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享家】那些年的生产队长

  “法/治/烟/台”/特/别/推/出

  司·享·家

  周末专栏

  讲述司法行政人自己的故事

  回味经典分享精彩

  构建美好精神家园

  No

  -Number-

  43

  精彩片段1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有人心齐了,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说的是团结的重要性。如果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各家顾各家、各人顾各人,生产队是搞不好的。我就从讲团结、讲大局入手,加强社员的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要过上好日子,多打粮、多分钱,四分五裂是不行的,只有服从领导、努力劳动,做一个新型的人民公社社员,才能把生产队搞好,绝不能互相拆台,那样对谁都不好,而且是没有出路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有的大队把生产队的正队长叫政治队长,副队长是生产队长。而我们梧桐夼大队没有这种叫法。我这个六队的正队长,称六队队长。他们两个副队长,也就是张罗上山,或领着推小车、扎固地等;大帮活儿,如锄地、剜地、拔麦子等,都是队长领着干。多亏了我在干队长之前,样样农活都干了干,虽不是行家里手,但也不外行,耕耧锄耙,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还是在王文亭当六队队长的时候,我还二十岁不到,他就叫我使唤牲口、耕地。因此各样农活儿得心应手,干起来不打怵。不是天桥把式,光说不练。

  上任伊始,还是要做社员的思想工作的,凝聚人心是很有必要的,用东北话说,是必须的。那时候,人们上生产队干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混工分。“分儿,分儿,社员的命根儿”,只要每天出工,不调皮捣蛋、不迟到早退,晚上记上一个工,这一天就过去了,要不怎么能叫“混工分”呢?人们不大关心政治,天塌下来有高个儿的顶着,生产队的好坏与己无关。那时候,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作“包工挣,日工蹭,自留地里不要命”。说的是有些农活可以包工,如刨地,刨多深浅,多大的面积,挣多少工分;往哪里推粪,推一立方尺记多少分。有些农活不能包工,如耕地、锄地,就不能包,只好干日工,也叫基本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赖一般多,工分不多挣、也不少挣。因此就出现“磨洋工”的现象,样子像干,其实不干、少干,“出兵不打仗”,而等队里散了工,就一溜小跑,到了自留地里,脱了衣裳,不要命似地大干一场。

  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人们的思想落后,而是利益直接与不直接的关系。自留地的庄稼好赖,粮食打多打少,全是自己的;而生产队的好坏,到了自己的名下,才有大点儿?对生产队的漠不关心,导致干活儿没有积极性。

  精彩片段2

  办事公道,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得到绝大部分人的拥护,是干好生产队长的先决条件。当然,以身作则,带头实干,才能赢得人心,群众才会听从你的领导,服从你的安排,死心塌地跟你走。

  说起公道正派,我是比较注意的。比如说包工刨地,当队长的完全可以把地分成几块,做好阄,让社员们刨了以后,队长给量量深浅,给他们记上工分,这也叫管理吧。有的生产队就这样做,理所当然,无可厚非。而我觉得社员们在地里干,队长在地头上坐着抽烟儿,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这就有点像旧社会的监工,是地主老财的做法。一个大小伙子,坐在地头上,看着大家刨地,这是一种什么德行?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社员们看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如果这样,后果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我们就和社员一样分,一起刨。到了收工时,再给大家量一量,会计记好账,和最后量完的社员一起回家。这一天,按照自己刨的面积、深浅记分,一分也不多挣。多付出的是个人的那一份干完了,还要检查大家伙儿的刨地质量。因为我们这样带头实干,社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激发出冲天的干劲,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快了生产进度。这是站在那里空喊口号所不能比拟的。

  人就是这样,心情舒畅了,气儿理顺了,就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干劲也就来了。

  说句实话,我当队长的那个时候,从公社到大队的干部,除了抓紧粮食生产,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以外,其他的就不大考虑了,生产队长更是如此。那时候布匹凭票供应,每个人发布票三尺三寸,后来一下子涨到一丈六尺半,人人平等,不多不少,无论多么大的干部,布票发得一般多,这是说穿的。

  要说吃的,生产队长更是和社员们一个样,都是在生产队里分的,会计给你算得清清楚楚。你如果比其他人家多了,群众就会有意见,问你个为什么,无形中也加强了监督。“民不畏贫,只患不公”这句话在那个时代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虽然大家都不富裕,在艰难中度日,但是生产队长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日子再苦也就不觉苦了。这是当好生产队长的基本前提,也是搞好一个生产队的先决条件!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队长的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了。我们梧桐夼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当官儿的跳不到水里,就不能把人家拉到泥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领导一定要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我从上完小的时候就有颈椎病,头转得不合适了脖子就会疼,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尤其是晚上失枕,早晨起来脖子就更转不动了,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不得不找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王亲全给我转一下,才能好受一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坚持上山,在干活中不知什么时候转转合适了,不知不觉又好了,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颈椎病耽误生产队的工作。在我的影响下,六队的社员基本上没有请病假的,做到了出满勤,提高了农活质量,加快了农活进度,为粮食增产打好了基础。

  图书简介

  以上内容出自一本回忆录体裁的自传——《生产队长》,作者王美亭,1950年6月生,山东省招远市人。1993年调招远市司法局工作,历任政工科长、宣教科长等职;2010年7月于司法局退休,著有《岁月沧桑》《雅和居笔记》《西梧桐夼史话》等书。

  读者心得

  生产队,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源于农业合作化中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公社化构建“政社合一”的组织体系。在国营农场中,它是劳动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农村,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权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生产计划,制定增产措施,指定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在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的条件下,有权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处理和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

  生产队作为一种组织,具体存在的时间为1958年至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人民公社解体,绝大多数地区按照生产队辖域直接过渡到村民小组。

  作者以其当生产队长为主线,以亲力亲为作素材,以超乎寻常的回忆,叙写了当年他和社员们战天斗地、摸爬滚打、耕搂耙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年终分配、家长里短、酸甜苦辣等点点滴滴。

  该书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诞生为开篇,详尽地回忆描写了那个历史阶段生产队长的酸甜苦辣、方方面面。全书共二十三章,其土得掉渣的方言、贴天着地的俗语,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其乡土人情、民风民俗、逸闻趣事的融入,章章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儿。有时代共性,有历史印记,是时光镌刻的足韵,读来令人身临其境,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这段历史的独特魅力,前辈们战天斗地、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农业大生产当中,他们那种吃苦耐劳、苦中有乐、昂扬向上的革命斗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本期作者

  招远市司法局

  王璐

  如果你有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欢迎投稿

  转载或原创均可(转载需注明来源)

  投稿专用邮箱:116336460@qq.com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本公众号独家授权发表,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引用须注明出处!未经授权允许擅自转载,我们将保留追究的权利。

  原标题:《【“司”享家】那些年的生产队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