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好书推荐,“悦”读同行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 | 好书推荐,“悦”读同行

  加泰罗尼亚有着美丽的传说

  西班牙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

  勇士乔治战胜恶龙解救了她

  公主回赠勇士一本书

  从此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

  书也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为提高人们对阅读的关注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把每年“圣乔治节”定为世界读书日

  又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旨在推动人们阅读写作

  尊重感谢文化科学巨匠

  保护知识产权 走向阅读社会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

  为让同学们感受阅读乐趣

  培养读书学习的态度和追求

  形成“好读书、读好书”良好氛围

  小萃特地收集部分优秀著作任君选读

  一起来看看吧!

  01

  花冠病毒

  

  推荐人:2022级 生命科学学院 刘雅婷

  推荐理由:

  “20NN,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这句话一定会吸引你翻开这本书的。小说里的燕市,突然爆发了一场毒性极强的病毒的袭击。此病毒被赋予了美丽的名字——花冠病毒,但对人的侵害并没有如它本体那么美丽。女主人公以心理医生的身份,深入疫情肆虐之地观察亲人、战友、百姓。书中肆虐的花冠病毒,给无数人带来恐惧,也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在SARS爆发的亲身经历,让小说里的架空世界更加逼近现实。故事中的内容,也与我们抗击新冠疫情有相似之处。这本小说可以增长我们的医学知识,提高我们调节情绪的能力。

  阅读心得:

  诞生于非典之后,成型于新冠之前。在新冠结束后开始阅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这是一本内部抗疫的回忆录:百姓闭门不出、超市出现抢货风波、死亡数量攀升、医疗人员冲向一线、研制出药物成功抗疫……这本书有着见效极快的特效药的想象,也有无数人为之牺牲的现实,它告诉我们,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个抗疫故事告诉我们——人类是宇宙中及其渺小的一类,是病毒细菌的过客。人类的活动导致冰川融化,沉睡在冰山里的古老病毒与细菌逐渐苏醒,造成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疾病,而我们的免疫系统根本无法抵挡它们猛烈的攻击,只得节节败退。 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灾难中人人都可以为英雄,但我们不能等灾难降临才意识到人类行为的破坏性。只有居安思危,人类才能继续在时间轴上留下更多的痕迹。这本小说将抗疫血淋淋、残酷艰难的经过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让我深感抗疫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如今平安康健的生活。

  02

  心流

  

  推荐人:2022级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锐

  推荐理由:

  这本书能够启发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在生活日渐琐碎、肤浅的当下,我们需要一件工具来自救,把自己拽出浅薄、慌乱的泥潭,在车水马龙之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沉浸感”——而《心流》这本书,是启示我们达到这件事所需要的,不错的工具。

  阅读心得:

  如果有一种心理状态是最接近幸福的,那一定就是“心流”了。在《心流》这本书中,心流被定义为:“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幸福很多时候并非取决于外物,甚至可以说它和外物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如今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那个饥寒交迫、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不复返。但我们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就比当年那些人幸福一大截吗?

  我们依旧会无聊,会因为自己得不到某些价值超出生存的东西而焦虑。

  我们为什么会无聊?是因为我们旺盛的注意力没有投注之所,精神涣散、意识混乱。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概括地说,是“意识中的目标”受到了威胁。

  追求更好的生活当然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为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而失去了生活的幸福,那就得不偿失了。想要长久地生活在幸福中,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学着把它投入到某个活动中、学着改换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并藉此达到心流,也就是幸福。 就像书中所说:“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03

  遥远的向日葵地

  

  推荐人:2022级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张舒曼

  推荐理由:

  总会惊叹于李娟文字的细腻隽永与其中暗涌的生命力,让我联想到粗砺的沙土中生长出的仙人掌开出的艳红的花。于她笔下,辽阔的荒野里每一滴水一棵草甚至一块小石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孤独的、厚重的、等待着的,向日葵在等待着雨露、阳光与土力的恢复,耕种者亦是在等待。沉浸于她的文字,即便未曾在高原荒漠处生活过,思绪也自然地去到了四面舒展却空无一物的大地上,只随呼啸的风声,金黄的花盘一起陷下去。

  我并不认为李娟的文字只有纯粹的美学意义,因她在浑厚的土地里丈量着生命的本身,将平淡无奇的事写得实在令人动容。能在文字里寻找到共鸣,这就已是一本好书了。

  阅读心得:

