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历史之墨西哥篇(第三期)

  (一)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年—1940年)实施的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墨西哥社会经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为了在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国家政权必须是强有力的、有权威的。在墨西哥革命爆发后的最初十几年中由于地方考迪罗势力的重新崛起,墨西哥曾再度陷入军阀混战的政治危机之中,摆在墨西哥革命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摧毁考迪罗主义政治传统,实现政治现代化,为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此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提出“六年计划”的竞选纲领,得到广泛拥护。1934年7月当选为总统后卡德纳斯依靠工农革命力量在墨西哥进行深入的政治改革,建立起一个新的、与自主型的经济现代化模式相适应的政治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是制度化的、强有力的总统制,一个是职团主义结构的官方党一党民主制。

  (二)制度化的、权力集中的总统制有三个突出的优点:一是总统是通过全民选举产生的,其统治权具有民主的合法性。二是每届总统的任期只能是6年,不得连选连任,避免像迪亚斯(波费里奥·迪亚斯)那样的长期个人独裁制度的复活。三是每次的总统换届选举都是一次高级人才的轮换,都是一次思想、观点的更新,有利于防止思想的僵化。职团主义结构的执政党的建立是墨西哥政治的一大创造,按加里·温尼亚的解释:“职团主义反对公开竞争和政府中立观念,主张由政府做出有意识的努力,以组织和协调公私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承担领导社会的责任,私人经济组织和社会集团则成为政府进行这一工作的工具。各利益集团不是互相竞争,以影响政府官员,而是直接以官员的名义同官员打交道。”具体说就是政府有意识地将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公务人员都动员起来,组织为一些职团机构,如墨西哥劳工联合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全国人民组织联合会等。作为唯一合法的利益集团,吸收进官方党,分别构成官方党的工人部、农民部和人民部,来代表它们所属各行业部门的利益,同时又通过官方党的这三个部使这些利益集团服从国家的控制。这个制度一方面让所有这些民众集团有更多的参政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政府部门,另一方面又使这些民众集团不得不牺牲自己集团的政治独立性,服从政府的领导。

  (三)不仅如此这个制度还给各反对党创造活动的空间,承认政权的合法性,应该有一个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因此每6年官方党总统候选人都有一次巡游全国的竞选活动。墨西哥革命所创造的这个新的、有权威的民众主义政治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各主要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由国家调节和仲裁各生产要素之间关系的独特政治模式。这一模式的成功是此后几十年墨西哥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最重要的原因,保证墨西哥新的现代化战略的贯彻执行。1938年卡德纳斯又进行一系列的以经济为主的改革,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其任内共分配土地2000万公顷,同时设立国家农贷银行帮助农民,鼓励和扶持农民组织合作农场。1937年把为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1938年宣布把属于英、美、荷的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政府在10年内还清它们在墨西哥的资产。修订全国劳工法,把分散的劳工组织合并成墨西哥劳工联合会。1934年12月开始在全国推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扩大和普及教育并专设印第安人事务司,加强印第安人教育事业的发展。1938年3月把执政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容纳工会、农民和其他群众组织参加。

  (四)卡德纳斯改革是一次激进的民族改革,这场改革体现1917年宪法的要求,它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和大地产制,促进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现状得到改善。改革基本上摧毁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民族独立的社会的任务,为墨西哥比较稳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也促进墨西哥经济特别是纺织、食品、家具等轻工业的发展。拉萨罗·卡德纳斯(1895年5月21日—1970年10月19日)因实行社会公平和反对外国资本的改革而闻名于世界,1895年5月21日生于米却肯州乡村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参加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提升为将军。1928—1932年任州长,并一度任内政部长。1930年任国民革命党主席,1933年任国防部长。1934年当选墨西哥总统,在任期间领导卡德纳斯改革,包括1938年4月将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1940年12月1日任满卸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国防部长,1955年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副主席等职,积极投身和平事业,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他反对美国在墨西哥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后来支持卡斯特罗政权,1970年10月19日病逝。

  (一)拉萨罗·卡德纳斯·德尔·里奥(1895年5月21日-1970年10月19日)是墨西哥政治家、军人,墨西哥总统(1934年12月1日-1940年11月30日),墨西哥民族民主运动的杰出领导人。1895年5月21日拉萨罗·卡德纳斯·德尔·里奥出生于墨西哥合众国米却肯州希基尔潘市的一个从事纺织业的贫寒家庭,是印欧混血种人。卡德纳斯14岁小学毕业,因家中无钱供他升学,只得在印刷厂当学徒。他自幼聪慧,当排字工时仍不忘读书。1910年墨西哥爆发反对波菲里奥·迪亚斯独裁的革命运动(墨西哥革命),1913年7月卡德纳斯离家参加革命军,成为吉列尔莫·加西亚·阿拉贡将军的手下。1914年底卡德纳斯转入普卢塔科·埃利亚斯·卡列斯将军麾下,忠于革命的他自少校、中校一路晋升为上校。1920年卡德纳斯跟随阿尔瓦罗·奥布雷贡将军推翻贝努斯蒂亚诺·卡兰萨政府,随后奥布雷贡当选总统。同年卡德纳斯晋升为准将,任米却肯州驻军司令,短暂在该州任三个月的临时州长。墨西哥制订1917年宪法后引发外国势力和教会、军队的不满,1923年12月6日阿道弗·德拉·韦尔塔发起叛乱,一时声势浩大。在危急关头卡德纳斯和埃里贝尔托·哈腊将军坚定地支持奥布雷贡政府,对叛乱的平息起到重要作用。墨西哥1917年宪法是墨西哥立法会议于1917年通过的墨西哥历史上第—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在墨西哥民主势力的推动下卡兰萨政府从1916年11月21日就开始召集立法会议,从书宪法文本的拟订。1917年1月31日立法会议通过新宪法,并于2月5日在克雷塔罗予以公布。宪法共有8章136条,后经多次修改,至今仍继续生效。

  

