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逆天,又一部变态华语剧刷新下限

  清晨,公园里。

  发现了一只女人的断掌。

  鲜艳的指甲油,充满了嘲弄与悲凉。

  

  废弃的教堂外。

  一位妙龄女子被挂在了十字架上。

  破败不堪的身体,和脖子上垂吊下来的平安符。

  

  仿佛正在发出嗤之以鼻的嘲笑声。

  残忍、变态、自恋。

  到底真凶,是谁——

  

  检察官郭晓其(吴慷仁 饰),江湖人称“龟毛其”。

  只要他经手的案子,所有证据亲自过一遍,所有细节都要逐一挖出来。

  “公园断掌案”就落在了他的手中。

  

  在那个监控极少、侦查技术尚未完善的年代,郭晓其能做的只有反复、仔细地研究这只断掌。

  经过法医检验,断掌拇指脱臼,其痕迹与三年前“田村义”案中被害者的受伤痕迹雷同。

  利用各种不同捆绑器具进行试验后,确定能够让拇指脱臼、产生伤痕的应该为拇指铐。

  

  但三年前的案子,凶手早已抓获入狱,不可能有再度犯案的机会。

  郭晓其只好再次,仔细阅读三年前的卷宗:

  田村义的证词中表示,与被害者江雨萍发生性行为是“两人合意”,因对方威胁索要报酬,才将她杀害。

  

  而根据郭晓其的了解,被害者是绝不可能因为报酬答应对方进行裸照拍摄的。

  带着各种疑点,郭晓其对当时的凶手田村义进行了再度问询。

  过了这么多年,田村义对证词依然熟记于心,对答如流,甚至每一字每一句都一模一样。

  

  而且,他对于拇指铐的使用极其生疏,不像是用过的人。

  

  当年参与办案的警察也表示,他一度认错了自己的埋尸地点。

  

  种种迹象表明,田村义不过只是替罪羊,凶手另有其人?!

  从那时到现在,真凶犯下的罪行,绝不止一次。

  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

  

  当杀人案合并,重新寻找真凶事,郭晓其发现还有几位女孩也都失踪了。

  这些失踪的女孩们,都有着极其类似的经历背景:

  和家人疏离,有着和本职工作、生活不相关的另一面;

  还都曾先后出入过同一家夜店。

  

  经过蹲点勘察,夜店的DJ沈嘉文,被警方锁定为嫌疑人。

  但不管怎么调查,却始终找不到沈嘉文犯罪的证据。

  暴力倾向、淫秽影碟都不能成为指证、逮捕他的理由。

  

  为了进一步了解沈嘉文,郭晓其便到他的家中拜访。

  无意中发现,在沈嘉文出生之前,沈家曾夭折了一个女婴。

  而从那之后,沈嘉文的妈妈把他当成了姐姐的替身,强迫他要以女孩的方式生活……

  

  在这种精神折磨下,对于沈嘉文而言,“姐姐”便是他人生的刽子手。

  发现了蛛丝马迹的郭晓其,不出所料,在沈家后院挖出了一具女尸。

  

  与此同时,被发现杀人事实的沈嘉文连夜窜逃。

  连车带人,堕下悬崖,死了。

  

  本以为凶手死了就能了结案件,却又再度爆发了杀人案。

  头戴面具的凶手还向电视台发去恐吓影片,仿佛向天下宣告自己的杀人杰作……

  人心惶惶的同时,也涌现了新一波向凶手学习的“模仿犯”。

  

  到底沈嘉文真的是杀人凶手吗?

  还是,制造这些恶性案件的真凶另有其人?

  在最后揭开真相的那一刻,恶魔的双眼又将再度睁开。

  

  剧集改编自“日本推理女王”宫部美幸的同名小说,网飞出品。

  《模仿犯》也是宫部美幸的巅峰代表作,创作时间长达5年,涉及多达43个人物,全文共100万字,创纪录地拿下6项大奖,也是年度日本最畅销小说。

  由于涉及人物过多,篇幅过长,想要改编成电视剧、电影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网飞台剧版之前,日剧已经有出现过两版改编,也都反响平平。

  

  而此次的台剧版本,更是相比原作做出了极大的改编,不仅包括人物的背景、身份,还有叙事节奏和悬疑感设置,都与原作大相径庭,口碑也出现了两极分化。

  和我们所熟悉的悬疑剧风格不同的是,《模仿犯》打破了“猜凶手”的悬念设置,几乎是故事刚开始没多久,就揭露了凶手是谁的悬念。

  “明牌”式的叙述方式,便对热衷悬疑的观众来说,体验大打折扣。

  

  但也唯有亮出牌面,故事才有理由继续讲下去。

  在这个故事里,真凶固然会按照预设浮出水面,但那些制造了变态与扭曲的始作俑者,却不曾被发觉。

  剧中用了大量血腥、恐怖、大尺度的画面,还原了凶手虐杀女性的现场:

  她们被剥去衣衫,被铁链捆绑悬吊,被迫跪在摄影机前,讲出自己的恐惧。

  

  大多数的女孩都是单亲家庭,有着不能让家人知道的秘密。

  有的和爷爷看似亲近,但自己偷偷去受洗,害怕自己的信仰被开功德堂的爷爷发现;

  

  有的每天和爸爸吵架,拒绝被爸爸管教,只想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开一间自由的服装店;

  

  还有的女孩做着自己讨厌的银行工作,每天都在等待自己能够真正当上模特赚钱的那一天。

  

  她们无一例外,被打压的同时,都在被迫要求去接受压力,却又都极度渴望被认同。

  凶手便是抓住了这一特征。

  因为凶手自己,也渴望得到认同,希望获得至高无上的关注和追随。

  

  于是他将这些残忍的片段寄到了电视台,以电视台作为媒介,让更多无关的大众参与进这场“猎杀”之中。

  一方面假意通过舆论,给检方压力,点燃大众对公检方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利用舆论影响,转移风向,将自己塑造成一副“为民除害”的伟大形象。

  

  纵然有一部分人,觉得凶手可憎;

  但只要点燃了人们哪怕仅有0.1的邪念,他的舆论传教就获得了成功。

  正如剧名一般,这是一场盛大的“模仿秀”。

  每个人心中的恶,都会在某一瞬间被放大、点燃,差的就是这点燃的一瞬间。

  

  不可否认的,这一次的台剧版也有许多的问题:

  大量的虐女镜头、到处是bug的破案环节,冗长又拖沓的叙事节奏。

  和我们所期待的悬疑篇章不同,多了太多大众所不能理解的桥段和噱头。

  但,如果没有这些噱头的话,你还会注意到这部剧的存在吗?

  

  《模仿犯》的重点根本不在悬疑、推理,而是隐藏在人群中时常被忽略的“恶之心”。

  那些大量的引起不适的虐女镜头,却也与现在的舆论状况相贴合:

  没有大尺度、没有极端虐待情节,又有谁会愿意投去关注呢?

  引起关注的第一步之后,凶手才有机会散播情绪,掀起波澜。

  

  事过情迁后,大众所能记住的,只剩下:

  女性之所以被害都是因为自身不检点,凶手之所以会杀人也都是被家庭、社会所迫。

  没有人在乎真正的恶,流向何处。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讨论的、偏颇的位置,正是助长了“恶”的流动。

  直到剧集最后,被捕的真凶依然在高喊自由与信仰。

  法院的门口,也聚集了无数的崇拜者与拥护者。

  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企图用一己之力获得抵抗的权利。

  殊不知,人人也都成为了加害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