  当初读完此书记下的词是“孤独”。读完书后,展现在眼前的是孤寂的荒野,即便那有着灿烂金黄的向日葵。可读书过程却总会心一笑,看赛虎、丑丑的玩闹,妈妈的肆意,慢慢亮起灯的外婆。看这本书,就像是熬煮着李娟的生活,我透过水汽知晓了发生的一切,等水汽逐渐消失在空气上方,我又恍惚着脱离出来,看到模糊化的苦难。看完书后,情绪难以抽离,就以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吧。

  “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葵花地金光灿烂、无边喧哗,无数次将我从梦中惊醒,却没有一次惊醒过他的故乡。”

  04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推荐人:2021级 新闻与传播学院 曾崇怡

  推荐理由: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作为“李硕中国史”的开篇之作,讲述了华夏文明的萌生和转型。从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了一千余年。作者李硕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是一本集学术功底、文学讲述、合理想象为一体的好书,值得一读。

  阅读心得:

  当我合上《翦商》时,李硕写的最后一句话,在我脑海中回旋:“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对他来说,写这部书是“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即便对历史的战争、死亡已习以为常,但当他尝试还原人祭杀戮现场,探秘杀人者与被杀者的心理世界,把生命从文字中剥离出来时,依然感到无力承受。这本书以“人祭”这个残忍又神秘的主题、详实的史料和极富感染力的文笔和想象让我重新审视那段在初高中课本里匆匆带过的历史,极为震撼。

  鲜血加上迷雾,对于我来说是历史吸引力的一个要素。 我们探寻真相,想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只有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来路,我们才能走向更明确的未来,哪怕回望之旅颠覆认知。

  05

  聋哑时代

  

  推荐人:2022级 法学院 薛莲

  推荐理由:

  没有哪个夏天比得过那个夏天,那个夏天后的我们,应该再也不会被打败了。《聋哑时代》是双雪涛的自愈之作,他把少年时代的梦与伤痕用泥巴封起来,装进树洞,在记忆里珍藏。“写完那天,已经是夏天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写不了这样的东西,可能我成了另一个人吧,从那时开始,我就要作为另一个人活着。” 当这些东西被他用语言写出来时,那个时代的聋哑失声者也就开了口。这本书是那一代人成长的经历,有喜有忧,有痛苦,也有欢乐,这是一种必然,因为谁都不可能顺顺当当地长大。

  阅读心得:

  双雪涛会给我一种忽远忽近的错觉,他的东北话让我觉得他在跟我唠嗑,喝着酒,东拉西扯,不太开心,但是没有办法。 聋哑时代,是那个下岗的时代,也是无数人正青春的时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大一,也曾在无数个瞬间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回忆起那个夏天,还有闷热的天气,摇曳的树荫。可令人害怕的是,我发誓我会永远记得那个夏天和夏天的人,可是就像是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一样,我越想记住他们,我就越在篡改关于他们的记忆,在脑海里把他们改得面目全非。他们在我的记忆里,彻底消亡。

  这本书像那温刀子割肉,一点点劈开平淡的生活表里,然后残忍地向你展示生活它压力千钧,却又空空如也。

  06

  荒原狼

  

  推荐人:2021级 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思懿

  推荐理由:

  “有谁会在他那生活的废墟上寻找支离破碎的人生意义,忍受看似荒唐之事,过着疯癫的生活,却暗自期望在最后的混沌中会有神灵降临,得到上帝的启示?”

  《荒原狼》是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的长篇小说 。当时的社会处在一种转型和巨变之中,这往往也导致处在社会中的人思想上的异化和精神上的孤苦无依,甚至与时代、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割裂感。 黑塞正是基于此,探讨人生的意义,为信仰缺失、处在痛苦和怀疑之中的人提供一种精神慰藉。而在现代趋向于功绩化的社会里,人们也面临一种精神上的倦怠和现实中无止境的奋斗矛盾冲突的困境,很多人开始询问自己,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奋斗?这本书也许能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阅读心得:

  看《荒原狼》的时候是近几年来最绝望的时候。我正把自己推向思考的极端,反复寻求一种意义和自我认同。麻木、空虚、无力,嫌弃世俗,厌恶自己,在思想上与世界进行无声的抵抗——那种感觉,就是一种痛苦,无法自洽的痛苦。朋友跟我分享了他的观点:“如果要用一种东西来衡量人对自我矛盾接受程度,那就是,倘若一个人对‘自洽’的要求高,那么对矛盾的接受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完全的自洽意味着僵硬死板。试着仅仅寻求生活和精神上的部分自洽,肯定某些客观存在的欲望和抛却某些不切实际的妄念,才容易走出矛盾和痛苦的循环。