  (二)宪法的主要内容为:实行普选制;规定一切土地、矿山、油田、森林、河流归国家所有,私人只有开发和使用的权利;规定墨西哥的资源均属本国公民,外国入不得占有;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六天;限定最低工资额,要求劳资纠纷提交仲裁解决;实行土地改革,割裂大地产并分给无地的农民;实行住宅改革;限制教会和寺院的财产和权力等等。该宪法有利于解决一些与工农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反映激进的社会观点和进步的民族主义思想,公布后立即成为《新墨西哥宪章》。这部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宪法是墨西哥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墨西哥1910至191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通过宣告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但是其目的在于巩固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它所规定的改革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未能从根本解决农民的上地问题。1928年卡德纳斯因在反教权主义的内战中立功,晋升为少将,被选为米却肯州州长。卡德纳斯任州长期间颁布“分配空闲土地法令”,将大庄园荒芜闲置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通过组织“村社”来促进和发展合作化,办理“乡农信贷”,成立农民协会,对工人时州政府规定最低工资。1932年颁布法令:如厂主破坏“劳动法”时其工厂企业应予以没收,转归工人集体所有。在卡德纳斯支持下成立“米却肯革命劳工职合会”,州政府大办兴办学校,推行“合作社制教育”,并在州府莫雷利亚建立男女合校的“国立学校”,文化教育经费占州财政预算的47%。州政府实行廉政,严厉清除贪污腐败分子。对社会上的游手好闲者,州政府进行管教,对阻挡和破坏改革者时州政府绳之以法。

  

  (三)这些改革措施不但得到本州人民的拥护,而且为墨西哥全国人民所赞赏,这也是后来卡德纳斯能竞选总统胜利的重要原因。1930年卡德纳斯任墨西哥国民革命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0至1932年他担任帕斯夸尔·奥尔蒂斯·鲁维奥政府的内政部长;1932年至1934年又任阿韦拉多·罗德里格斯政府中的国防部长,是国民革命党和护宪派的左翼。他虽然与通过国民革命党长期控制政府的卡列斯将军政见相悖,但在当时未正面、公开反对卡列斯。1933年12月国民革命党在克雷塔罗城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宪法规定的总统选举,并提名卡德纳斯为总统候选人。[经济大萧条席卷墨西哥后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人民群众运动的高涨使执政的资产阶级感到必须认真实施1917年宪法的原则,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以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卡德纳斯曾一度支持军队改革,所以当有关方面提出推举他为总统时农民和工人立即予以积极响应。1934年卡德纳斯参加墨西哥总统竞选,他周游墨西哥全国28个州,总行程达1.8万英里,足迹遍及大中小城市和印第安农村、矿区和小镇。卡德纳斯还经常骑驴拜访小村庄,诚恳地听取民众的谈话,接受工人、农民要求民主、土改、资源国有化委托书。竞选活动和后来的出访巡视都为卡德纳斯了解时局提供第一手材料,随后卡德纳斯提出“六年计划”(1934年-1940年)的竞选纲领,承诺其执政期内将与前任有很大的改变。

  (三)他向工人群众说:“无产阶级有权推翻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政府。”向印第安农民说:“总统府的大门将永远向工农开着。”卡德纳斯积极主张维护国家独立,反对帝国主义。政教分离,实行土改,改善工农生活,这使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当年举行的墨西哥总统大选中共有4位候选人参加,卡德纳斯获得226.8567万张选票,占到总票数的98%。7月1日他当选为总统,12月1日卡德纳斯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向人民承诺:“你们选举我作总统,我一定要成为你们的总统!”这是对幕后的实权人物卡列斯的挑战,也意味着他不再做卡列斯的傀儡,而要按1917年宪法原则实行进一步改革。卡列斯原来只把卡德纳斯当作自己的工具,处处牵制。卡德纳斯要贯彻自己的主张就坚决同卡列斯斗争,首先卡德纳斯采取有效的措施,抓住被卡列斯所控制的军队。他先是向重要的卫戍部队中输送下级军官,继而输送中级军官,他在卫戍部队中地位巩固后就着手撤换那些忠于卡列斯的将校。与此同时卡德纳斯把轻武器发给工人、农民组织,以便一旦发生冲突时他们能够以武力来支持政府。国民革命党内右派和激进派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到1935年底卡列斯密谋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推翻卡德纳斯。卡德纳斯采取断然措施改组政府,清除政府中的一些卡列斯的死党。12月22日墨西哥城十几万人在总统府前举行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要求把阴谋政变的罪魁祸首卡列斯送交法庭审判。卡德纳斯得到群众的强大支持,采取果断措施,在1936年4月10日把卡列斯塞进一架飞机,放逐到美国的得克萨斯州。

  

  (四)随后卡德纳斯进一步在中央和各州政府中清洗卡列斯分子,并下令解散猖狂一时的军事法西斯组织“金衫党”,这样一来盘踞墨西哥政权10年之久的卡列斯集团和右派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这为进一步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扫清道路。1935年12月卡德纳斯在讲演中对蒙特雷工业家协会在“拥护卡德纳斯”、“反对共产主义”口号下的示威表示异议,他宣布不能在“反共产主义”口号下镇压工人运动,工厂主应遵守宪法和法律。1938年春卡德纳斯坚决镇压前农业部长、墨西哥革命党右翼首领赛迪里奥将军发动的叛乱,因此卡德纳斯的改革是在不断反对反宪、反动势力的斗争中进行的。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巩固以革命党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统治,卡德纳斯推出一系列带有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特点的改革措施。民众主义是对近、现代社会兴起的部分思想的总结,与精英主义相对而生,当前没有确切的定义与宗旨。民众主义强调以民众为社会主体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资源分配,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精英主义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精英主义认为一些特定阶级的成员或是特定人群,由于其在心智、社会地位或是财政资源上的优势,应当被视为精英。这些精英的观点应当被更加重视,这些精英的观点及行为更可能对社会有建设性作用,这些精英超群的能力或智慧令他们尤其适合于治理。1936年卡德纳斯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同年他宣布工厂主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反对成立为企业主服务的“白色工会”,不愿在“反共产主义”口号下镇压工人运动。

  (五)由外资修筑的铁路一直是为外国资本的利益服务的,墨西哥政府要使用铁路运输不仅要交纳高额的运费,而且受到种种刁难。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经济萧条、竞争加剧,铁路工人的处境更加艰难,罢工频繁。在此情况下的1937年6月27日卡德纳斯政府根据铁路工人的要求宣布将铁路收归国有的命令,把由外资控制的铁路交给墨西哥铁路工会管理。1938年3月18日在外国石油公司拒绝接受罢工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又不服从最高法院判决的情况下卡德纳斯宣布征用外国石油公司的法令,将在墨西哥的英、美、荷等国17家垄断企业收归国有,涉及的资产总额约为4亿美元。消息传出后墨西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从主教到国立大学的学生,全墨西哥人都捍卫民族大业,赞同总统的爱国之举,并且也许是第一次对他个人的英雄气慨表示敬佩。人们载歌载舞拥上街头,举行各种方式的庆祝活动,不少人拿出家中珍藏的积蓄、妇女们献出自己心爱的首饰购买债券,支援国家作为对外资的赔偿费用。工人们更是群情激昂,他们保证要管好已属于自己的企业,决不能停产,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还要有所发展,以显示自己的民族尊严。经过多次谈判后美国与墨西哥于1941年11月达成协议,墨西哥在未来的14年中赔偿石油公司4000万美元,美国则被迫承认墨西哥政府国有化的权利,并许诺增加进口白银的数量和进行新的合作,由此卡德纳斯实现墨西哥石油的国有化。

