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文化丨经学家郑玄的廉政思想

  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阚家)人,杰出的经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一统今古文经学,是中国传统学问公认的一座高峰,有“礼是郑学”之称,被誉为一代“经神”。

  

  01.清廉正直,家风传承

  郑玄的九世祖郑宾曾任御史,是当时公正刚直的典范。八世祖郑崇无论是学识文采,还是道德品质,都非常出众。年轻的时候,就担任了一郡的文学史。后郑崇因直言劝谏,惹怒汉哀帝,最后冤死狱中,留下了“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典故。郑玄的祖父、父亲都在乡间务农为生,家境比较贫寒。但受良好家风影响,郑玄从小就一心向学,不慕虚荣。

  郑玄早慧好学,十一二岁时,他跟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做客,期间来了不少亲戚朋友,大都是衣着华丽、高谈阔论,显得非常尊贵。身穿布衣、脚踏草鞋的郑玄独自坐在角落里,默默无闻。她的母亲感到脸上无光,示意郑玄表现一下才华。郑玄则不以为然,他告诉母亲:“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郑玄十八岁为乡间小吏,管赋税与听讼,袁宏在《后汉纪》中,对郑玄有这样的评价:“隐恤孤苦、闾里安之”,可见其廉正。

  02.潜心著述,诲人不倦

  郑玄33岁拜在马融门下,40岁学成返乡。回归故里后,因家贫而“客耕东莱”,以种地为生,同时继续研究学问,并教授门徒,“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后遭党禁,遂闭门教学撰述,注释群经,三礼注(《周礼》《仪礼》《礼记》)就是在这期间写成。唐朝学者孔颖达称颂“礼是郑学”,隋唐礼法的架构主要依赖于郑学。其间还著有《六艺论》《答临孝存周礼难》等。

  《晏子春秋》里有“廉者,政之本也”的说法,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对“廉”有深刻的解析。何为“廉”,郑玄说:“侧边曰廉。”又说:“廉,廉隅也。”可知廉的本义指堂屋的侧边,后来引申为清廉、方正、刚直等义。《周礼》中记载有“六廉”思想,指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郑玄在注释时特别强调,小宰要根据这“六事”评断官吏,同时又“以廉为本”。即为官者既需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且廉是首要的。简言之,主政为官,“廉”字当头。

  58岁时党禁解除,郑玄仍潜心经学,不为官名所动。他多次被当权者征召,但都没有接受。袁绍曾举其为左中郎将,被他婉言辞谢。汉献帝以公车征其为大司农,在家受拜后,并没有去就职……郑玄一生,淡泊名利、学术大成,门生遍地、地位崇高,人们不远万里投至门下,为一时之盛。北海相孔融敬佩他的学问与德行,下令为他一人特设一乡,称作“郑公乡”,辖区主要包括现在的郑公街道,可谓是有史记载的“千年第一乡”。

  03.家书戒子,立德树人

  郑玄七十岁,生了一场大病,预知人生将到终途,便给自己的独子郑益恩写了一封书信,即后世流传的《戒子益恩书》,信中追述平生,交托家事,并对儿子的志向、道德、学业、家政等方面提出殷切嘱托和希望。其中曾谈起他一生的志向:“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他告诫益恩“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要学君子之道,敬慎处世,结交良友,不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菲饮食,薄衣服”,俭约素朴,方是人生正道。行文质朴平淡,饱含深情,尽显睿智豁达和先见之明。清朝刘熙载的《艺概》一书称《戒子益恩书》“雍雍穆穆,隐然涵《诗》、《礼》之气。”此书影响深远,后世的《颜氏家训》与陶渊明的家教等都沾溉其泽。

  在郑玄的影响下,郑氏一门香火鼎盛、才人辈出。他的儿子郑益恩孝顺父母、办事廉正,被孔融举孝廉,后来为救孔融而遇难,可谓“舍生取义”。孙子郑小同颇有郑玄遗风,精通六经,温恭孝友、品行端正、淡泊名利,被太尉举荐,受皇帝赞赏,封为关内侯,后被封为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