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部署上的失误,看李自成为何丢天下?多尔衮堪称战略奇才

  在明朝末年期间爆发了无数的农民起义而李自成就是众多势力当中最为厉害的一支,其实早年间他是跟随闯王高迎祥一同叛乱的,但自从高迎祥去世以后,最有实力的他就继承了闯王的称号。

  经过了十几年的起义征程,也让他成为了中原作战地区的核心人物,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还将崇祯皇帝逼死在了煤山,明朝也就此覆灭。然而最后建立起新王朝的却不是他。

  

  一、被人们所误解的李自成丢掉天下的原因

  其实人们对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但是实际上有不少都是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认知,所以在说他为什么会失败之前我们也应该先看一下之前我们对他的理解是否也存在这错误的地方

  1、清军实力过于强大

  其实有很多描写明末清初时期的影视剧作品中,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清军都还会被描写得非常强大,甚至用无敌来形容都不夸张。事实上那时候的清军战斗力的确够强,八旗子弟们从小都会经受非常严格的训练,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他们的骑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但是他们也有人数过少的弱点,就算是当时多尔衮倾巢而出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七八万的兵力,就算加上他们留守在沈阳的少数兵力,清军整体作战的人数最多也就只有十万左右。而李自成当时的大顺军,虽然比单兵作战的话要差很多,可那个时候他的军队也正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攻陷北京之后又吸收了大量投降的明军,所以数量也有上百万人了。其中还有不少都是之前和明军作战的骨干人员,作战能力也不差。就算清军的实力再强击败百万大顺军队也非常的困难。

  

  2、大顺军腐败不堪痛失民心

  有不少人都认为李自成的军队攻打进北京城之后就开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才导致失去了民心。而失去了百姓支持的大顺政权肯定是不能继续立足下去,这才最终到了失败,可事实上这也是错误的。

  在大顺军队进入到北京城后,确实有很多皇亲国戚以及朝中大臣都遭到了他们的严刑拷打,并且还有大量的家产被收走。可是对于广大百姓来说,大顺的军队却没有做什么。就算是有个别的人做出了扰乱百姓生活的事情,也并没有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哪怕就是在李自成撤离北京的时候还有不少明朝的官员和百姓都选择跟随他一同离开,可见他并没有失掉民心。

  3、李自成的骄傲情绪导致失败

  其实在攻下北京以后,李自成等一些领袖人物确实是有一些骄傲情绪的,但这其实也是他们对清军的的了解不足,但是他们也很快就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吴三桂原本是投靠了李自成的,但是由于他并没有将吴三桂当回事并且还在北京执行“追赃助饷”运动波及到了吴家,最终才导致吴三桂占据山海关之后又投降了清军。但在这之后大顺的政权还是有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甚至还发起过反攻,因此这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

  4、大顺政权其实是“流寇”

  还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李自成从始至终都只能算是“流寇”从来都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但其实在最后的那几年里,他在河南以及湖北等地是有比较大型的根据地的,并且还有军队驻守。

  并且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李自成一攻占下襄阳就立刻建立了政权,所以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大顺的军队就已经不再是“流寇”了。所以这其实也并不是他会失败的根本原因,反而是他在各地分散了兵力,才会让他在山海关战役中失利。

  

  二、真正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战略部署的失误

  1、逃至西安却没有在山西地区布防

  实际上自从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之后,就带着他仅剩下的残余部队,匆忙地来到北京走了一遍登基的程序,然后仅仅过了一天的时间,他就带着到到处搜刮来的钱财仓皇的逃去了西安。

  但是在他逃跑的路线上山西是一条必经之路,可令他都没有想到的就是,在他着急逃跑的时候,竟然没有对山西任何一个地方做好相关的部署,最后却导致了大量官员投降多尔衮的情况。