  

  (六)卡德纳斯于1940年11月30日总统任期届满后,遵照此前仅担任一届总统的承诺而正式卸任。卸任之后卡德纳斯仍致力于国务活动,1941年他被继任总统曼努埃尔·阿维拉·卡马乔任命为太平洋岸防区司令,防备“轴心国”阵营的侵略,1942年至1945年又受命出任国防部长。曼努埃尔·阿维拉·卡马乔(1897年4月24日―1955年10月13日)是墨西哥军人、政治家、总统,1897年4月24日生于普埃布拉州特西尤兰。1915年加入卡兰萨的军队,任陆军中尉,很快逐级晋升,最后晋升为上将。由于具备出色的管理才能,阿贝拉尔多·卢汉·罗德里格斯总统1932年任命他为陆海军部长,1937-40年在拉萨罗·卡德纳斯总统为首的政府担任国防部长。1940年由执政的墨西哥革命党提名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一直任职到1946年。在其任期内他与天主教会和解,推行温和的对内政策,增设学校和医院,倡议制定社会安全法,支持有限的社会改革。他与美国和解,使两国长期争持的石油财产问题解决。1942年墨西哥站在同盟国一方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日宣战,甚至派飞行员前往太平洋服役。1946年隐退,但仍是国家的重要人物。1947年5月卡德纳斯担任墨西哥特帕尔卡特佩克河流域治理委员会执行委员,1958至1964年卡德纳斯任阿道弗·洛佩斯·马特奥斯总统的国务顾问。1960年11月任巴尔萨斯河流域治理委员会执行委员,1969年任拉斯特鲁查斯钢铁厂管理委员会主席。

  (七)卡德纳斯还致力于从事世界和平事业。他晚年一再强调:“持久和平是与殖民地的解放、对主权无条件的尊重和各国经济独立的巩固分不开的。”从1950年5月起他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5年6月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1月卡德纳斯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卡德纳斯晚年反对美国在墨西哥的政治和经济势力,他对古巴革命领导者菲德尔·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的活动表示认同。1959年菲卡斯特罗推翻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卡德纳斯支持卡斯特罗政权,是古巴革命者在墨西哥最强有力的盟友。1970年10月19日17时卡德纳斯因癌症在墨西哥城病逝,享年75岁,葬于墨西哥城革命纪念碑的圆柱下。在总统任内卡德纳斯改组内阁、军队和州政府,并改变以独裁者卡列斯为首的军事寡头集团为议会多数派的局面。1936年卡德纳斯把卡列斯及其核心骨干驱逐出境,1938年春前农业部长赛迪里奥发动叛乱,卡德纳斯镇压叛乱者,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上卡德纳斯的改革事业才得以贯彻。在1910年至1929年期间墨西哥的国内冲突仍然通过暴力来解决,卡德纳斯上任后他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党和政府主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内冲突,为国家的长期政治稳定奠定基础。

  

  (八)原先的墨西哥国民革命党在严格意义上只是各地方政党的大联盟,缺乏严密的组织架构。1938年卡德纳斯改组国民革命党,成立墨西哥革命党。革命党实行团体党员制,下设农民、工人、人民和军人四大部。四大部由代表相应民众的职业团体组成,如全国农民协会(代表农民)、墨西哥工人联合会(代表工人)、国家工作人员联合会(代表公务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实行集中领导,形成一个广泛的、中央集权的执政党。其中前三个部都有从基层到中央的垂直组织系统,同时在党内设置军人部,避免军人非法干政的弊病,进一步把军人引入制度化的轨。民众通过各类团体和党的各个部参与政治生活。总统既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是革命党的最高领导人,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总统还有权指定参加下届大选的官方党候选人。总统任期为6年,任满后终身不得再次担任,这种制度也被称为“六年一次、横向继承和独断的君主制”。但是这种官方党制度并未完全排斥竞争,也为反对党的存在和参选提供一定的空间,从而在建立起威权核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权力的平衡。卡德纳斯深知改革要触及大庄园主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为此必须建设清廉政治,争取以工农为主的广大人民的支持。卡德纳斯就任总统后不住原来的总统官邸查普尔特佩克城堡,仍住在就任总统前的住宅里。将查普尔特佩克城堡改为国立历史博物馆,对人民开放。卡德纳斯通过此举带头俭朴清廉,受到人民的普遍赞扬,也为下级官员树立榜样。

  (九)墨西哥革命党标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人民对创立工人民主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好准备”,但实质上它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包括工人、农民和军人在内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性质。与此同时政府支持共产党、劳工联合会和其它工会组成的人民阵线组织委员会,争取人民阵线运动对政府的支持。1936年秋墨西哥共产党恢复合法地位,同年成立墨西哥劳工联合会和全国农民联合会,并在各州基层设立分会,代表工人、农民参政,到1940年劳工联合会已拥有147万多会员。政府修改全国劳工法,提高部分工人的工资,支持工人参与某些企业和管理,妇女也第一次获得基层选举权,通过一系列措施后卡德纳斯的改革基本奠定现代墨西哥宪政的基础。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首先是土地改革,这是涉及墨西哥最多人口——印第安农民的问题,也是切实施行1917年宪法反封建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卡德纳斯实行土改的措施包括:征收封建大庄园的一部分土地,废除债役制,给居住庄园的债役农以获得土地的平等权,凡无地少地的农民均可申请取得土地。取消对庄园主征收土地的补偿金制度,与此同时实行土地限额制。1940年颁布的《土地法典》规定凡土地超过100公顷者,所超过的土地均予以没收。

  

