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男人戏的女观众,又兴奋又悲哀

  虽然是双男主「男人戏」,却对女性很友好,没有男凝没有荡妇羞辱,投向女性的目光尽是欣赏(男主陈晓的妻子)、同情(各位女性受害人)、或者愧疚(男主陈建斌的前女友)。

  仿佛这还不够,剧里还随处可见痴情男配,虽然他们不是犯罪分子就是江湖大哥,但这不影响你发自内心地欣慰:也太久没有在国产剧里看到不悬浮的"纯爱男战士"了吧!

  

  Δ双男主卫峥嵘和陆行知

  今年似乎特别流行用相隔十几年的两段岁月讲述缉凶故事的剧:《狂飙》、《他是谁》、《平原上的摩西》、《尘封十三载》都是这种结构。

  《尘封》用横跨十三年(1997-2010)的破案过程串起角色,将时代的变化编织进人物的蜕变中,整部剧看起来就像一副流动的社会全景图,巴适~

  

  Δ1997年警察用的录音笔 vs 2010的

  随着陈建斌和陈晓的"刑警师徒二人组"重启多年未破的"旧日"悬案,当年被他们怀疑过、调查过的嫌疑人纷纷在"今日"的时空中再度登场。

  每个人的变化都翻天覆地,细品却也都有种"虽不合情,却竟合理"的滋味。

  相比那种"一集破一个新案"的悬疑爽剧,《尘封十三载》这种围绕一个案件把故事讲透的剧"爽"在每一集都呈现一类人的笑与泪(有时还有血)掺半的命运流变。

  而每个曾经的嫌疑人的行为和说辞都构成了剧情的重要推动,这让《尘封》观感完整而精妙,节奏紧凑但不仓促。

  

  Δ台词也很出色

  九十年代末唱摇滚的穷小伙,在2010年已是音乐圈的商人,当年的名字"姚乐"承载着他的音乐信仰,现在的名字"姚铄"是算命大师先生给改的,金字旁,有助于发财。

  只有他公司的名字里,藏着当年自己深深爱慕过的女孩的名字。

  对了,姚乐也不是他本名,他是农村小伙儿,本名叫"姚丰收"。

  

  Δ姚丰收→ 姚乐→ 姚铄,名字与时代同频

  1997年的马成群,是棚户区有名的无赖,家里穷得买不起肉,就杀掉区里所有的狗解馋,害得警察差点儿因为这个加重了对他"变态杀人狂"的嫌疑。

  2010年的马成群,名下六套房,温和沉静、博览群书。

  

  Δ同一个演员,气质天上地下

  这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了吗?原来他在父母临终前被告知自己是捡来的弃婴,于是他觉得炒房啊致富啊也没那么香了。

  或许他从好色无赖变得沉静爱读书,就是因为感到命运巨大的偶然性因此开始渴望知晓生而为人的意义吧

  

  Δ灯光师活儿很讲究,推测是维米尔的迷弟,线索:散射光、光线柔和并且来自左上方

  还有王骁老师饰演的"细虫"。先天不足,但因为比其他底层多读了几年书,就多懂一重道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最终他不光做局除掉了"刀哥"和白小伟两位江湖大哥,"一石二鸟",还名正言顺"继承"了刀哥的江湖资产和人力资源,并且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步步为营,成了当地高启强式的黑大佬。

  

  Δ"细虫"很懂收买人心之道

  「许多人之所以成为受害者,乃至后来又变为施害者,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缺乏家庭的保护」是《尘封十三载》要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这些人往往出身下层,身世凄苦,其中的女性往往沦为罪案受害者,而男性却不乏像细虫或马成群这样不甘心、会动脑筋又借上了时代的力,最终得以"浮出水面"、脱离底层、小弟翻身成大哥、贫儿炒房变款爷。

  这是为什么呢?

  

  Δ"我和人家混得就不是(同)一个社会"

  从年初的《狂飙》,到接档的《他是谁》、《平原上的摩西》再到《尘封十三载》,站在性别角度看,国产悬疑/缉凶剧都是「男人戏」,没有例外。

  男人和男人斗、坏男人犯事、好男人追凶,斗争拳拳到肉,命运浮沉与时代变迁同频....

