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戏太多的人,为什么活得更累?

  

  

  作者: 包法利小姐

  来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01

  为什么别人躺平心安理得,

  你却内耗得厉害?

  你的心里会经常有小人打架吗?

  有时候是两个,有时候是好几个,吵吵嚷嚷,此起彼伏的,

  以至于你经常什么也没干,但还是感觉很累。

  朋友小A就经常这样,前几天她从公司离职,决定好好休息一个月,可是被父母念叨过一次以后,

  她的内心就开始不平静了:“我这样是不是太摆烂显得太无能了,家里人知道又要说我了;”

  “可是我都好久没休息没旅游过了,我又不是机器,休息休息怎么了?”

  “要不我还是赶紧去网上看看工作吧,万一错过好的机会怎么办?

  早知道应该先找好下一家再辞职的,害~”……

  在这样的纠结中,假期早过了一大半,她本意是想放松身心,结果却更累了。

  因为很扎心的一件事是,这些纠结,犹豫,后悔的情绪和念想会不断在脑海里争吵打架,

  很难发泄出去,久而久之精神内耗越来越严重,人也越来越累。

  尤其是在越来越卷的大环境之下,精神内耗也变成了一种四处蔓延的时代症候,

  内外夹击,痛苦加倍,精神内耗何时才能停止?

  

  02

  易内耗体质的两个基本点

  可能有人觉得难以理解:你想干啥就干啥呗?想这么多干什么?

  但人和人真的是不同的,有人心大,躺平可以心安理得;

  可也有很多人就像小A一样有着一种易内耗的体质,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让ta颅内风暴好几天,

  一个小细节都能让ta在自责与忏悔中辗转反侧好几夜。

  好在易内耗体质这种出厂设置有的改,不受内耗之苦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我们继续拿小A来分析:

  在我们内心的争吵中,有两个声音最为突出,一个是自恋小人儿,另一个是代表内在父母的严苛小人儿。

  让小A生气愤怒的是自恋小人儿,审视与批判自己无能的是严苛的内在父母。

  可见,此时她的自恋被拉扯得多么严重,一会儿要炸毛,一会儿又要挨批斗、面壁思过。

  至于“独自咀嚼”和“默默消化”的方式,我想天下内耗人应该都差不多:总是忍不住地复盘这件事——

  “也许我当时那么做/那么说就好了呢”,为此,晚上睡不着,白天做事注意力不集中,

  还会忍不住在社交媒体抒发夹枪带棒又似大彻大悟的心灵感悟……

  综上来看,易内耗体质的两大特征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是内在父母过于严苛,总是会抓住一切机会自我攻击;

  二是采取事后封闭处理的方式独自消化内心纠葛,用老辈人的俗话来说就是“心事多的闷葫芦”。

  

  03

  家庭是难以安顿情绪的“坏容器”

  易内耗体质的形成源于深厚的“历史因素”。

  内在父母通常是真实父母内化的结果,长大后严苛的要求与管教往往是在重复早年原生家庭的养育模式。

  因此,在父母的打压贬低下长大的孩子,一定更容易苛刻地审视和要求自己,也一定更容易情绪内耗。

  父母贬低亲生孩子的情况十分常见,其背后的逻辑究竟为何?

  其实这是大人们弥补自恋缺口的一种惯用方式。他们很有可能也是被贬损着长大的,

  长大后出了社会也难免要遭受羞辱、要各种忍气吞声,经年累月,这些都会成为积攒在心底的创伤,

  因没有合理的疗愈渠道,就任由伤口一直在那里流脓生疮。

  直到有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两者共为一体,

  那么他们就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投射给孩子,而把优质美好的一面通通留给自己。

  所以有些父母就真的很爱“甩锅”,发生任何事情,能指责孩子,绝不承认自己错了。

  当然,孩子在此时就是纯纯的背锅侠。

  起初只觉无辜、委屈,久而久之,父母的声音内化,自己终将成为最善于挑自己刺儿的批判者。

  示弱和求助自然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会激发父母的早年创伤和无能感——

  “我的孩子哎,怎么能连受欺负这种小事都搞不定?不可能!”