  (十)把印第安村社的公地交给直接耕作的印第安农民,据1940年的统计资料证明村社社员受益最大,村社拥有的耕地比大地主和中小土地占有者拥有的土地总数还要多,而原来村社的公地多数为封建大地主所占有。没收外国公司和外国资本家租让的土地,多数是种植园,将这些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1936年10月政府在拉古纳地区没收英国公司的棉花种植园60万英亩,1938年又没收意大利公司的水稻种植园和尤卡坦半岛的几个剑麻种植园。建立使用农场,在卡德纳斯任期内墨西哥共建立14680个合作社式的集体村社。1936年10月在拉古纳地区中卡德纳斯亲自领导3万农民在60万英亩土地上建立“按劳分配”的合作农场,1937年夏又在尤卡坦半岛、亚基河谷和墨西卡利河谷举办合作农场。1938年在拉古纳地区中以没收意大利公司的水稻种植园为基础组织农民建立“集体利益社”村社,政府对这些合作农场、集体村社投资兴修水利,购买农机具和良种,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耕作,建设农业设施。1937年卡德纳斯修改宪法第27条第6款,规定一旦被确定为公地而征用的土地,一律禁止获得自由权利的“保护”令状,使个体村社的小农经济成为村社的主要形式。卡德纳斯土地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数量大,在他任期6年中80万农民得到1800万公顷的土地,几乎要超过自1910年以来的历届政府分给土地的总额。

  (十一)在1935年5月一次土地分配中的土地数量就接近阿韦拉多·罗德里格斯6年总统任期中分配土地的数量,与1930年的15%相比较时村社现已拥有47%的可耕地,村社的人口也增加一倍多(从原来的66.8万增加到160万)。在维护1917年宪法运动中卡德纳斯是最认真执行第27条民主条款的政府领导人,尽管还有190万左右的农民仍然没有土地(无地人口原有250万),农村公社的土地质量不好和生产率低,但土改能达到这个水平在墨西哥是难能可贵的。这次土地改革部分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需要。土地改革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国棉产量从1934年的4.8万多吨增至1936年的8.6万多吨。同时卡德纳斯实行的土地改革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北部大庄园的债役制残余被废止,资本主义性质的集体农村公社组成。在中部大庄园主及其地产减少一半,小农增加一倍半。庄园经济虽仍存浓厚残余,但已失去优势。土地改革以后出现以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为主的,小农经济与封建经济残余并存的农村经济结构。通过把封建庄园改造为资本主义农场和把封建大地产转变为村社土地的方式,卡德纳斯在农村实现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十二)卡德纳斯政府的国有化运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石油公司国有化,石油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但一向为美、英垄断资本所操纵。墨西哥历届政府慑于外国石油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及其对墨西哥主权、内政的干涉而不敢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但是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左翼的广大人民却要求限制外国垄断资本的掠夺,为此卡德纳斯政府于1935年创办半官营的佩墨西石油公司。继之政府在1936年至1937年支持石油工人工会组织为提高工资、劳保福利而对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政府指派专家委员会进行调查,证明从1934至1937年石油工业区日用品价格上涨89%,而工人的实际工资却下降16%至20%。据此卡德纳斯政府根据最高法院判决,下令外资石油公司给工人增加工资,否则就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由于外资石油公司公然抗拒政府的命令,1938年3月18日卡德纳斯在广播电台郑重宣布:“墨西哥经济独立的日子开始了,没有经济独立时政治独立就是谎言。”接着政府颁布石油工业国有化法令,把17家美、英资本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3月23日政府公布《经济独立宣言》,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政府成立国营墨西哥石油公司,统一经营全国石油工业。美、英垄断资本与墨西哥国内的反改革势力沆瀣一气,采取撤走专家、禁运封锁、威胁利诱,甚至暴乱的手段进行反对。但是政府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利用外国资本之间的矛盾克服障碍,坚决实行石油工业国有化,维护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加强民族经济的发展,挫败外国垄断资本集团的阴谋;

  (十三)二是外国公司所属的铁路国有化,在铁路和工会的支持配合下,1937年6月23日政府公布把外资公司的主要铁路,收归国有法令,将主要由美、英资本控制的铁路没收,1938年5月1日起交给铁路工会经营管理;三是服务行业和若干企业的国有化,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一些公共汽车公司、电车公司、面包房、印刷厂、锯木厂、纺丝厂、制糖厂、种植园等被收归国有而变成工人生产合作社或工农业合作社。如1939年政府还将洛斯莫奇斯地区生产食糖的一家美资公司的企业没收,改组成由3000名制糖业职工工会会员的“无产阶级解放”合作社;四是对教会的不动产和本国的某些企业实行国有化,1935年政府颁布《财产国有化法令》,没收教会的所有不动产。1936年至1937年在工人运动的配合下政府将圣路易斯波托西城“阿特拉斯”家具厂收归国有,改组成工人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一些公共汽车公司、电车公司、面包房、印刷厂、锯木厂、纺丝厂等也收归国有,成为工人生产合作社。卡德纳斯故乡希基尔潘的“古阿腊奇”甘蔗种植园被收归国有后与几家糖厂组成“拉斐尔·皮卡索”工农业合作社,在委拉克鲁斯地区和霍胡特拉河谷也出现过这类工农业联合的生产合作社。通过国有化后墨西哥建立石油、铁路等国家资本主义部门,大大增加国有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和控制力,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条件,同时促进墨西哥经济特别是纺织、食品,家具等轻工业的发展。石油工业国有化保卫民族主权,促进经济的发展。

  

  (十四)1935年墨西哥有加工工业企业4200家,1940年即达13510家,而产值和投资都翻一番,特别是纺织、建筑、食品、家具等轻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卡德纳斯政府施行的国有化改革不仅为墨西哥的经济独立和发展产生积极的结果,使1935年至1940年墨西哥经济增长率高达83%,而且对拉丁美洲诸国乃至亚非诸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卡德纳斯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实行诸如《关于垄断组织法》、《关于没收法》等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令。1937年成立联邦电力委员会,对私人的(主要是外国人的)电力公司实行监督。1938年修改的关税保护法,禁止进口与本国产品相类似的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食品等)。为了帮助合作农场和农民,卡德纳斯政府于1935年将国立土地银行改组为国家土地农业信贷银行,向村社社员提供资金,以国家拨款和吸收私人资金对合作农场、村社和中小农户提供购买机器、农具种子、化肥的生产资金。1937年政府设立社会卫生和农村医疗部,1938年该部有159名医生、110名药剂师、246名护士,为100多万农民免费治疗。该部在产棉区中心托翁城设有医院,在112个村社建立医疗站。卡德纳斯支持工人、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政治活动,1936年2月墨西哥成立工人联合会,至1940年该会已拥有超过147万名会员。政府还修改《全国劳工法》,承认工人罢工的权利,实行8小时工作制,提高部分工人的工资,同意工人参与某些企业的管理,在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方面也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