  其实当初他在经过山西地区向北京进攻的时候,就曾经在山西遭受过非常顽强的反抗。特别是在代州与周遇吉的一战一打就是十几天,期间大顺军队伤亡惨重,甚至一度打击到了李自成进攻北京的信心。然而在他击败了周遇吉之后,许多当地的官员都相继投降,所以一直到进入北京李自成都是畅通无阻的。

  可由于当时山西地区投降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他干脆就安排这些人依然就任在原来的职位,帮着一起镇守城池。可也就是这样一个错误的安排才导致了后来的一些列问题,在他逃走之后山西所有重要地区都是明朝的那些降将在守着,他们既然能够那么迅速的投降李自成,那么再投一次多尔衮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会失去了对山西的控制,剩下的领土也在他撤退的时候相继失守了。

  

  2、兵力分散无法守住潼关

  其实在李自成退回到西安的时候,多尔衮就已经率领着大军追了上来。那个时候清军一方面由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从南方猛攻,一方面又让自己的弟弟多铎从南方往北进攻潼关。实际上这两支队伍的实力是很悬殊的,多铎的战力要远比阿济格强很多。

  可李自成就是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当时他的手里有两支比较优秀的军队。其中一路就是刘宗敏的主力军,还有一路就是李过的三万人马。可实际出兵应敌的时候李自成没有对对方的两只军队进行分析,而是直接就让手里的两只队伍分头行动。

  实力分散之后阻挡阿济格还很容易,但抵挡多铎就非常难了,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除了失去了西安,两支队伍也被分离无法会合。

  3、放弃荆襄根据地

  最终导致他彻底失败的错误的战略决策就是放弃荆襄根据地,这里其实是他早起开辟出来的根据地。如果要是以此作为大本营的话,或许还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东山再起,但是这个时候他却选择放弃这里,转而去进攻南京城。没有了根据地的他又成为了流寇,没有了任何翻身的资本,最后只能凄惨地死在了九宫山。

  

  三、多尔衮的战略成就

  1、让多铎北上合力围剿大顺部队

  要说李自成失败自然也是和多尔衮在战略上做出的正确选择有很大关系的,而这第一个非常精明的战略决策就是让多铎北上攻打潼关。

  其实多尔衮一开始并不是占据上风的,但是他在战略部署上实在是太优秀了,虽然一开始他手里的兵力并不多,可降将却不在少数,事实上他夺得天下的主力军有大部分都是降将。

  其实调多铎去进攻潼关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只不过当他发现原本的战略似乎不太行时,就立刻做出了调整,而这种反应的速度也是令人感到钦佩的,也正是他的这一决策彻底地改变了战局,要是没有多铎李自成击败阿济格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一旦被他保住了这里那以后就不好办了。

  

  2、和南明若即若离

  事实上在崇祯之后,明朝剩余的皇室逃到了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原本多尔衮是准备灭掉南明的,可是南明却先向多尔衮求和希望他们可以合作共同剿灭李自成等流寇。

  他们还表明事成之后可以两家一起平分天下,多尔衮知道这件事以后索性就将计就计,暂时留着南明。可实际上他并没有点头答应,也没有彻底拒绝,再加上多尔衮成功策反了一部分人,最终让整个南明政权都活在了自己的幻想当中。

  3、不给敌人留有任何机会

  不得不说多尔衮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自从李自成逃逃跑之后,他就一天都没有放弃过对他的追击。一路下来李自成从来都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这让他们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其在战略上的多次决策失误,才最终使得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事实上真正杀了他的不是当地的民兵武装,而是多尔衮的非要置他于死地的决心,导致其内心崩溃。

  

  结语:

  其实要说李自成失去天下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战略上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在一开始的时候,双方的战力还算得上是五五开的。那时候的多尔衮对李自成也多有忌惮。可就是因为李自成在后期一次又一次地在战略决策上做出错误的决定,才会导致自己步一步地走向灭亡。那么多尔衮每次做出的决策就一定都是正确的吗?

  也并不都是,但因为他能够及时地调整战略方式,在关键额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成功地帮助大清打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