  于是他们选择无视孩子的脆弱和困境,一味地令其通过变坚强而达到他们以为的完美。

  这意味着,你弱你反思,内耗力度直接加码。以及,当原生家庭给到孩子的概念是“关系,

  必然充斥着指责与冷漠”时,他对于关系自然是失望、害怕且不信任的,

  便一刀切地与其隔绝开来,能回避则回避,绝不主动麻烦谁。

  第二大“历史原因”,父母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比较欠缺。

  当父母的情绪容易失控时,即使孩子不是“重点打击对象”,也会因近在咫尺而受到波及。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体验:别人吵架,自己心慌。

  我清楚记得,小时候父母吵架,我先是吓得躲到隔壁房间,可心还是跳得突突的,

  根本干不进去别的事情,最后竟然返回“大战现场”劝和去了。

  心慌是正常反应,躲避与劝和都是出于自保的本能。

  生气时的对外攻击从客观上讲本身就是无差别的,所谓“枪炮不长眼睛”,

  谁知道待会儿自己会不会被打成筛子呢?

  父母吵架尤其如此,他们代表着小孩子的庇护伞啊,伞都没了,岂不是要处于风雨飘摇与动荡不定当中?

  面临安全感的丧失,人自然会选择逃或请求停战,但也会因此变得害怕冲突。

  此后为了避免重温这种亲临地震现场般的体验,会尽可能地回避冲突,而不敢正面刚或当场回击。

  而且父母吵架、父母情绪崩溃,孩子就很容易去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父母情绪不稳定也会加剧孩子的自我批判与攻击。

  心理学认为,好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好容器,要尽量给孩子的自恋一个尽情驰骋的宽广疆域,

  而有一些父母则恰恰会让孩子成为那个容器,让他懂事、让他坚强、让他压抑、让他反思、

  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数次默默崩溃又在废墟中踉跄着站起……

  

  04

  让自己快乐,就是对下一代负责

  当然,我相信没有父母是想害自己孩子的,但心理创伤这种东西是一股隐秘不自知的强大暗涌,

  会在不经意的瞬间溢出流向身边人,尤其是权力层级低于自己的人。

  因此如若没有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与渠道,下一代必然是最大受害者,创伤与痛苦将代代传递。

  比如,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母亲婚姻不幸福,却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催女儿结婚?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将自己对于成为异类的恐惧、被社会舆论围攻的恐惧转嫁给了女儿。

  看起来是操碎了心的老母亲,其实是自己处理不了那些由来已久的恐惧与焦虑而希望让女儿承担一部分的懦弱者。

  还是那个理儿,父母没办法修复好自己的创伤,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好的容器”,

  孩子就得反过来去当那个容器,而实际上他们并担不起那个功能。

  最后,伤痛只会向下传递而并不会就此轻易终结。

  说得残酷点,很多父母口中那个讨前世债的孩子,说不定只是在“报现世的仇”。

  所以啊,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直面自己的过往与伤痛,才能真的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

  而对于不幸拥有“易内耗体质”的人来说,看到如上所述的背后根源,便是疗愈的开端。

  在此基础上,去找到一个好容器体验更安全、更有力的人际关系(比如心理咨询),

  可在松动固有人格的同时看到更辽阔、更温暖的世界,终有一天将停止自己在封闭角落里的消耗纠缠。

  但与此同时,也不必急于去纠正和改变自己,很多固有的人格模式听起来是负面的,

  但其实都是曾经帮助自己活下来的一种有效防御方式,

  只不过后来不合时宜了、变成牵绊了,你需要对它们做一些调整。

  调整不必彻底,更无法一蹴而就,事实上,一小步即是大变革。

  那些改不了的部分也无妨,它会作为一种特质存在而让你与众不同。

  比如本文所述的“易内耗体质”也并非一无是处,你会因不定时跳出的“颅内小剧场”而想象力丰富,

  说不定还会成为创作鬼才。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说过,他从小就特别喜欢观察别人,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画出来,

  于是每次面对老师严厉批评的时候他不仅不难受还挺得意,因为老师不知道昨天在画里他死得有多惨。

  颅内小剧场能平衡现实世界的失意,成全所有的不甘心。

  当自我批判少一点、对外界的不信任少一点,“易内耗体质”也能爆发出强大的治愈力。

  总之,能让自己变开心的方法都要用起来,而千万不必一味隐忍、

  令伤痛堆积成山,不然,遭殃的可就不止自己了。

  

  —The end—

  作者:包法利小姐。一个热爱生活的好奇宝宝&一个专注于内部探索的人类研究爱好者。

  预约咨询请添加下方微信

  

  作者简介

  若杉心理创始人

  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停止内耗:过一个不累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理想是: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心理咨询预约

  微信预约:ruoshanxinli

  电话预约:19910780529

  微博@心理咨询师若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