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于潼关战败后无力固守西安,当时形势决定其只能退往河南

  原标题:李自成于潼关战败后无力固守西安,当时形势决定其只能退往河南

  潼关之战,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等统领,从陕北向关中攻击。这一路清军,起初兵力约三万,后在山西吸纳了明军降兵后,达到八万。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统领,从河南向潼关进攻。这一路清军兵力约两万,配属了红衣大炮。

  大顺方面,李自成获悉情报后,也知道清军这次是来者不善。所以他会同刘宗敏、刘芳亮等人,亲自带着顺军主力赶往潼关增援。

  为什么他要增援潼关,而不是陕北呢?因为当时阿济格远在榆林,而多铎已经杀到了潼关城下,只是由于红衣大炮未到,才没有发动进攻。如果红衣大炮运到,轰开了潼关,西安立即就会门户洞开。所以李自成没得选,只能是先击溃多铎,然后回头再迎战阿济格。

  顺治元年(1644年

  )

  十二月二十九日,刘宗敏率顺军主动攻击清军,潼关战役开始。双方大战一天,顺军未能击退清军。

  休息几天后,顺治二年(1645年

  )

  正月初四日,刘芳亮领兵再战,又被清军击败。

  两战皆败,李自成遂决定亲自率领马、步兵迎战。结果还是未能击退清军。

  李自成

  见正面突击难度太大,李自成改变战术,于初五、初六,连着对清军发动夜袭。不过仍没能击退清军。

  正月初九,清军的红衣大炮运到。多铎随即用红衣大炮轰击潼关,同时指挥全军对潼关发动大举进攻。

  李自成指挥顺军“凿重壕,立坚壁”,一面加固潼关防线,一面派骑兵反击,同时又调遣部分兵马迂回到清军阵后搞偷袭。但可惜还是没能动摇清军阵型。战争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清军手里。

  如果说,大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李自成输得还不服气。那潼关之战,大顺军数战皆失失,拿清军一点办法也没有,李自成就真是被打得没脾气了。

  而同一天,清军阿济格部在陕北避开了顺军防线的消息也传到了潼关前线。

  这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为了增援潼关,李自成调走了顺军主力。所以此时的西安只是一座空城。如果李自成继续留在潼关与多铎硬拼,放任阿济格不管,他留在西安的物资,以及大顺朝廷的文武官员,可能会被阿济格一锅端。这个损失,任谁也承受不起。于是,回西安就成了顺军所有人的共识。

  李自成

  可是,回去之后又该怎么办呢?是固守西安?还是放弃?如果放弃西安,顺军又要退去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李自成召集众将临时开了个会。在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弃守西安。并决定由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撤退。

  顺军这时候为什么要弃守西安,并且还要退到河南呢?

  弃守西安的原因很简单,顺军守不住。单一个多铎就已经让李自成头疼了,再来一个阿济格,顺军如果与之对抗,怕是要被全歼。

  既然守不住,那自然是走为上策。

  退到河南的原因也很简单。顺军没地方去了,只能往河南方向突围。

  顺治二年(1645年)的形势,大顺的东面、北面都是清朝势力范围,顺军不可能往这两个方向突围。南面的四川是张献忠地盘,也不可能去。西面是瓦剌地盘,以顺军的情况,先不提打不打得过人家,就说跨过大沙漠,那也是个死亡之旅。

  张献忠

  做出决定后,李自成于当晚撤离潼关。只留下七千顺军继续镇守。

  正月十二日,留守潼关的顺军将领派人向清军投降,潼关城失守。

  不过,潼关的顺军守将是假装投降,实际上是想趁机配合李自成内外夹击,击破多铎。但不料,顺军的计划被多铎获悉。正月十三日,多铎以打猎为名,在潼关郊外的金盆口设伏,然后谎称举行宴会,把七千顺军的马匹器械全部解除。最终,这七千多顺军被清军全部屠杀。

  多铎屠杀潼关顺军的同一天,李自成、刘宗敏等人回到西安。回去的当天晚上,他们就带领兵马、部分文职官员、家属和财物,总计十三万人,按预定计划撤出了关中。

  五天后正月十八,多铎率军占领西安。不久,从陕北方向突击的阿济格部也抵达。两路清军会合后,多尔衮随即下令,阿济格负责对李自成进行清剿。多铎不再参与后续对顺军的行动,改为攻击南明。