  正是斗争、命运、时代这三元素让国产「男人戏」比「女人戏」离现实更近、信息密度更高、剧情更引人入胜。

  

  Δ"刀哥"的陨落令人唏嘘

  说国产「男人戏」比「女人戏」好看得多,绝不是贬低女性和她们的故事,而是国产剧有目共睹地不愿挖掘和呈现女人

  怎么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整活儿

  怎么从青涩到老辣又从老辣到衰败

  又怎么带着结痂的老伤口执拗前行....

  即便立志想要呈现,也基本还是走偏成了玛丽苏在霸道总裁爱的目光下美美走花路。

  

  Δ《尘封》为国产剧贡献了一位意识先进到罕见的女性:陆行知的妻子杨漫

  《尘封十三载》写了一对性格迥异、办案思路也截然不同的刑警师徒。

  师傅卫峥嵘(陈建斌饰)经验老道但刚愎自用,沟通基本靠吼;"徒弟"陆行知(陈晓饰)理性温和,代表着刑警新一代的新思维和新理论。

  但他俩用了十三年,在经历了各自仿佛命中注定要经历的挑战、代价、惨胜之后,再度合体重启旧案是,仿佛互换了脾气性情一般。

  

  两个人"互换性格"的原因耐人寻味,也构成了《尘封》的重要看点。而但虚构照进现实,今天的你我和昨日的你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蓦然回首沧海桑田?

  当年卫峥嵘一心破案、但又骄又躁,加上对武小文这样的所谓"底层无赖"心存成见,导致不仅案子没有破,还间接造成了武小文的惨死,而他这个曾经的警界精英,因为羞愤难当只好自我放逐到其他警局做了扫地僧。

  

  直到平淡如水的逃避模式用十三年磨平了他的棱角和傲气,让他成了卫峥嵘2.0:温和、低调、以静制动、戒酒戒辣、甚至能够主动向外界释放善意...

  

  一个人从壮年到中老年,意气风发过、被社会毒打过、被自己的性格坑过、自己的性格也坑过别人....,可为了心里那件必须要完成的事、必须要解开的疙瘩,还是披挂上阵,"宜将剩勇追穷寇"。

  面对晚辈的关心,情不自禁说出一句:"车是老了,但发动机还行。" 权当给自己打气。

  怎么说呢,国产剧里的女性一天说不出这类话,国产剧的女人戏就一天比不过男人戏上乘。

  

  国产「男人戏」比「女人戏」好看,是因为它专注展现社会生活切片,展现人与人如何通过交换、交易、协作而产生链接,展现人在这些链条里如何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而国产「女人戏」永远主打一个工业糖精大生产,其中的角色无论男女,都并不真正参与到社会链条中去。

  

  Δ武小文,陷入极致生存困境的苦命人

  男人戏:这儿出现了一个问题,主角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了什么,遇到了谁,导致了什么,观众从中发现了自己不曾注意过的人性角落。

  女人戏:女主的"情感归宿"就是咱这宇宙里顶顶重要的问题,请看她将如何收获爱情。

  男人戏:以主角的职业为中心发展剧情,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轨迹在剧情中得以自然、合理地展现。

  女人戏:以女性角色的情感归宿为绝对核心发展剧情,女主的亲密关系走向比她的人生挑战、命运走向都重要。至于她是干什么工作的?那只是一个标签、一种摆拍,隶属"氛围组"。

  

  Δ《尘封》里的女性受害人之一杜梅

  甚至连「男人戏」里的女性都比「女人戏」里的女性更有看头、意识更先进。但这恰恰合理,因为悬浮的剧集里只可能出现悬浮的角色,而有质感的角色只会存在于同样有质感的剧集中。

  这样的质感女性角色,早一些的例子是《对手》(2021年的悬疑剧)里的国安段迎九,最近的例子是《他是谁》里的女警顾开岩。

  顾开岩学历高、情绪稳、意志坚,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专精而强势,高出男主几个身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在别人(男人!)的质疑和压力下坚持自己的判断。

  

  Δ《他是谁》里的顾开岩,令女观众大呼惊喜

  归根结底,国产的「男人戏」比「女人戏」好看,是因为男人戏离"人的社会化"更近,而现实中,同样也是男性的社会化程度高于女性。

  男性更加被鼓励尽快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产、通过交换/交易/协作让自己与社会产生链接,并尽可能长期地保持自己在社会供应链条中的位置和地位。

  而女性恐怕要在很久很久之后才幡然醒悟:每当我打算去折腾点儿什么,背后总是站着怯生生的父母。久而久之,我被驯化成一心求稳的平庸之女。