,会造成节奏的混乱。

  《运河风流》中,有群体性的描绘,有人物互动和多元的主题,导演在拍摄时,围绕“济宁三杰”做文章,对于一些杂乱的暗线则一带而过,这样的处理避免了一些潜在的影响,让观众可以全身心投入主人公的故事。

  比如黄子荣一行在船上时的时候,水匪一众从水中高高跃起,画面就转场了——观众当然知道,黄子荣是被水匪给拦了下来。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叙事走线当成一个“安全圈”,但显而易见,这个圈对于观众而言并非坏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