  对于我来说,首先就是要接受平庸。平庸的日子其实反而好过,生活的意义靠一点点挣扎的余怒和喜悦的波涛就能拼凑出来。理想也是要有的,但并不需要认为为了理想而斗争必须要达到某种目的。人最终要像哈里一样与自己厌恶的部分和解。 这是荒原狼带给我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找到希望的书。

  07

  沉默的大多数

  

  推荐人:2022级 哲学社会学院 李昶霖

  推荐理由: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本书是王小波先生的一本杂文选,包含了《沉默的大多数》《花剌子模信使》在内的多篇杂文。近代以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又一次大转型。21世纪的前二十二年已经过去,我们所处的社会发生了数不胜数的变化,这样的激烈的动荡和变化,目前并未结束。这本书内杂文多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集子,反映了王小波笔下脑中的对社会的种种思考和批判,且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所以说,这本书其实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他说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暗疾。打开这本集子,我们或感觉这种描述下的世界近乎荒诞,这本书也或正因此能深入人心,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启示与并不明确的指引。

  阅读心得:

  我个人对于王小波的喜欢,在于其不是一个在作品中高呼各种主义的文字创作者, 他的文字以一种独特的“黑色幽默”,诉说着他的经历,在讲述中令人反省与沉思,水到渠成,自然无比。读他的作品,有时也会联想到奥威尔,但王小波的文字透露出的那股未加雕饰,却与奥威尔有别。正如他的爱人李银河所说:“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王小波以“孩子”般纯粹的语言,塑造其自己的思想世界,并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如此慷慨,如此爽快。

  08

  失明症漫记

  

  推荐人:2022级 文学院 吴苏兰

  推荐理由:

  《失明症漫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种奇特的失明症在城市蔓延所引发的一系列荒诞故事:从为了防止进一步传染,将第一批失明者隔离在精神病院,到身处隔离病房的人们经历体面、同情心、羞耻心和尊严的失去后,奋起反抗。这场灾难,只被一个人看见,她成为了盲人的眼睛,是联结盲人与整个人类的桥梁;她也是读者的眼睛,带我们看见失明的世界里隐藏的温情与感动。这本书是一个深刻的人性寓言,也是帮助人们抵御心盲的一剂良药,值得一读。

  阅读心得:

  小说末尾,人们逐渐恢复了视力,失明似乎只是全城的人共同做的一场噩梦。街道上又重新响起鸣笛声,人们不再依靠触摸辨认彼此,而见证这一切的医生的妻子却感慨:“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盲,是在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下,丢失自己的方向,与物理意义上相比,更令人恐惧。我们能做的,是珍视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闪光点,用责任、尊重、怜悯去对抗推诿、冷漠、忽视,在自己不断朝着理想的“人”前进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也能成为“人”。 正如小说的题记中写的: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09

  电影是什么?

  

  推荐人:2022级 文学院 胡佳慧

  推荐理由:

  《电影是什么?》是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安德烈·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其中谈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涉及到“本体论”“现实渐近线”“圣迹心理学”等诸多理论。《电影是什么?》对电影研究的初学者非常友好,尽管有较多理论概念,但书籍内容图文并茂,将电影理论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解释和剖析,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杜庆春副教授的话来说:“巴赞的文字对于影像是一种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恋人絮语。”

  在影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影片来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我们需要《电影是什么?》这样一本书来帮助我们透过表层的视听语言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去与影片背后的表达者实现同频共振。

  阅读心得:

  《电影是什么?》为我开拓了崭新的电影鉴赏视角。

  作为戏剧影视文学入门者,我对一部电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只会通过对情节和演员表现力的观察来进行对电影内核的剖析。也正因如此,我对电影的理解常常与专业电影人相左,有时甚至没有办法明白电影创作者的表达意图。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从理性客观角度对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 多种理论概念的引入和解释带我跳出观众群体的局限性,让我能够通过电影最终呈现的视听效果来倒推出电影的后期制作、相机拍摄过程中的运动逻辑甚至是导演的创作过程等更加多重和丰富的信息。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出一部从前看过的影片当作自我测验。我在这次观影中发现了我从前没有注意到的信息,从而产生了和第一次观影时截然不同的感触和理解,我才发觉自己可能才堪堪窥见电影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也越发享受这样能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进行电影赏析的视听体验。

  10

  自在独行

  ABOUT this NOVEL

  

  推荐人:2022级 文学院 覃佳乐

  推荐理由:

  《自在独行》收录了作者40多年的精选散文作品,书中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玩物、天地、人事等角度展现了贾平凹坚守灵魂的独行,也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孤独的真谛传达给每一位在世上行走着的人。

