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动了!这里将有大动作

  原创团长

  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陆续发布了各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

  截至24日,罗湖、南山、龙岗、盐田、大鹏、光明等区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已挂网。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各区在交通、产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布局,还能把握深圳都市圈发展的最新动向。

  01

  在《深圳市龙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就提到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新举措,这可以说是深圳都市圈发展的最新进展。

  具体包括2点:

  建设以“平湖+观澜+凤岗+清溪+塘厦”为载体的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与龙华共建面向深圳都市圈北部的综合服务中心。

  与惠阳、大亚湾地区形成产业联动、交通紧密、配套齐全的协同发展格局。

  

  要知道,在深圳地铁五期的两轮公示中,先是惠州地铁14号线落空,后又把和东莞有关的两条线砍掉了(深圳10号线东延线和11号线北延线)。

  正因为深圳地铁五期建设跟东莞惠州毫无关系,所以,深圳都市圈建设的热度好像一下子冷掉了。

  但从最新的龙岗国土空间规划来看,深圳都市圈的建设并未止步,反而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说回上面提到的龙岗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具体措施。

  从示意图上看,更加清晰。

  

  北拓这条线,往东莞方向,要建设深莞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囊括区域包括深圳龙岗的平湖、龙华的观澜,以及东莞临深的凤岗、清溪和塘厦。

  在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中,平湖中心和龙华中心携手,定位为面向深圳都市圈北部的综合服务中心。

  往惠州方向东进这条线,在龙岗中心一分为二,一条北上坪地、带动惠州新圩发展,一条继续东进,经坪山中心去往惠阳、大亚湾。

  虽然未提及详细的共建措施,但是深惠产业、交通和配套设施协同发展,是一个确定的方向。

  事实上,在去年4月发布的《深圳市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及了深圳都市圈的建设。

  

  具体表述为:

  西部推动宝安北中心、会展海洋城与东莞滨海湾新区协同发展,形成全面开放的国际门户功能区;

  中部重点推动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片区的科技产业创新协作,推动龙华北中心、平湖中心与东莞凤岗-塘厦地区的产城一体化协调发展,打造集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

  东部优化协调龙岗国际低碳城、坪山高新园、大鹏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等片区与东莞清溪、惠州惠阳、惠州大亚湾等地区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布局,创新居住、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机制,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

  这里,打造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的概念已经出现,而且是作为一种都市圈合作的创新模式来对待。

  对比发现,过去龙华北中心+平湖中心+东莞凤岗-塘厦地区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已经整合为“平湖+观澜+凤岗+清溪+塘厦”为载体的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来源:《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这意味着,在都市圈核心区发展空间相对局促的情况下,深圳都市圈外拓再次发力,形成动线更加清晰合理的发展路径。

  02

  为什么说建设深莞产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是深圳都市圈提速发展的标志?

  据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深圳乃至深圳都市圈的发展,就是不断向北跨过山脉、构建扇形都市圈发展模型的过程。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深圳都市圈两重山体屏障示意图

  2008年,深圳为突破土地资源瓶颈,跨过第一重山脉(塘朗山至田头山),从原关内约280平方公里向关外发展,典型的深圳东中心大运新城与深圳西中心会展新城便是在那时形成;

  同时,原关外的一些制造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区域重要的就业中心,如位于龙岗区坂田的华为公司,位于坪山的比亚迪总部。

  现在,深圳继续向外发展,便从关外发展至莞深之间的第二重山体屏障(由大岭山至银屏山)。

  东莞西南部的长安、虎门,东南部的塘厦、凤岗和清溪,惠州的惠阳均位于第二重山体屏障以内。

  根据《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深圳都市圈要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

  “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两副”即东莞和惠州中心区。

  可以说,位于第二重山体之内的东莞和惠州区域,是深圳都市圈优先发展的刚性区域。

  那么,“平湖+观澜+凤岗+清溪+塘厦”产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又该怎么理解?

  其实,我们可以找到发展对标,即上海的“五大新城”。

  五大新城的“新”,就体现在打破了上海“中心城+郊区”的二元空间模式,环绕上海中心城区打造新的发展空间,把城市从单中心变成多中心。

  

  多中心发展,就意味着新的节点片区,将在产业、公共服务、综合交通等方面集中发力,全面赋能,在主城区外围打造都市圈第一圈层。

  因此,深莞边界之间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可以理解为深圳都市圈的第一圈层支撑节点,在这里推进城市间的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实现都市圈的良性发展,如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

  打铁还要自身硬,龙岗作为东邻坪山,南连罗湖盐田,西接龙华,北靠惠州、东莞的重要区域,在深圳都市圈向外发展的过程中,提速发展是必须的。

  03

  从龙岗最新国土空间规划看,龙岗要建设“一芯两核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格局。

  

  一芯就是龙岗中心所在的“湾东智芯”,两核分为西核、东核。

  西核——高品质建设信息数字核,包含平湖中心、坂雪岗科技城、甘坑新镇三大片区;

  东核——低碳智造核,包括东部高铁新城、宝龙科技城、国际低碳城。

  从图示颜色深浅就可以看出,平湖中心的地位仅此于龙岗中心,西核的定位高于东核。

  很显然,深圳要通过龙岗平湖带动东莞三镇发展,平湖自身的发展水准一定不能落后,所以平湖在龙岗的定位肉眼可见地提升了。

  产业方面,龙岗本身基础不弱,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在中国创新百强区中排名前五。

  

  最新规划显示,龙岗将构建“一核、一廊、 两区、多组团”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科教智慧核心。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核心。

  一廊: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以布澜路-北通道-水官高速、宝龙大道-沙荷路为空间载体,建设全区重要的科技产业走廊。

  两区:坂雪岗科技城创新集中承载区和宝龙科技城集中承载区。

  多组团:平湖中心、云创小镇、甘坑新镇、阿波罗 未来产业城、横岗光学智谷、清林绿谷、 国际低碳城。

  综合交通网络方面,东西布局厦深、深汕、深河三条高速铁路,加强龙岗区城际铁路与粤东北、临深地区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连接,支撑全市建设“轨道上的1小时深圳都市圈” 。

  

  在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上,2035年龙岗区规划新增居住建筑量不低于3940万平方米,在就业集中区增加住房供给,主打产城融合。

  在市级重大文体设施上,龙岗也有不少规划:

  高标准建设深圳科技博览中心、深圳第二音乐厅、深圳第二少儿图书馆等。

  此外,大鹏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显示,将塑造大鹏半岛山林景观风貌,推动山、海、城相连相通。

  

  陆海全方位区域协同:

  推动与香港、惠州、盐田、坪山开展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科技创新、陆海交通等多领域区域合作,构建大鹏湾、大亚湾区域协同发展圈。

  产城海联动空间布局: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在下洞片区、下沙-迭福片区和大亚湾核电片区重点布局。

  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显示,建设大科学装置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核心引擎和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

  

  加强与港澳、广州、东莞等城市创新资源共享共建,共同推动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的转化。

  

  交通方面,依托广深港及赣深高速铁路、深广中轴及深莞增城际铁路、外环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及城市轨道网络,实现30分钟到机场、口岸,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

  区内将有2条高铁(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 2条城际(深莞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2个枢纽(光明城站、科学城站)。

  综上,深圳新一轮城市发展已经提上日程。

  对内,各区加强合作、互相支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共谋大局是主基调,共同支撑深圳构建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开发格局。

  对外,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与港澳、东莞、惠州等地一体化合作,加快深圳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建设,共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这个过程中,深圳都市圈,正从一个概念,逐步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