  (十五)在国有化过程中卡德纳斯政府支持工人组织的要求,使它们签订有利于工会的各种集体合同。政府成立劳工银行,供给工人生产合作社的资金。卡德纳斯本人多次支持工人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剥削的罢工,同时依靠工人的支持,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石油工业国有化道路上的障碍。卡德纳斯政府还改革选举制度,使妇女第一次获得基层选举权。确立学校教育与教会分离,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思想。1934年12月卡德纳斯政府通过的法令中规定:国家将保证社会主义教育,在消灭一切宗教教育后将与宗教狂和偏见作斗争,为此学校将这样组织整个教学制度和自己的活动,使青年获得关于宇宙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概念。卡德纳斯的顾问拉蒙·贝塔在解释“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时说:“这是指世俗的教育制度,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它应该包含着宇宙的合理解释,但是不否定上帝。它应该具有科学观点和尽力地向学生解释自然现象。”卡德纳斯还认为:“社会主义学校将尽力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需要,加强他们的团结精神,为墨西哥社会和文化的统一进行准备工作,学校将扩大自己的活动直到与工会、合作社和农民团体密切合作为止。”

  

  (十六)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内容除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外还有马克思主义,进步的知识分子和教师翻译出版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以及工人运动史著作。发展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卡德纳斯政府的教育改革着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学校。全国公立小学从1934年的8477所增加到1940年的13016所,中学从1935年的49所增至1940年的116所。同时在农村和军队中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扫盲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为了在印第安人中普及小学教育,政府还专门设立印第安人事务司,培养印第安人教师。在农村举办“识字班”和“技术培训班”,到1938年文盲比1930年降低14%。发展和加强科学技术教育,1934年墨西哥有19所工业技术和商业学校和22所农业学校,至1940年工业、技术和商业学校增至40所,农业学校增至55所。1936年政府将“加比诺·巴雷达大学”改组为工人大学,每年向该校拨款30万比索。政府专门成立“全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与“农村技术教育委员会”,创办一批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图书馆和出版社。教育经费增加200%,给大学的补助金也增加200%。

  (十七)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减轻宗教神学对群众的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为发展生产和经济创造条件。同时为墨西哥培养大批专门人才,加速墨西哥的现代化历程。20世纪40年代“寻找民族特性”的文化寻根运动席卷拉丁美洲,1940年卡德纳斯主持召开第一届美洲土著主义大会,并创立第一个国家级土著主义中心,以便协调和促进土著主义运动。卡德纳斯努力使土著人民平等地在各方面融入墨西哥国家发展,尊重其习俗,承认他们的文化及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贡献。1939年卡德纳斯政府成立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该研究所后来在拯救和保护墨西哥的历史遗产方面开展宝贵的工作。在卡德纳斯就职总统之初还下令将原来的总统官邸查普尔特佩克城堡改为国立历史博物馆,卡德纳斯执政期间政府鼓励电影艺术发展,曾出资援助濒临破产的电影制品厂“拉美电影”(曾经是墨西哥规模最大、制作最精良的电影制品厂)。卡德纳斯政府希望借众多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和工作,这些作家、艺术家创建革命作家和艺术家联盟等组织,并在绘画、音乐和电影创作方面表现活跃。

  

  (十八)卡德纳斯执政期间正是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运动不断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展开时期,面对这种国际形势时卡德纳斯政府执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主义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外国(特别是美国)对墨西哥的干预。卡德纳斯在实行石油国有化法令时曾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美国进行谈判,加上此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遵循睦邻政策,最终使美墨关于这一问题的冲突得到和平解决。在反对法西斯侵略方面卡德纳斯的立场毫不含糊,卡德纳斯政府强烈反对日、德、意使用武力侵吞别国领土,谴责日、德、意对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他对意大利实行禁运,向西班牙人民政府提供武器弹药,鼓励和支持西班牙志愿人员参加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战斗。西班牙共和国失败后卡德纳斯收容4万多名西班牙流亡者,继续支持他们反抗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独裁政权的斗争。卡德纳斯政府还同意被苏联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驱逐出境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等人由挪威往墨西哥居住,1937年1月初托洛茨基一行抵达墨西哥城郊的考约阿康小镇,直至1940年被苏联克格勃暗杀为止。1939年1月智利发生大地震,卡德纳斯政府向智利方面提供援助。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中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美洲组成的,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议》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藉以消除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关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壁垒。美墨之间因北美自由贸易区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国受惠最大。战后出现的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其成员国一般是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分析成员国之间多是水平分工方式,以达到较高层次上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例如欧盟在东扩以前由清一色的发达国家组成,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均相对接近的机制,是大多数国家共同推动的,没有一个国家能起绝对的主导作用,因而其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组织,也是其赖以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两个属于七国集团成员的发达国家和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组成,它们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通过垂直分工来体现美、加、墨三国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来促进各方经济发展。

  

  (二)从历史经验上看在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之间组成自由贸易区还尚无先例,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内组成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尝试,其成败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有很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来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西哥的优势地位,扩大墨西哥的市场。而墨西哥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还可以从美国获得巨额投资和技术转让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本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垂直分工中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三国之间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成为它们合作的纽带,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美、加、墨三国之所以能走到一起组成自由贸易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从理论上看南北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形成,首先必须具备两个战略性前提:一是殖民地和落后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独立,至少在名义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存在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二是同一区域内的发达国家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 需要通过合作来共同对付外部经济力量的竞争。

  (三)具体而言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联盟(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亚洲的日本经济也急剧膨胀。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对美国出现一些不利态势,美国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单枪匹马地与对手进行竞争。美国必须创建以自身为核心且能与其他经济集团和经济强国相抗的区域经济集团,以巩固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美国因此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拥有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符合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利益,加拿大经济一直严重依赖于美国,原有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墨西哥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曾长期拒绝与美国在经济上结盟,但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其国内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使得与美国合作成为唯一的选择。总而言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时三国都以务实的态度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克服重重阻力之后最终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南北区域性经济组织,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而且是该自由贸易区的主导国,它在贸易区的运行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

  