  你经常感到孤独吗?其实孤独,是生命的常态。它或藏匿在凌晨两点半的朋友圈,或隐于夜晚只被月亮听见的嚎啕。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似乎总是在逃避孤独,寻找群体。独行,似乎成了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

  难道独行就真的如此令人痛苦吗?实则不然。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写道: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的宁静。

  贾平凹正是这样一个深沉的独行者,在这本《自在独行》中,他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看完这本书,或许我们会更明白孤独的真正含义,在生活里能多一份面对独行的从容与潇洒。

  阅读心得:

  “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我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心灵启发就是用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心不会累,也不容易把自己囚死。哪怕每天穿梭在热闹世界里,哪怕内心依然独自孤独着,也不要把自己过得像“我是人间惆怅客”般长吁短叹,毕竟人间还是值得的。

  11

  大地孤独闪光

  

  推荐人:2021级 新闻与传播学院 涂远浩

  推荐理由:

  《南方周末》有一句雄心勃勃的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这句口号很少受到质疑。《南方周末》被誉为中国报业的“黄埔军校”,特稿正是其辉煌事业的主光源,是“读懂中国”不可或缺的方式。新闻从对事实的单纯描述,被深化为对社会的感知、洞察和理解,就像把耳朵紧贴在中国胸口处的肌肤,谛听这个国家轻轻搏动的心跳。

  《大地孤独闪光》是《南方周末》特稿团队的灵魂人物李海鹏的作品集,共收录24篇特稿,足以代表李海鹏本人、《南方周末》乃至整个中国新闻界特稿写作的最高水平。 你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记者如何“追寻湮没的遗踪”,用新闻事件的细针,抽丝剥茧地钻探中国社会深处的真实。

  阅读心得:

  李海鹏在2002年至2009年供职于《南方周末》。2003年,他写出《举重冠军之死》(收录于本书),从此开启了特稿写作的热潮。以李海鹏为代表的南周人,在中文特稿写作的技法尚且朦胧时,树立了至关重要的标杆。2011年,《大地孤独闪光》付梓。第二年,李海鹏力排众议到一个被认为“不可能有前途”的小杂志做主编,“教给他们正确的编辑技术”,领导执行其全新改版。那本杂志叫做《人物》。

  在《大地孤独闪光》里,你能看到一种矫矫不群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在今天的《南方周末》找不到,在今天的《人物》找不到,在如今任何一个媒体都找不到。它既属于李海鹏个人,也属于那个丕变之前的时代,它让现在的所有报道都仿佛落于窠臼。它告诉你,一个记者,可以不止步于揭露事件,而用枝叶扶苏的文字剖析真相;更进一步,还能以一双理性又悲悯的眼睛洞察作为背景的社会。李海鹏的特稿至今罕有其匹,他不会让你失望。

  12

  看见

  

  推荐人:2021级 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华睿

  推荐理由:

  《看见》是关于央视主持人柴静十年成长的个人告白,中国社会变迁。十年央视生涯,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柴静

  阅读心得:

  《看见》看见了中国十年的变迁,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两会、拆迁、留守儿童、家暴、同性恋、环境污染、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药家鑫、卢安克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耳熟能详的大事小事,柴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文字的力量讲了出来。 读完本书,我更深切的读懂了中国,读懂社会,读懂他人,也读懂自己。这个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是一个流淌的过程,人也是。也希望我们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13

  千年一叹

  

  推荐人:2022级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丘林蕊

  推荐理由:

  可能大家与余秋雨先生的初遇都是极富盛名的那本《文化苦旅》。与之相比,《千年一叹》的特点在于它是一本日记体散文。驾车越野四万公里,跨过时间与地理的远山,一一触摸伊斯兰、阿拉伯、印度、古埃及、希伯来等文明的遗迹。

  余秋雨和凤凰卫视团队的行进线路是穿越数个文明古国,可如今那些地区大多充斥着贫困与战乱。读书时,你将站在金字塔与神庙的脚底,扑面而来的恢宏与神圣已无声地诉诸了古老文明的高大,可你却无法了解有关它们的任何内容。衰落的文明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只余僵直的骸骨。 你将在曾经创造文字的地方看见那样多目不识丁的孩子,被无情的战火与饥荒刺痛眼眶。

  在堪称口语化的手记里,在那平实的文字中,你将玩味着“越是抗拒,越是趋同”,你将见证文明的余烬和衰微,于浩大的悲哀中对文化的延续产生新的感慨与思考。

  阅读心得:

  《千年一叹》的书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读这本书时最沉重的感慨。站在中华文化奔流不息的长河之中,即便有过崇尚外来文化的阶段,我们从未经历过本国文化真正式微的至暗时刻。而这本书中那些同样古老的文明,有的在无休止的炮火子弹里湮灭,有的在侵略与同化中被覆盖、遗忘,有的精神尚存、却孤木难支……当跟随余秋雨的脚步踏上那些神庙的遗骸,看见战区那些饥饿瘦弱的儿童,难言的兔死狐悲让我的心情无法平静。

  我也从那夹杂着叹息的字里行间窥探着中国文化的远行,一个古老的文明,要跨越多少时空磨难,才能绵延至今、从不断流。 翻开历史尘埃,仰望中国文化堆积而成的山脉。那本身便是一道雄奇的景观,那本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翻江倒海过后,那些激烈的悲痛与感慨被低缓而厚重的文字慢慢抚平。张口无言,惟留一叹。

  14

  浮生六记

  ABOUT this NOVEL

  

  推荐人:2022级 第一临床医学院 薛郑涵

  推荐理由:

  《浮生六记》是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集,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的悲剧一生。

  原书有六卷,现存前四卷。卷一《闺房记乐》描述了夫妻两人闲居沧浪亭畔时对酌吟诗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卷二《闲情记趣》叙述了作者生活穷困中凭着爱美的心性领略自然真趣的随记,阐发了不同凡俗的美学观;卷三《坎坷记愁》记述了这对伉俪为封建大家庭拆散,爱妻病死他乡、父亲离世、兄弟失和的家庭巨变;卷四《浪游记趣》叙作者游幕作贾,遍历风景名胜记下的各地美丽风光。后两记已佚。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伉俪情深,至死不渝,“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古典文学研究家俞平伯语)。

  作为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它除了记述作者本人的经历见闻外,更多地着墨于夫妻家庭生活和作者与妻子的真挚情感,“继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之后,开创了家庭文学小品之光辉范例”(古典文学研究家陈毓罴语)。

  阅读心得:

  《浮生六记》写日常生活,以情贯串始终。它写亲情,写友情,极写爱情。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以此诗命名文章,也表明了《浮生六记》主要描写对象是“天伦之乐”,侧重夫妻之情。“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历史学家陈寅恪语)。

  沈复与陈芸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选择,他们“两小无嫌”,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兴趣爱好,时常一起赋诗论文,邀游山水。这是建立在爱情之上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沈复将陈芸视作闺中良友,在描写夫妻生活时故意淡化陈芸作为妻子的身份和角色地位,甚至模糊了性别的界限,以至于写下“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而或许正是这样的观念,引起了封建礼教的不满,沈复与陈芸夫妇曾两度遭逐,漂泊无依,艰辛困顿,最终沈复经历爱妻离世与家族巨变后,在出使琉球途中有感而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浮生六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布衣饭菜,可乐终身。沈复与陈芸向往摆脱世俗束缚、率性自适,追求简朴、精神的自在和愉悦,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然而在封建礼教层层压迫的大环境下,无论故事的开头多么和谐美满,都会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夜晚走向无可避免的、悲剧性的结局。

  “芸卿断魂我断肠,百年幽恨事茫茫。若识青冢能宛转,一样流泪数千行。”

  1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推荐人:2022级 哲学社会学院 罗兆懿

  推荐理由:

  在大多数历史著作中,底层百姓往往是小的注脚,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大多畅销的历史读物中也只关注青史有名之人。与这些著作不同,《叫魂》着眼民间,见微知著,从底层百姓身边发生的一桩妖异事件出发,揭示了封建王朝背后的官权和皇权的博弈逻辑。

  阅读心得:

  在清宫剧盛行的那个年代,许多女生大抵都有一个穿越梦,但却忘记了那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叫魂》起笔于普通百姓,真正刻画出在史书背后,最底层的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数百年前如我们般普通的人们的生活。

  书籍是无声的音乐

  是绚丽的彩绘

  是巍峨壮丽的殿堂

  也是一座浓缩了哲思和欢愉的富矿

  书香为伴 “悦”读同行

  从书籍中获得力量

  在文字里寻找方向

  最美人间四月天

  该是书香能致远

  阅读非一日之功

  在枯燥的时光中选一本好书慰藉自我

  小萃陪你一起充实课余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

  制作 | 罗兆懿 薛郑涵

  校对 | 曾崇怡

  审核 | 闫锦楠 张静怡 王尔熹

  主编 | 朱佳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