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旦穿上制服,即变成自己都曾鄙视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一穿上制服,就非常容易陷入制度性愚昧?比如网络上那些身处底层,却整天“欺负”底层人的小区保安,他们和外卖小哥的矛盾,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以及前些年非常出名的城管暴力执法问题,要知道很多城管在入职之前,就是农民,或是从事其他普通职业的人,结果一朝穿上城管的衣服,就成了许多小商贩们的“敌人”。

  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医疗事故。

  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就会惟命是从甚至变本加厉?犹如得了一道圣旨一样。

  著名作家卡夫卡曾经说:

  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一旦穿上制服并被赋予一个角色,那么人就会随着制服变成另一个人,并且扮演的会非常相像。

  较早之前就有心理学家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并试图找出原因,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就是对这种现象研究最深的学者,他曾进行过一场试验来研究此现象,这便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我对这个试验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大学在学习心理学时,心理学老师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来给我们分析讲解其中的“奥妙”,最后为了直观感受,更是找来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放映,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我对于人类这种生物,以及人类的社会分工,都有了不一样的认知,现在把这个试验告诉大家。

  

  1971年夏天,为了研究心理学,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搭建了一个模拟场景——监狱,然后高薪向社会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师范学院学生),让其参与为期十四天的实验。

  津巴多教授将24名志愿者平均分成了甲乙两组(随机分配),每组12人,然后由甲组的12人充当警察角色,乙组的12个人则模拟囚犯。

  而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存在,也知道对方并非真实的警察或是囚犯,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志愿者。津巴多教授有言在先,这些人都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拿到高薪。

  在试验刚开始时,津巴多教授为了让志愿者们更好地进入自己的角色,特地尽可能的模拟真实的监狱环境,甚至还特地找来了“警车”,将“囚犯”押送入监狱之中,交由“警察”监管,然后又让警察为这些犯人搜身,之后更是扒光囚犯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右脚戴脚镣,监禁等等。

  所有的这些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志愿者们努力的适应所扮演的角色。相对来说,扮演囚犯的志愿者最惨,因为他们在模拟监狱中的待遇和真实监狱中一模一样,连名字都不许使用,只能用编号相称,另外也不能自由行动,除了放风时间外,其他时间都要老实待在牢房里。

  而扮演警察的志愿者们,就很轻松了,津巴多教授甚至没有给他们安排任何的“狱警培训”,还可以三班倒工作,每人只需要工作八小时,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按自己的心意来就可以。

  有意思的来了,在第一天晚上,没有任何人指使,看守们自己就在半夜吹起了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目的是验证自己的权威是否已经树立在囚犯志愿者心中,来找寻自己在“监狱”这个小社会中的社会地位,一如老虎来到陌生的山林,总是会杀死大量动物(根本吃不完),其目的不是捕猎吃饭,而是为了确定自己在当地生态位中所处的位置,等确定好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就不会再大肆捕杀其他动物了。

  而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威性,以及维护秩序,看守们又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惩罚犯人(实验者没有教他们),用暴力手段来维护权威,他们惩罚囚犯的时候会命令囚犯做俯卧撑(在真实环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体罚措施),甚至为了增加惩罚力度,他们还骑在囚犯身上。

  

  当试验进行到了第二天,场面就有些失控了,因为囚犯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囚犯身份,受不了狱警的欺压,于是开始联合抗议,还将监狱的小隔断打通,并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

  而等到前来换班的几个狱警进入监狱以后,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的生气,认为囚犯们在没事找事,并且还认为前一轮的看守对囚犯过于仁慈,才使得囚犯们竟然敢造反,于是狱警们就用灭火器喷射囚犯,然后抓住几个囚犯,将其衣服扒掉,之后直接强制将其关入禁闭室当中,还不断的用言语恐吓其他囚犯,试图让所有囚犯都老实听狱警的操控。

  这前后没几天的事,场面就非常糟糕了,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到试验开始的第六天时,所谓的模拟监狱,就变得与真实监狱一般无二了,甚至还因为没有人压制狱警,其行为作风比普通监狱的狱警更加严格恐怖。

  在这几天里,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狱警显示出虐待狂病态人格,而囚犯显示出极端被动和沮丧,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这么轻易地让所有参与者性情大变,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发生的种种让躲在监控室里关注这一切的津巴多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都不敢相信,让人惊呼人类内心的恶,为了避免无可挽回的事情出现,科研人员只能紧急宣布实验停止,将志愿者们全部放了出来。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

  这一实验在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以及广泛讨论,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对心理学的影响力非常大。后来津巴多教授撰书详述此事,将这个现象命名为“路西法效应”。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等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写成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在书中,津巴多教授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小贴士:路西法原本是上帝身边的天使,因为犯下了大错,不得不堕入地狱之中。

  “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也会迅速变成嗜血的狂魔。而类似的知识,其实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仔细想来,著名的“孟母三迁”,说的不就是环境会影响人的这个道理吗?

  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

  

  ▲《路西法效应》内页展示

  人性是脆弱的,一个人到底是善还是恶,影响因素不仅有他的性格、经历、信仰乃至基因,还有社会的情境以及塑造情境的系统化力量,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量,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

  只有知道这个道理,才能更好的生活,如果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则很有可能沦陷其中,而不自知,最终冲破“护栏”从善良倒向恶。

  邪恶在平凡人中存在,也由平凡人来执行,不思考的恶,会让人失去人性的光辉。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等团体,好的环境和制度,会使坏人变好;坏的环境和制度,会使好人作恶。

  在此,向大家诚挚推荐津巴多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是一本剖析复杂人性、探寻“人性恶”背后成因的,绕不开的经典著作。请点击下方商品卡,一键收藏下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