  (三)美、加、墨三国按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分属三个不同的层次:美国属于第一个层次,加拿大属于第二个层次,二者均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墨西哥则是第三个层次,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因此无论从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相比时美国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自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具有很强的制约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给美国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及第三产业诸领域内提供控制和渗透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机会,从而在贸易区对内外事务上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因而从根本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出美国的战略意图。但是在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又给加拿大和墨西哥提供难得的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对于促进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国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大为增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关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最早出现在1979年美国国会关于贸易协定的法案提议中,1980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总统竞选的有关纲领中再次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让该设想一直未受到很大重视,直到1985年才开始起步。1985年3月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在与美国总统里根会晤时首次正式提出美、加两国加强经济合作、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生活习俗相近,交通运输便利,经济上的互相依赖程度很高,所以自1986年5月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协商与谈判于1987年10月达成协议。次年1月2日双方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经美国国会和加拿大联邦议会批准后该协定于1989年1月生效,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四)《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在10年内逐步取消商品进口(包括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对服务业的关税限制和汽车进出口的管制,开展公平、自由的能源贸易。在投资方面两国将提供国民待遇,并建立一套共同监督的有效程序和解决相互间贸易纠纷的机制,另外为防止转口逃税还确定原产地原则。美、加自由贸易区是一种类似于共同市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萌芽。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墨西哥开始把与美国开展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列上议事日程。1986年8月两国领导人提出双边的框架协定计划,并于1987年11月签订一项有关磋商两国间贸易和投资的框架原则和程序的协议,在此基础上两国进行多次谈判,于1990年7月正式达成美墨贸易与投资协定(也称“谅解”协议)。 同年9月加拿大宣布将参与谈判,三国于1991年6月12日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行首轮谈判,经过14个月的磋商后终于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成立之初它就拥有3.6亿消费者,其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可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它力图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基础,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全面自由化,进而带动整个北美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当时许多国际经贸界人士视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措施最大胆的自由贸易区,尤其是对于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这一协定包含各方面的机遇和风险,对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

  

  (五)针对三个成员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安排:纺织品关税,在墨西哥占有劳动力优势的纺织品和成衣方面除了取消一部分产品的关税外,对于墨西哥生产的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和成衣时美、加取消其配额限制,并将关税水平从45%降到20%;汽车产品关税,对于汽车产品时美、加逐步取消对墨西哥制汽车征收的关税,其中轻型卡车的关税从25%减到10%,并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于重型卡车、公共汽车、拖拉机的关税则在10年内取消。墨西哥则将在10年内取消美、加汽车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其中对轻型卡车在5年内取消关税;农产品关税,美、加分别取消其对墨农产品征收的61%和85%的关税,墨西哥则取消对美、加农产品征收的36%和4%的关税。另外墨西哥拥有10至15年的时间来逐步降低剩余农产品的关税,并有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援助以及科研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运输业,在运输业方面三国间国际货物运输的开放有一个10年的转换期。3年后墨西哥的卡车允许进入美边境各州,7年后所有三国的国境对过境陆上运输完全开放;通信业,在通讯业方面三国的通讯企业可以不受任何歧视地进入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业,开展增殖服务也无任何限制;汽车保险业,在金融保险业方面在协定实施的最初6年中美、加银行只能参与墨银行8%至15%的业务份额,在第7至15年间如墨银行市场中外国占有率超过25%,墨西哥则有权实行一些保护性措施。墨西哥在美、加银行市场中一开始就可以享受较为自由的待遇,协定还允许美、加的保险公司与墨的保险公司组成合资企业,其中外国企业的控股权可逐年增加,到2000年在墨西哥的保险企业中外国企业的股份可达到100%;

  (六)能源工业,在能源工业方面墨西哥保留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提炼及基础石油化工业方面的垄断权,但非石油化工业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另外协定同时规定对投资者给予国民待遇,对投资者不得规定诸如一定的出口比例、原产品限制、贸易收支、技术转让等限制条件。作为补充时美、加、墨在1998年又就取消500种关税达成协议,该协议从1998年8月1日生效,并规定美国免税进口墨西哥产的纺织品、成衣、钟表、帽子等,墨西哥则向美国的化工产品、钢铁制品、玩具等商品开放其市场。此协议实施后使大约93%的墨西哥商品能享受到美国的免税优惠,使大约60%的美国商品直接免税进入墨西哥市场,这就形成自由贸易区内比较自由的商品流通大格局。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各成员国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来推动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七)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加拿大虽是发达国家,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7.9%(1996年数据),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与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美国的意愿。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来主导整个美洲,一来为美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为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与欧洲争夺世界的主导权。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提出开创“美洲事业倡议”,随后美国于1994年9月正式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同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所有国家(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会议决定于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十多年来虽然对其发展的成果评价不一,存在较大争议,但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加、墨三国由于取消贸易壁垒和开放市场,实现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是基本肯定的。尤其是墨西哥的加入使得NAFTA成为十年来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国际间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自由贸易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迈向经济一体化的疑问基本得到消除。

  (八)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相随,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明显,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与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非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内容主要是自由贸易。三国签定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十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囊括4.2亿人口和11.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十多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促进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直接投资(FDI),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首先促进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直接投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生效以来由于关税的减免,有力地促进地区贸易的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经过10年的发展,NAFTA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额增长迅速,三边贸易额翻一番,从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10亿美元。由于NAFTA提供一个强大、确定且透明的投资框架,确保长期投资所需要的信心与稳定性,因而吸引创记录的直接投资。2000年NAFTA三国之间的FDI达到2992亿美元,是1993年1369亿美元的两倍多,同时从NAFTA区域外国家吸引的投资也在增长,目前北美地区占全球向内FDI的23.9%和全球向外FDI的25%。

  

  (九)其次发达国家继续保持经济强势地位,自由贸易区内经济一体化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交往和产业合作,其中美向墨西哥的出口增加一倍多,从511亿美元增至1072亿美元。自由贸易区还强化各国的产业分工和合作,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协议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提高各国产业的竞争力。如墨西哥、加拿大的能源资源与美国互补,加强墨西哥、加拿大能源生产能力。特别在制造业领域中墨西哥的人力资源与美国的技术资本互补,大大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使美国将一些缺乏竞争性部门的工作转移到更有竞争性的部门,把低技术和低工资的工作转变为高技术和高工资的工作,在如汽车、电信设备等美国许多工业部门都可以看到这种就业转移的影响。在美国汽车工业中1994年以来整个就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NAFTA之前的年份,以至美国缅因大学加拿大和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莫里奇在谈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时指出:“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可能是在一种促进竞争力的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再则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一般认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加入NAFTA 以来墨西哥与伙伴国的贸易一直增长迅速,从1993年至2002年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都翻了一番,变化最明显的是墨西哥在美国贸易中的比重,其出口占美全部出口的比重从9.0%上升到13.5%,进口从6.8%上升到11.6%。墨西哥与NAFTA伙伴国的贸易占其总GDP的比重,从1993 年的25%上升到2000年的51%。墨西哥在加入协定后其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对外国金融实行全面开放,加上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墨西哥。FDI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从1993年的6%增长到2002年的11%,到2001年墨西哥的年均累积FDI已达到1119亿美元。