  阿济格领命后,兵分两路,一路对留守关中和甘肃的顺军,也就是未来得及随李自成一起撤退的顺军进行清剿。一路沿着李自成退却的路线,进行尾随追击。

  各方形势图

  由于清军的动作很快,第一时间截断了李自成和留守西北的顺军之间的联系。因而顺军也就因此被迫分成了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是李自成从西安带出来的十三万人。西路军是李自成侄子李过(李过虽然是李自成侄子,但年纪比李自成大)和大将高一功率领的陕北、甘肃顺军,约十万人。

  看来看去,也就只有往东南方向突围,先退到荆襄,然后拿下南京,才是上上策。

  李自成这边,他经商洛退到河南后,继续向南转进,抵达襄阳。但他刚抵达襄阳不久,阿济格的追兵就杀到了河南邓州。

  这时候,李自成面临一个抉择。

  在荆襄四府,他还留了七万人。这是原本拿来防备左良玉的。他现在计划东征南京,这七万人要不要也一起带上?

  李自成

  如果带上,他拿下南京的把握会大一点。但荆襄四府,就只能放弃了。如果不带,他能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后方。并且这七万人还能顶一阵子,为李自成东征南京争取时间。

  但这样一来,李自成想拿下南京的把握就不大了,因为不算上南明的江北四镇,单单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就有七十万人(当然大多数都是家眷)

  。

  李自成从西安带来的十三万人,也是算上了家眷的数字。真实兵力还不到十万。用几万人打几十万人,李自成没把握。

  而李过、高一功那边,由于大路被截断,只能绕道汉中,走蜀道,再顺长江东下荆襄。路途遥远不说,而且汉中的顺军还反水投降了清朝,对李过、高一功进行截击。李自成短时间内指望不上这一路顺军与自己会合。

  于是在斟酌再三后,李自成决定赌一把:放弃荆襄,带上留守荆襄的七万顺军,集中全力对南京发动猛攻。

  李自成的命令下达后,顺军将领齐声反对。毕竟一旦放弃荆襄四府,顺军就又会回到无后方作战的流寇形态。并且,如果攻击南京不利,清军又从荆州方向截断顺军的退路。到那时候,顺军就会陷入进不能进,退无可退的地步。这么干的风险太大了。

  很显然,众人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不管是守江南,还是取江南,首要前提都是先据守江南上游的荆州。否则长江下游就缺乏屏障,即便攻克了南京,也很难守得住。

  李自成占据了荆襄,可以顺长江而西,攻克江南地区。他把荆襄拱手送给清军后,难道阿济格就不能原封不动地再来一次东征吗?

  所以说,李自成放弃荆襄,导致清军能立即追上他,绝对是昏了头的决定。

  可是李自成不听劝,一意孤行。最终顺军还是把荆襄四府拱手让给了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

  三月底,李自成攻下武昌。

  在此之前,守武昌的左良玉借口接到崇祯皇帝“太子”的密谕,以“清君侧”的理由,放火焚毁武昌,先李自成一步,东征南京。

  所以,李自成占领的武昌,只是一座被焚毁殆尽的空城。二十万顺军在当地别说是征集粮草了,就连住的地方也没有。

  而在同一时间,清军也如顺军将领们预言的那样,尾追而来,轻松占领荆襄,抄了大顺军最后的一块根据地。让大顺军又回到了流寇作战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部队军心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

  顺治二年(1645年)

  四月,清军追兵杀至武昌。刘宗敏、田见秀领兵五千与清军大战,被清军打得大败。

  眼瞅着武昌也守不住,李自成随即决定放弃武昌,继续东下。

  可这时候,阿济格怎么可能还放过李自成?

  在阿济格的指挥下,清军在九江附近追上大顺军,并发动突袭,杀得顺军丢盔弃甲。不仅俘虏了刘宗敏、宋献策等一批顺军高层人物,而且还缴获了李自成为东下南京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

  刘宗敏

  李自成见水师没了,且军心涣散,已经不可能再东下了,便不得不改变进军方向,准备穿过江西北部,转入湖南,然后在西南再开辟一块根据地。

  应该说,李自成此时的这个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如果他能摆脱清军追击,并能在西南站住脚跟,与李过、高一功会合,顺军还是有可能获得转机的。

  但很不走运,

  顺治二年(1645年)

  五月初四,李自成率军行至湖北通山县境的九宫山下时,阴沟里翻船,被当地民团武装打死了。

  随着李自成的死,几万顺军瞬间瓦解。王体忠等人,投降了清朝。郝摇旗等人,投降了南明。

  刘体纯等人与此时才突围出来的李过、高一功会合。后来,他们接受南明册封,在夔东继续抗清。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

  )

  覆灭。

  或许连多尔衮也想不到,他最重视的对手李自成和大顺军,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稀里糊涂就瓦解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