  (十)最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NAFTA南扩趋势明显,有关成员国在2005年1月1日前完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在NAFTA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国除了把NAFTA看作增加成员国贸易的手段外还把NAFTA看作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以及向美洲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扩展的重要工具,因此美加两国和墨西哥签订的协议在很多方面都是样板性的。随着“9.11”之后美国贸易政策变得更加外交化, NAFTA已成为美国实现区域贸易对外扩张的样板,开始向FTAA扩展。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三国合作的初衷,给三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南北国家在区域范围内利用自由贸易区进行合作开创先河,从而给世人以巨大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另外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之一,自由贸易区也充分发挥其优点,证明其的有效性。在经济利益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三国取得以下宏观利益:规模经济效益,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很容易从其规模经济中获益,降低平均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三国经济水平、文化背景、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区域内经济的互补性很强,提供更多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机会,促进三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行业惯例、服务贸易、投资规则、争议解决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有利于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增强北美地区投资人的信心并保障他们的利益。

  

  (十一)这种宏观利益的表现就是近几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无论是在商品进口总额还是在出口总额方面都保持国际贸易地区份额的首位,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欧盟国家的相应总额,已经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1/4左右。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美、加、墨三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美国从中至少获得五个方面的利益:扩大对加、墨两国的出口;能够进入墨西哥的能源、金融、电讯和服务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实现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加拿大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扩大对美、墨两国出口,促进对美、墨两国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等。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其国内的经济增长,吸引大量外资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墨西哥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示范效应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来发展区域经济贸易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传统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之间才能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共同市场等政策来建立成员国间的公正、平等的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达到各成员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很难实现真正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往往也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摆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十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打破这一传统理论认识,与欧洲联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其他类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相比时北美自由贸易区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其是典型的南北合作型、大国主导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后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的区域一体化与多极化呈现出交织发展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也已发生变化,即由过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政治上和军事上争夺的“中间地带”转而成为发达国家争夺贸易、投资场所和经济势力范围的战略要地,这种多角色的转变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平等的经济合作提供难得的机会。在这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成功的范例,这表明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赢而不是零和的关系。由于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组建的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区域经济集团,这有助于突破美、欧等发达国家超越意识形态障碍,改变过去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考虑,北美自由贸易区也证明自由贸易区是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非常明智和适当的选择。

  

  (十三)由于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尚难以实行其他高级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因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形式对于成员国有较强的经济趋同要求。而自由贸易区则仅以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为主要目标,成员国间发展水平差距大些也无大妨碍。实践证明只要在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的步骤和时间表上能够坚持互利互惠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并适当照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成员国的利益,可以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达成共识而共建自由贸易区。事实上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比较成功地实现资源互补和共同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充分证明在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证明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差异较大的国家也可以走到一起来组成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全可能,也说明自由贸易区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合适形式,这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北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是对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美国而言积极的影响是:不仅工业制造业企业受益,高科技的各工业部门也将增加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国同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会因此而增加;美国西部投资的扩大;由于生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结果,将会出现大量劳动力投入那些关键工业部门;协定对墨西哥向美国的移民问题将起到制约作用。

  (十四)消极影响的主要有:技术性不强的消费品工业对美国不利,为改善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环境条件,美国要付出60亿-100亿美元的经济和社会费用。关税削减美国减少大笔收入,加重美国的负担,协定对加拿大、墨西哥两国同样有很大的影响。最后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会产生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区域内贸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十一年以后从墨西哥的角度来评估北美自由贸易区,应该说墨西哥从中获益匪浅,在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由于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只是美国水平的十分之一,因此墨西哥吸引大量的外国尤其是美国的投资,年平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20亿美元。同时出口额从520亿美元增加到1610亿美元,其占GDP的比例从15%增加到了30%。同期墨西哥的人均收入增加24%,而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也从世界排名的第15位上升到第9位。1994年末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增长一度受到重挫,但正是由于美、加的支持,特别是美国先后给予墨40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又说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拿出数百亿美元救援才使墨西哥免遭更大的金融危机损失,并较快地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恢复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受到自由贸易区发展形势的鼓舞,墨西哥先后同30多个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世界上签订此类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

  

  (十五)对此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曾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自由贸易区确实推进墨西哥的经济发展,并使墨西哥获得工作、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大量利益。但是衡量北美自由贸易区给墨西哥带来的效应也要注意到其负面影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在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工业方面由于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逐步消失,墨西哥国内市场门户大开,进口产品蜂拥而入。尽管消费者得到更多、更好、更便宜的产品,但墨西哥本国的民族工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不得不面对更激烈的竞争,许多企业无法维持下去,但只挣加工费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却很迅猛;农业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就更为突出,由于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从1994年以来增长726%,导致墨西哥国内的小农阶级几乎消失殆尽,损失的工作机会达到130万之多。因此自由贸易区并未能有效化解墨国内的就业问题,反而导致目前墨西哥人偷渡去美国工作的情况愈演愈烈,人数已经从1990年的 20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481万人,这与原来的期望相差甚远。同时85%的国外直接投资集中在边境地区,广大的内陆地区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从自由贸易区中未得到多少实际利益,这也给其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区把三个成员国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但也使墨西哥的经济过分依赖于美国,这即使墨西哥得到美国经济增长的好处,也使其经济的独立性较差。

  (十六)目前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双边贸易占墨外贸总额的70%,对美出口占墨出口总额的83%,美国资本占墨吸收外资总额的 65%以上。墨西哥主要经济部门(石油行业、制造业、出口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均面向美国市场,此外海外移民汇款(主要来自美国)已经成为墨西哥仅次于石油收入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因此墨西哥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美国经济的情况往往决定着墨西哥的经济发展。自2001年始墨西哥经济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而呈现出停滞状态,2001年至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0.7%和1.3%,年均增长率仅为0.6%。2004年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普遍好转,特别是美国的良好增长态势,墨西哥经济也出现复苏迹象。因此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墨西哥国内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对其的支持也是起伏不定。但是自由贸易区毕竟只是实现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工具,其本身并非终极目的,不能指望凭借自由贸易区可以解决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北美自由贸易区虽然在经济和贸易发展上给墨西哥带来很多机遇,但墨西哥政府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并迎头赶上全球化浪潮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贸易发展的本身不能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十七)回顾过去十一年墨西哥政府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一些失误,例如墨西哥政府在加入贸易区之初在国内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导致民众对于自由贸易区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墨西哥政府对于经济采取过分放任自流的做法,不注意利用各种手段来调节贫富差距和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也不注意保护国内的弱势产业和农业,在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显不足,导致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有激化的趋势。这不仅对自由贸易区本身的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也使很多人对于自由贸易区本身产生疑问。从墨西哥的角度来回顾北美自由贸易区十一年来的历程,正如一些墨西哥国内人士所言:虽然自由贸易区没有解决一切问题,但如果没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现在的情况可能更糟糕。通过自由贸易区让墨西哥已经开始主动融入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中,而不是坐等机会白白浪费。从此意义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给墨西哥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墨西哥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世界各国的借鉴和研究。

  (一)墨西哥金融危机是指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的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震撼全球、危害极大、影响深远。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1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1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内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数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数已跌至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2881.17点时已累计跌去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比索贬值的幅度。为了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过多方协商,推出紧急经济拯救计划: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货膨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

  

  (二)为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关,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损失,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显而易见墨西哥金融危机Mexico financial crisis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无法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率。那么墨西哥为什么会面临外汇储备不足的困境呢?萨利纳斯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把比索钉住美元),以汇率钉住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虽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是由于本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币值高估在所难免,从而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估计如用购买力平价计算时比索的币值高估20%。此外这样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还产生消费热,扩大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口急剧增加的同时墨西哥的出口却增长乏力,在1989—1994年期间出口增长2.7倍,而进口增长3.4倍,结果1989年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为41亿美元,1994年已扩大到289亿美元。

  (三)从理论上说只要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能保持相应的盈余,那么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主要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单方面转移等)即使出现较大的赤字也并不说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危机,问题的关键是使资本项目保持盈余的外资不该是投机性较强的短期外国资本,而墨西哥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经常项目赤字是指一国或经济体进口货物及服务总额大于出口货物及服务总额)的资本项目盈余却正是这种资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间接投资净额为50亿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这种外资的净流入量已近300亿美元,据估计在1990—1994年间接投资在流入墨西哥的外资总额中的比重高达2/3。为了稳定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坚持比索不贬值以外还用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取代一种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券,结果外国投资者大量卖出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券,购买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墨西哥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已高达300亿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只有数十亿美元。短期债券是为筹集短期资金而发行的债券,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有些在市场上流通的中长期债券,其到期日不足一年的也视作短期债券。短期债券具有流动性强、风险低的优点,因此往往受一般投资者的欢迎,但是它的收益率也较低。

  

  (四)购买短期债券者有金融机构、公司和个人,特别是金融机构多购买政府短期公债及短期公司债,并把它视为自己资产的二级储备。适量的短期债券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债券的发行条件更为有利,特别在金融市场创立初期更能活跃市场,为长期债券的发行奠定基础。同时短期债券的大量发行和流通也使中央银行有条件运用各种货币工具吞吐债券,以达到调节货币流通和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事实表明墨西哥政府用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来稳定外国投资者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种债券固然在短时间内达到目的,使200多亿美元的短期外资留在国内。但由此而来的风险更大,因为比索价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会降低间接投资的利润,从而加剧资本外流,也使短期债券市场面临更大的动荡。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处于一种越来越被动的局面,一方面无法摆脱对外国间接投资和短期国债的依赖;另一方面这两种资金来源使墨西哥经济愈益脆弱,政府的回旋余地不断缩小,而金融投机者的影响力则持续增加,当政府宣布比索贬值后金融投机者便大量抛售短期国债。所以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五)墨西哥金融危机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总结于以下三点:一是金融市场开放过急,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墨西哥通过金融开放和鼓励外资流入,1992-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资高达250亿-350亿美元。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外贸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 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结果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在230亿美元的高水准徘徊,使得整个墨西哥经济过分依赖外资;政局不稳打击投资者信心,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农民武装暴动接连不断,执政的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科洛西奥和总书记鲁伊斯先后遇刺身亡,执政党内部以及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争权斗争十分激烈。政局不稳打击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进入墨西哥的外资开始减少,撤资日益增多。墨西哥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填补巨额的外贸赤字,造成外汇储备从1994年10月底的170亿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降幅达65%;忽视汇市和股市的联动性,金融政策顾此失彼。墨西哥政府宣布货币贬值的本意在于阻止资金外流、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在社会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通货膨胀,也使投资于股市的外国资本因比索贬值蒙受损失,从而导致股市下跌。股市下跌反过来又加剧墨西哥货币贬值,致使这场危机愈演愈烈。

  

  (六)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也产生冲击作用,由于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国家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债务沉重、贸易逆差、币值高估等经济问题,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这些国家。由于外国投资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机扩展到全拉美国家,纷纷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引发拉美股市猛跌。在墨货币危机发生的当天拉美国家的股票指数同墨股票指数一起下滑,其中巴西股票指数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利下降3.4%。1995年1月10日股价指数与1月初相比时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证券交易所分别下跌9.8%和9.1%,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下跌15%,秘鲁利马证券交易所下跌8.42%,智利证券交易所下跌3.8%。同时拉美国家发行的各种债券价格也出现暴跌,在股市暴跌中投资者从阿根廷抽走资金16亿美元,从巴西抽走资金12.26亿美元,相当于外资在巴西投资总额的10%,整个拉美证券市场损失89亿美元。作为“新兴市场时代”出现后的第一次大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教训,除必须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外下面两条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训。首先要正确把握实现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加速金融危机的形成和爆发:银行私有化后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建立起正规的信贷监督机构,银行向私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信贷大量增加。1988年这种银行信贷相当于GDP的比重仅为10%,1994年已提高到40%以上,坏账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89年取消资本管制后包括投机性短期资本在内的外资大量涌入墨西哥,仅在1990—1993年就有910亿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区外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七)这些外资在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同时也提高比索的币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赤字更难得到控制。因此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尚不完善,对国际资本的流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必须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适当控制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速度。其次必须慎重对待经常项目赤字,萨利纳斯政府始终认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国资本,经常项目赤字不论多大都不会产生风险。它还认为如果外资流入量减少,国内投资就会随之萎缩,进口也会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降。所以萨利纳斯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持一种听之任之、顺其发展的态度,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大量外资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国货币的币值。只有在外资被用于生产性目的时资本流入量的减少才能影响国内投资的规模,进而达到压缩进口的目的,使经常项目状况得到改善。在墨西哥中大量外资被用于进口消费品(包括奢侈性消费品),消费的性质决定这样一个难以扭转的趋势:虽然用于进口消费品的外资减少,但其他形式的资金会取而代之,因此外资流入量的减少并非永远能够控制经常项目赤字。即使外资被用于生产性目的,其流入量的减少也会对所投资的工程带来不容忽视的副作用。投资者或以更高的代价筹措其他形式的资金,或推迟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爱德华兹认为经常项目赤字不应该长期超过占国内生产总值3%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经常项目赤字已达29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

  #世界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